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解密航天員太空生活

解密航天員太空生活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1 03:33:20

解密航天員太空生活(揭秘航天員的太空生活)1

又到了我們的神舟飛船發射的日子了,時間過得真快,大家掐着指頭算算日子。從2003年的10月15日,楊利偉乘坐神州5号載人飛船進入太空算起,到現在已經是整整18年了。18年啊,足夠一個孩子長大成人念大學了,真是挺感慨的。


解密航天員太空生活(揭秘航天員的太空生活)2


這一次,我們的神州13号飛船把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3位航天員送入了太空,翟志剛是老手了,擔任指令長,王亞平是女航天員,也上過太空,倒是葉光富從來沒上去過,算是新手吧。發射的過程倒是很順利,其中有一幕畫面是火箭和月亮同框,那倒是顯得非常漂亮。


解密航天員太空生活(揭秘航天員的太空生活)3


這一次神舟13号和以往都不太一樣,這次采用的是徑向對接。天宮空間站的節點艙有四個對接口,左右兩個對接口是專門用來對接大型艙段的,未來要和夢天号以及問天号對接。尾部還有一個對接口,不過尾部的這個對接口通常是用來對接天舟貨運飛船的。隻剩下前向和徑向兩個對接口是用來對接神舟載人飛船的。


神舟12和神舟13交接班采用的是“先下後上”的方式。如果未來要在空間站實現交接班,那麼必須是先上後下。也就是說我們的空間站要同時對接兩艘神舟飛船。這時候前向對接口已經被第1艘飛船占據了。第2艘飛船就隻能對接下邊的那個接口,也就是徑向對接口。所以,徑向對接也是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術。


解密航天員太空生活(揭秘航天員的太空生活)4

神舟13号徑向對接成功


徑向對接口和前向對接口是不一樣的。前向對接就好比您從屁股後頭追着公交車跑,沒有左右上下偏移的問題,隻有前後遠近追的上追不上的問題。徑向對接就麻煩多了,就好比你要從公交車的側門上車,可是公交車在橫着運動,你要考慮的不僅僅是前後距離,還有左右偏移。顯然要比從屁股後邊追麻煩多了。


在太空裡是三維運動。那是上下左右前後全都要考慮,全都要對準。麻煩程度大大增加。不過這次對接還算順利,全都是計算機操縱自動完成的。


解密航天員太空生活(揭秘航天員的太空生活)5

王亞平的“馬尾”變成了“沖天辮”


現在,他們已經順利的進入了天宮空間站,畢竟是第一次上來嘛,看着哪兒都新鮮。王亞平紮了個馬尾辮,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下飄起來了,變成沖天辮了,以前隻在動漫裡見過,沒想到這回見到真人版了。


這次任務的時間長達六個月,期間也會遇上新艙段發射對接,空間站的體積會加大很多。而且他們還有好幾次出艙行走的機會。王亞平将會成為我國第一個實現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員。


我國目前隻有兩名女性宇航員,一個劉洋一個王亞平。劉洋是1978年生的,王亞平是1980年的。屈指一算,她這個80後都41歲了。其實歐美的宇航員歲數也都不小了,因為美國從2011年以後就失去了把人送入太空的能力,那麼多人隻能排着隊等着搭乘俄羅斯的聯盟号飛船,一次才運3個人,後邊有一大批人排大隊等不上。所以一直等到40來歲才有機會,甚至是50來歲才上太空。現在美國靠龍飛船恢複了載人航天的能力,這個情況應該能緩解一點。


這一次,航天員要在太空裡駐留半年之久。比上一次神州12号的3個航天員居住的時間長了一倍。人類在空間站長期駐留,原本不是問題的問題,也就成了問題。人是離不開吃喝拉撒睡的。在太空這個封閉空間裡,也還是這些老問題。


