太和縣地圖
安徽,因春秋時期有皖國,在古安慶府境内有皖山皖水,清雍正十三年時,安徽境内設有八府,也被稱為“八皖”而簡稱“皖”。安徽位于中國中部,是人口大省,地跨長江和淮河,清朝康熙時期建省,取安慶和徽州兩州府的首字而得名“安徽”,安徽地域廣闊橫跨南北,在衆多縣中有一座名字聽起來非常好聽和“吉慶”,如今這座古縣已經有着數千年的曆史,同時也是人口大縣。
太和縣鳥瞰
這就是位于皖北地區的太和縣,太和人口已破百萬,太和縣隸屬地級阜陽市管轄,古稱廪丘、邢丘、鹿上,太和有着數千年的曆史,在遠古時期就有先民在此生活,古九州劃分的時候,太和縣隸屬豫州(古豫州為華夏九州之一),春秋時期,太和隸屬宋國(宋國曾為春秋大國後被滅)。當時的太和縣被稱為鹿上,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召集了楚國和齊國在此會盟,也被稱為鹿上之盟(宋襄公因妄想将楚國的附庸地占為己有,後被楚成王設計抓住,後魯國調停而釋放了宋襄公)。
戰國時,太和屬于魏國管轄,蘇秦在遊說魏國合縱抗秦時曾這樣說過“大王之地,南有鴻溝、陳、汝南、許、偃、昆陽、召陵、舞陽、新都、新郪”,其中新郪即為太和。
太和闆面
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郡縣制後,在這裡置設了新陽縣,此時歸屬颍川郡管轄。漢朝時設置樂昌、新妻宋和細陽,屬汝南郡,公元前205年,封夏侯嬰為細陽千戶。公元35年即漢光武帝劉秀時期再封細陽侯(領地即今天的太和境内)。
三國時期,設置宋縣,此地隸屬曹魏政權。公元238年隸屬谯郡,晉武帝時期,改屬汝陰郡,北魏時廢除宋縣,隋朝時改為穎陽縣。唐朝時,廢穎陽而設百尺鎮,歸屬汝陰管轄(今阜陽)。
公元973年即北宋開寶六年,汝陰百尺鎮更設為萬壽縣,隸屬颍州管理,公元1119年更改名字為“泰(tai)和縣”此為“太(tai)和縣”同音縣名的初始,後金滅北宋後,此地為金朝管轄。
元朝時于公元1304年重新設置縣,改“泰”為“太”,即太和縣,此為太和縣同名同字的開始,先是隸屬颍州,後歸轄汝甯府。明朝朱元璋開國建朝後,因靠近鳳陽,而隸屬鳳陽府的颍州。
徐廣缙
清朝康熙六年安徽建省,太和縣順承歸安徽管轄,公元1724年改屬亳州管轄,雍正13年即1735年複改為颍州府管轄。1912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廢除府制,太和縣為安徽省直接管轄。1949年歸屬皖北行署的阜陽專區管理,1959年太和縣曾短暫的和界首一起成立了首太縣,不過這個新成立的縣沒存在幾個月就于1959年4月撤銷而恢複了太和縣和界首縣。1996年新成立了地級的阜陽市,自此後太和縣一直由地級阜陽市管轄。
帶經而鋤
太和縣中的“太”與“和”都有着非常吉慶的意思,“太”即太平,“和”即祥和,名字聽起來非常的好聽和喜慶,如今的太和縣希望能夠撤縣改市(建立縣級市)更名為“太和市”,同時也在積極的籌備申請中。提及太和不得不說一樣東西,那就是太和闆面,可以說如今大江南北家喻戶曉的“安徽闆面”起源就在于太和,發展壯大也是在太和縣。
太和縣曆史上人傑輩出,走出了不少的著名人物,倪寬,西漢時期的官員,出生于太和縣,此人精通曆法善于文辭,曾和司馬遷一起共定《太初曆》,相傳倪寬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經常把經書挂在鋤把上,休息時進行誦讀,幹活時就用鋤頭鋤地,如今脍炙人口的成語故事“帶經而鋤”的主人公說的就是倪寬。
詞語解釋: “帶經而鋤”形容生活貧苦依堅持學習。
出處: 《漢書•卷五十八•倪寬傳》和《漢書•卷六十四•朱買臣傳》
除此之外,像官至三國東吳政權的前将軍、揚州牧的呂範。加封太子太保,嘉慶年間進士,官至兩廣總督的徐廣缙等等都是太和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