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
說話是一門藝術,若能掌握說話的訣竅與忌諱,無疑是對自己未來的人生有所幫助。
我們常常評價一個人情商高,很會說話,其實正是因為他懂得在适當的時機說适當的話,既不讓他人難堪,也顯得自己大方得體。
恰當的時候說話是智慧,沉默的恰當也是一種智慧。
季羨林教授曾說過“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耐人咀嚼,值得玩味,可稱為是經典之語,警世之言。
1、假話全不說
人常常為自身的利益,不惜說假話、欺騙别人,有時候甚至用盡心機,占盡别人的便宜。謊言假話在佛教稱為“妄語”,就是不吻合真實情況、損人利己的言語。
《周易》兌卦:“孚兌,吉,孚于剝,有厲。”
意思是:說真話,不虛僞,吉祥,沒有麻煩。說話缺乏誠信,早晚會出事的。
當面對一個人或一件事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性的不說真話,但一定不能說假話。
不說真話,可以有自己的态度;但說假話,則失去了一個人處事的原則。
撒謊是需要成本的,為了圓一個謊,必須再撒幾個謊,漏洞越堵越多,最終是要付出代價的。
假話說多了,騙人騙多了,也就沒人敢信任,落得個衆叛親離的下場,甚至惹禍上身。
春秋周莊王九年,齊國聯合四個諸侯國攻打衛國。衛國被攻陷後,齊襄公就派大夫連稱為将軍、管至父為副将,統領兵馬在葵邱鎮守。
二位将軍臨行前請示齊襄公:“戍守邊疆雖然勞苦,但是作為你的臣子不敢推辭,隻是我們去駐守得有個期限,主公以什麼為期限呢?”
當時,齊襄公正在吃瓜,就順口應付說:“現在正是瓜熟時節,等到明年瓜再成熟的時候,朕會派遣别人替代你們的。”
二位将軍于是帶兵前往葵邱駐紮。不知不覺間一年光景過去了。但是齊襄公卻并未兌現自己的承諾,兩位将軍很是不滿。
于是他們給齊襄公獻上剛成熟的瓜,暗示齊王能履行諾言,誰料齊王根本就沒招回他們的打算。
兩人氣得牙癢癢,暗地聯合公孫無知,起兵造反,推舉了新的國君。
有些人覺得:現在是經濟社會,不說假話根本活不下去。
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說真話還是說假話,是一個人的底線問題。
如果你覺着真話說出來可能對自己不利,那完全可以沉默不說。
正如康德所說:“一個人所說的必須真實,但是他沒有義務把所有的真實都說出來。”
不精不誠,不能動人。真話才有力量,真話才能打動人。
2、真話不全說
言語是鋒銳的武器,一不小心就會傷到人。無論在任何場合,無論是任何人,被他人讨論自身的缺點與缺陷,誰也不會高興。所以就算是你說的是真話,是大實話,也不能随便說出口。
俗話說:“當着矮人,别說短話”就是這個道理。說話的時候,不要揭人傷疤,不然隻能害人害己。每個人都有尊嚴,你傷了别人的面子,别人也不會給你面子。
魯迅曾在《立論》中說了一個故事:
有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激動之下把孩子抱出來給客人看,希望能讨個好彩頭。
一個客人說:“這孩子将來一定能發大财!”
一個客人說:“這孩子将來一定能當大官!”
兩個客人得到大家的贊同和主人的感謝,而第三個客人卻說:“這孩子将來一定會死的!”剛說完,便被大家痛打一頓。
人有生老病死,第三個客人說的不對麼?
對!但是他在不恰當的時機說“沒人性”的“真話”,無疑是引來大家的厭惡。
孔子告誡說:“可與言之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說話之前,先得想清楚“可與言”和“不可與言”這兩種人和兩種情況。
真話不可不說,但一定不能說得失了分寸。該與誰說,不與誰說,哪些該說,那些不該說,其中的分寸掌握,需要生活的曆練。
謹言慎行,照顧他人感受,才是智慧之舉。
3、如何讓自己變得會說話?
很多話在說出口之前,若能多思考一下,或許會減少很多傷害。
想要好好說話,記住下面幾個原則就好:
急事慢慢的說,大事清楚的說,小事幽默的說。
沒把握的事謹慎的說,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做不到的事别亂說。
傷害人的事不能說,讨厭的事對事不對人的說。
開心的事看場合說,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
别人的事小心的說,自己的事聽聽自己的心怎麼說。
現在的事做了再說,未來的事未來再說。
羅伯特的議事規也值得大家學習:
1、不攻擊:對事不對人;
2、不跑題:始終圍繞主題保證高效;
3、不打斷:讓你學會尊重和聆聽;
4、不超時:明确簡潔的表達;
5、每一個動議都要有一個單一問題等等。
餘生,請學會好好說話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