首先從吃說起吧。在太空裡,是不可能像我們地面這樣想吃什麼吃什麼的,您沒事點個外賣,太空超出服務範圍,人家不送。


解密航天員太空生活(揭秘航天員的太空生活)6

俄羅斯的航天食品


毫無疑問,太空裡的食物都是地面上做好了帶上去的。那就涉及到保存的問題,比較常見的是罐頭食品和脫水食品。脫水食品啊,顧名思義都是“幹的”,在太空裡拿水泡開了才能吃,拿微波爐轉一轉就能吃熱的了。


自然型食品就是普通食品,想必大家也都看到聶海勝他們3個航天員在天宮空間站裡啃蘋果的視頻了,看他們仨吃得那叫一個開心啊。湯洪波啃得最快,紮着馬步就把蘋果啃完了,弄得國外的網友都羨慕嫉妒恨,蘋果就屬于自然型食品。


解密航天員太空生活(揭秘航天員的太空生活)7


不過那自然型食品不會太多,蘋果份量也不輕,自然是不能多帶。大部分還是脫水食品。口感上其實是有一些問題的。也有一些新型的航天食品對口感的影響比較小,比如說輻照食品。


解密航天員太空生活(揭秘航天員的太空生活)8

國際空間站裡的漢堡包


在國際空間站上,肉類和面包通常是用這種方法處理的。日本人是到哪兒都忘不了拉面,韓國人到哪兒都忘不了泡菜。他們把泡菜和泡面做成了輻照食品,也就是說用高劑量的伽馬射線照射,經過這樣處理的食品是可以保存很長時間的,而且基本不破壞原來的營養成分。


解密航天員太空生活(揭秘航天員的太空生活)9

太空拉面


解密航天員太空生活(揭秘航天員的太空生活)10

NASA研究用紅色LED來培養植物


現在國際空間站也開始供應一些新鮮的水果和蔬菜,數量也并不多。我們的天宮空間站上未來應該也能提供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因為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擅長種菜的民族。那真是走到哪兒種到哪兒,到太空也不能例外。而且,我國已經制定了登陸火星的計劃,在太空裡種菜就不僅僅是個愛好,而是一個必須要面對的技術難關。去火星的路途可是非常漫長的,中間也得不到任何補給,那就隻能全靠自己了。


俄羅斯和其他國家合作搞了一個“火星500”試驗。從全世界招募了幾名志願者。在一個封閉的實驗艙裡生活足足520天。一切資源都是事先存放在實驗艙裡的,和外界的通訊聯系也有很大的延遲。就是為了模拟飛船飛向火星的生活狀态。我們中國也有一個志願者叫王躍參與了這個實驗。他面臨的最大的困難就是吃飯,500多天吃不到中國菜。他實在是太想念家鄉的味道了,想吃個拉條子,可惜實驗艙裡面沒有啊。再說,俄羅斯提供的航天食品雖然也盡量做到味道可口,但是真要吃上好幾個月,吃上一年多,估計您都能吃出心理陰影。


解密航天員太空生活(揭秘航天員的太空生活)11

王躍走出火星500實驗艙


所以在太空裡種菜就成為一個非常好的補充。這是對士氣最大的提振。當然啦,畢竟太空嘛,你想吃個炒菜,西紅柿炒雞蛋?那肯定是不行的。你最多做個蔬菜水果沙拉,或者你教外國宇航員拍黃瓜,這也是涼拌的。吃不完可以放在冰箱裡,空間站裡也有冰箱,保存幾天沒問題。


最後,還有非常重要的一大類食品叫功能食品,其實就是為了補充航天員身體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太空裡的環境和地面畢竟不一樣。他們對抗輻射要求很高。那麼也就需要提高食品中的天然抗氧化劑的含量,比如說原花青素、Ω-3脂肪酸,甚至是植物的膳食纖維都可以預防或者是改善輻射造成的傷害。


還有,在失重環境下,宇航員的腸道菌群也可能退化。所以呢,還需要考慮增加一些富含益生菌的食品。意大利人曾經把普通酸奶加上藍莓作凍幹處理帶上太空。在地上是民以食為天,在太空裡也是一樣,吃飯從來都是頭等大事。


