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經常老人家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後來慢慢發現,原來世界并不是這麼簡單,善舉也可以帶來惡果,相反,作惡也可以過得更好。
以前蘇聯人在斯大林的恐怖統治下,很多猶太人、地主和富人被抓去勞改,有些家庭為了逃避抓捕,選擇躲起來或者向其他人求助。但是在當時的恐怖氛圍之下,絕大部人都會與這類人斷絕關系。敢伸出援手的人寥寥可數。然而那些伸出援手的勇敢的人,被人們贊頌的人,他們非但沒有得到所謂的善報,反而給自己招來了麻煩——同樣被送去蘇聯遠東的西伯利亞集中營進行勞改。
記得小時候經常聽親戚或者鄰裡說,奶奶是一個好心腸的人,經常幫助别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奶奶以前做過“媒人”,當然隻是那種好心想撮合别人的罷了。于是乎每年過時過節,以前一些得到過奶奶幫助的人就會過來我家裡探望奶奶。
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懂得感恩戴德,有些人不僅僅當别人的幫助理所當然,甚至可以恩将仇報。其中就包括我們家的一個鄰居,也是以前受過奶奶幫助的其中一個。她非但沒有感激奶奶的幫助,反而後來成了死對頭。有些人也許性格就是如此,這位牛逼的鄰居她就是可以跟周圍所有的鄰居都成為敵人的那種人。
以前我一直在想,她作惡這麼多,以後應該活得很慘吧。然而可笑的是,她非但沒有我想象中的差,反而比挺多人都好。從她的生活,我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現實。
當看到了很多現實的例子之後,我産生了一個疑問:為什麼自私的人通常過得比别人更好?但是即使大部人知道自私會讓自己受益,然而還是有不少人在正常的社會下,依然選擇不做那個被别人認為自私的家夥。
東西方的對于自私的理解
無論是東方的佛教、道教、儒家還是西方的各種教,大多都是教人向善。之所以需要善,而不需要惡,顯然的答案就是:一個社會的安定更多的是來源于善。這也是為什麼統治者通常會選擇有利于統治藝術的道義。
但是往深層再想,我們就會發現,如果越是需要倡導的東西,其實就越少。如果善原本就存在于人類的潛意識之中,那麼自然而然就不需要去大費周章地去喚醒它。最為直觀表現的就是自私,說得好聽一點就是為己。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蘊含着道家的思想在裡面。道家的根本就是自然,所謂道法自然,指的是一切的根本都是自然。再來看這句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就是說,人的行為如果不是為了自己,就會天誅地滅。但是天誅和地滅根本就不可能,也就是不自然,所以這句話闡述的意思是,人的根本就是自私自利。
這樣的觀點不僅僅在東方世界,即便是在西方,同樣也存在。在世界的另一端,一位哲學家——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也提到過類似的觀點,他說我們的社會之所以變得越來越好,并不是因為人們為了别人而活,恰恰相反,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己而活,社會才變得更好。
現實中的自私與馬克思中的自私
但這樣的觀點并不能簡單地理解,并認為就是正确的。因為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依然難以接受别人自私的行為,甚至對于自己自私的行為也會有心存内疚。為什麼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普遍意義上的自私,其實跟上面提到的有點差别,同時它并不是那麼的顯而易見,而是要經過推敲才能看到它的真實面貌。
如果自私是對的,那麼就代表着每個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那麼也就沒有了所謂的對與錯,善與惡之分,但是這跟我們生活的社會所背離。人類在群居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有了共識,而共識的産生也就必然代表了:如果遵守這套共識,團體中的每個人就不可能同時獲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自私的行為也就是違反了共識。
我無法得知人類或者其他動物最開始協作的動機,但是我能隐約地感受到生物的第一次協作的出現是來自于某種意識的産生。那時候的他們懂得了團隊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個人利益的最大化。
當一個狼群去追捕獵物的時候,其中一個為了偷懶,僅僅享受最後捕獲的成果,那麼它是可以達到個體利益最大化。但是也可能因為它的缺失,導緻整個狼群都沒有任何的收獲。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員,我想你是不會原諒它,因為它損害了你的利益。自私,在這種情況之下,并沒有被原諒。
那麼馬克思所指自私究竟是什麼?我想大概是指,人們在合乎社會規則下的自私。正如一個人可以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去做生意賺錢,但是不可以去做一些違法犯罪的生意。
人可以自私,但那應該隻是在共識下發生的行為。否則就應該被他人所唾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