當然啦。空間站肯定是備有常用的藥品的,因為航天員在太空裡生了病,那可不是鬧着玩的。當然有些事兒不屬于生病,比如說女性的生理期。我們這次可是有女性宇航員上太空的哦,來大姨媽了怎麼辦呢?她在太空裡起碼碰到6次。有人覺得在太空裡完全失重狀态下,會不會造成什麼麻煩?其實這種事大可不必擔心,和在地球上并沒有太大區别。


解密航天員太空生活(揭秘航天員的太空生活)12

佩姬·惠特森


如今上過太空的女宇航員不少,而且有些人在太空裡面住的時間也不短,創造紀錄最多的是美國的女宇航員佩姬·惠特森,人家在太空裡累積居住了666天,單次最長記錄是290天,總共執行過10次太空行走。人家沒受到什麼困擾,感覺和在地球上差不多。


隻有一件事,女航天員們必須要小心點,那就是别讓血液混入水回收系統。因為在空間站裡所有的水資源都是要回收的,一滴都不能浪費。回收系統有處理人類尿液的能力,但是沒有處理人類血液的能力。


空間站是離不開水的,你總要洗洗涮涮吧,早上起來刷牙洗臉,上廁所也要沖水。再加上人要喝水,喝水就會産生尿液。加起來大概是2公斤。人也會出汗,也會呼吸,也在向外排出水蒸氣,一天下來會向外排出1.8公斤。我們的空間站一般來講是住3個人,一天下來要消耗11公斤的水。這些水全都不能浪費,全都是要回收的。


解密航天員太空生活(揭秘航天員的太空生活)13

和平号的水回收處理流程


衛生用水是從下水道進行收集的。航天員的尿液是從廁所收集的,冷凝水是從空氣循環系統收集的。這是3條不同的線路,俄羅斯人的和平号空間站在處理這3種水的時候,可以說是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你洗洗涮涮用的那些水,在淨化回收以後還是用來洗洗涮涮。艙内收集到的那些冷凝水,最後經過淨化處理以後,主要用來給宇航員喝。尿液經過淨化以後,用來電解制造氧氣。這完全是三條獨立的路線。如果水量不夠的話,隻能靠地面補充,用進步号貨運飛船定期補給。


解密航天員太空生活(揭秘航天員的太空生活)14

國際空間站水回收處理流程


美國人在國際空間站上采用的技術就完全不一樣了,尿液要經過預處理,利用真空讓尿液在低溫下沸騰蒸發,然後再壓縮。獲得尿液蒸餾水。然後把三種水混在一起,統一淨化處理,最後達到飲用水标準。這種飲用水比地上的自來水還要幹淨很多,可以直接喝。但是俄羅斯人心理上過不了這個坎兒,一開始還不怎麼願意,後來也就慢慢接受了。


那我國的天宮空間站又是怎麼處理的呢?據我查到的資料,過程跟俄羅斯是類似的,尿液蒸餾水最終是用作電解水産生氧氣,并不是直接用來喝的。當然水是不可能100%回收的,尿液處理以後,剩下一點點高濃度的廢水,還有壓縮處理過的糞便,以及其他的一切垃圾,都要裝進貨運飛船,仍進大氣層裡燒掉,一了百了了。說實話,太空裡體驗最差的就是上大号,沒有之一。後續處理也是最麻煩的。目前有一些方案是利用微生物對糞便進行處理,但是也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


洗衣服呢?算了,不洗了。直接換新的,反正空間站裡不冷不熱,保持恒溫,穿的衣服也不厚,更換的衣服多帶幾件就OK啦。大不了等補給飛船來了把髒衣服丢進去呗,随同其他垃圾一起扔進大氣層燒掉。


空間站裡的空氣成分和地面上差不多。21%氧氣 78%氮氣。氮氣不消耗,基本上屬于打醬油,始終在空間站大環境裡面循環,氧氣是靠電解水制造出來的。有人以為,飛船和空間站裡面用的氧氣是用的液氧。其實不是這樣,因為液氧是非常活潑的元素,不安全。能不用咱盡量不用。水是比較安全的東西,而且容易保存,需要的時候電解水就可以制造氧氣了。所以空間站裡的水資源還是呼吸系統的重要環節。


解密航天員太空生活(揭秘航天員的太空生活)15

薩巴蒂爾反應


人呼吸是會産生二氧化碳的,這些二氧化碳也不能浪費,一個二氧化碳分子上挂着兩個氧原子呢,必須給它扯下來。如果要充分利用,可以讓二氧化碳和氫氣進行薩巴蒂爾反應,最後變成甲烷和水。水就留着用了,甲烷可以排到太空裡了。


當然有人說,過去化學課上老師教了,太空裡面吸收二氧化碳,用的是氫氧化锂。這話當然也沒錯。隻是開飛船上去繞幾天,靠氫氧化锂還算靠譜。3個大活人在空間站駐6個月,靠氫氧化锂吸收二氧化碳顯然是不行的,還是要依靠循環處理系統才行。


在2010年,國際空間站的水處理系統曾經出過一次故障。是宇航員的尿液之中鈣濃度超标導緻系統出現堵塞。為什麼宇航員的尿中鈣含量會超标呢?這就是因為在太空裡,人骨骼中的鈣會逐漸流失。經過一系列的化學反應,最終形成了硫酸鈣,硫酸鈣是微溶于水的,是粉筆的主要成分。這東西堵住了尿液淨化裝置。


解密航天員太空生活(揭秘航天員的太空生活)16


我們的骨骼是一個非常活躍的器官,實際上骨骼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各種各樣的反應。人在地球上站立,實際上承受了全身的重量,時時刻刻都感受到重力的刺激,如果骨骼接收不到這些外界刺激的話,就會出現鈣流失。主要是因為在失重環境下,骨形成和骨吸收的細胞分子平衡被打破。骨形成少了點,骨吸收多了點。時間長了就會出現骨質疏松,而且肌肉也會跟着萎縮失去彈性。根據現在的資料,在失重狀态下,骨骼的密度平均每個月會下降1%~2%。可是在地球表面,哪怕是老年人,每年才下降1%。可見鈣質流失對宇航員的健康威脅有多大。


所以呢,宇航員隻能加強鍛煉,把缺少重力所造成的影響盡量補回來。所以大家也可以看到。空間站裡的航天員經常在做各種運動。但是即便如此。國際空間站上仍然出現了尿液處理系統被過高的含鈣量堵塞的問題。由此可見,即便是拼命鍛煉,也隻能緩解鈣的流失,而沒有辦法完全解決問題。


解密航天員太空生活(揭秘航天員的太空生活)17

航天員在鍛煉身體


長時間居住在太空環境下帶來的問題不僅僅是生理上的,還有心理上的。如果是天天繞着近地軌道轉悠,那還好一點,起碼你能看到自己的家鄉可以緩解一下思鄉之情。要是去火星,地球會在你的身後變得越來越小,最後變成一個小藍點。在這樣的情況下,人的心理上又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呢?我們前面曾經提到過,在俄羅斯搞了一次“火星500”試驗。6名志願者在實驗艙裡足足憋了520天,他們都帶着生理檢測設備,最終數據發表在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結果顯示,這幾個志願者的運動功能減退了。說白了就是憋在狹小的試驗艙裡,大家運動太少。不是看書看電視,就是在打遊戲,反正就是懶得動彈。模拟任務的最後幾個月,有3個志願者比他們剛進來的時候每天多睡一個鐘頭,他們的睡眠時間都變長了。這還隻是在地面模拟的情況,他們畢竟不需要接受失重的考驗,如果真的是去火星,天知道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


解密航天員太空生活(揭秘航天員的太空生活)18

火星500實驗艙内部


所以在太空裡長時間居住,接受的挑戰其實是很大的。你别忘了航天員去空間站是上去工作的,不是上去休閑的。他們早上起來以後洗漱完畢,吃完早飯也要開例會。每天都有繁重的工作在等着他們,他們必須保持高昂的鬥志。說實話真的挺不容易的。


要不說這些可愛的航天員都是英雄呢,他們付出的真的很多。

來源:科學史評話

編輯:岷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