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當兵老師

當兵老師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4-23 20:15:29

當兵老師(士兵老師)1

當兵老師(士兵老師)2

“士兵老師”郭君桦在給孩子們輔導暑期作業。張聰聰/攝

9月的新疆阿勒泰,正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作為最早一批入秋的“西北第一村”白哈巴村,這裡的秋天無關蕭瑟,成片的金黃和紅褐色中夾雜着還未入秋的綠,滿眼絢麗缤紛。沿着村子的山路而上,便是一片草原,每逢7月、8月,這裡會成為哈薩克族牧民的夏牧場,新疆阿勒泰軍分區白哈巴邊防連三号界标執勤哨所就在這裡。

三号界标執勤哨所是一個季節性哨所,官兵們每年春天雪融化時進駐,冬天下雪前回撤。現在已經到了執勤的後期,草原上的牧草不似夏天豐美,少了牧民和馬群,也少了孩子讀書玩耍的熱鬧。一個月前,哨所旁的一間迷彩闆房裡,孩子們還在學習小數乘法的運算,9月初剛退役的郭君桦還是這堂五年級數學課的老師。

2020年9月,郭君桦從陝西郵電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後攜筆從戎。來到新疆阿勒泰軍分區白哈巴邊防連的第一年,他便主動請纓進駐三号界标執勤哨所。那時的他未曾想到,自己會在祖國西北邊陲的大山深處擔任“士兵老師”的角色。

這位“士兵老師”的學生,是每年夏天進駐牧場的牧民們的孩子,他們跟随父母在這裡度過暑假生活。考慮到大多數孩子無人照看,前些年,官兵們在哨所旁搭起了一頂帳篷作為“愛心課堂”,每天都有10多個孩子來這裡上課,後來一些牧民還為此專門把家安在了附近。

去年,郭君桦初到“愛心課堂”,孩子們與“新老師”相處時還帶着對陌生人的距離感和對老師的敬畏感。郭君桦便想辦法走近他們,“不要把自己當成老師急着教東西,要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弟弟妹妹帶。”幼教專業的女朋友給他支的招果然奏效。互相熟悉了兩三天後,郭君桦正式上課,孩子們不僅聽得認真,提問也非常積極。

課堂外,孩子們喜歡和哨所官兵一起踢足球。這種時候,“對學習興趣不高”的葉爾那爾卻是最活躍的。為了讓這個14歲的哈薩克族男孩“在功課方面上點兒心”,去年,郭君桦和他定下了一個“約定”:“隻要考到班上前20名,就送他一個足球。”今年暑假,葉爾那爾帶着班級前十的成績單來找郭君桦兌現承諾。

“我想象過無數次,葉爾那爾拿到足球時的表情會是什麼樣的,但當他真正站在我面前,朝陽下捧着足球的笑臉真是讓人感動。”郭君桦欣慰地說。

今年5月,“愛心帳篷”全面改造升級,上級投入26.5萬元,建成集學習、娛樂、醫療為一體的“惠民驿站”。目前,驿站為周邊42名中小學生購買書包、學習用具,分年級開設教育課程,不僅成為孩子們的暑期學習“夏令營”,更成為邊防官兵和牧民間魚水情深的紐帶。

“孩子們功課進步的同時,我們還收獲了駐地群衆的口碑。”自從哨所有了課堂,巡邏走訪時,牧民們看到郭君桦,老遠就會喊上一聲“郭老師”,招呼着進屋坐坐,吃口東西喝杯茶,“盡管我們都會婉拒盛情,但心裡很高興,說明牧民認可我們的工作”。

從哨所所處的阿合闊勒特克牧場到最近的村子,開車也要數個小時,騎馬的話來回需要一天。班長馬強介紹說,沒有“惠民驿站”這種固定形式前,牧民打水、理發和看病也都會來哨所,“他們和部隊的關系非常親近,遇到困難都會來找我們解決,軍民魚水情就這樣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來了”。

二級上士王志強一入伍就來到白哈巴邊防連,因為熟悉點位,了解當地風土人情,每年夏天王志強都會到三号界标執勤哨所。11年間,他已經成為這一帶牧民的老熟人,見證了哨所的發展。王志強說:“現在的三号界标執勤哨所就是牧民幫着建起來的。”

2013年連隊入駐前,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風,吹跑了三号界标執勤哨所官兵居住的“紅房子”的頂,修建工作迫在眉睫。但這裡的草場按照分塊分片承包的制度,全都劃給了數百戶牧民,進駐執勤點的官兵連搭設帳篷的地方都找不到,一時間面臨“無家可歸”的境地。

這時,當地牧場一位年近七旬的哈薩克族老人站了出來,老人說:“你們來到這裡非常不容易,是為了保證邊防的安全穩定,你們在這裡,我們生活、放牧都會更加放心。”老人主動讓官兵們把執勤點的帳篷搭設在他的草場内,與他家僅一個圍欄之隔。

“正是因為有了與當地牧民的和諧關系,執勤點官兵進行日常工作才有了良好的保證。”王志強說。

白哈巴邊防連擔負着中哈、中俄邊境守防任務,連隊到最遠的巡邏點位騎馬往返要走8天7夜,且邊防線多是複雜危險的地形,守防任務異常繁重。排長易奔說:“每當我和戰友們走在邊防線上,特别是看到我們身後的牧民群衆和牛羊牧場,就會深切意識到我們堅守在這裡,就像一道堅不可摧的安全屏障,守護着牧民群衆的安全,那一刻,心中充滿了自豪感和責任感。”

當兵老師(士兵老師)3

哨所官兵騎馬走在巡邏路上。段偉/攝

今年夏天第一次來到點位的下士張穎德,在哨所過了一個難忘的“八一”建軍節。當天,張穎德和戰友們外出執勤時突遇暴雨,路過一戶牧民家門口,一個六七歲的孩子跑出來,先是說了句“解放軍叔叔,八一快樂”,然後就拉着他們去家裡避雨。“那是我收到的最特别的節日祝福。”張穎德回想起來就覺得心裡暖暖的。

多年來一直比鄰而居,哨所官兵和牧民早已是“軍民魚水一家親”。哈薩克族也有這樣一句諺語:“魚兒不能離開水,紐扣不能離開線。”在白哈巴邊防連指導員劉聰看來,這恰恰是連隊與牧民關系的真實寫照,“上百公裡的邊防線,光靠我們自己是遠遠不夠的。有了牧民的加入,人人都是我們的護邊員。也正因如此,我們的邊防線多年來一直堅如磐石。”

今年是劉聰來到連隊的第二年,連隊連續兩次被國務院表彰為“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連隊的光榮傳統讓他備感自豪,也讓他深感責任之重。劉聰介紹,現在每一名新兵下連隊後的第一課就是參觀連史館,“通過這種方式,讓他們對這裡的情況有一個初步了解,再通過随後與牧民的實際相處加深認識,形成‘軍愛民民擁軍’的正循環”。

連隊所在的白哈巴村,村民主要以蒙古族、哈薩克族和圖瓦族為主。過去這裡每年大雪天長達半年之久,生活環境艱苦。連隊自組建以來,參與駐地搶險救災,義務修建公路,援建“八一愛民小學”,解決駐地牧民“看病難”問題,還組織軍民文體活動,幫助當地發展旅遊産業……如今,官兵們換了一茬又一茬,但軍民共建的“接力棒”一直傳承至今。

為了接替9月份退役的郭君桦,周沖今年夏天被安排到三号界标執勤哨所熟悉情況。他忘不了孩子們在得知郭君桦就要離開部隊時的不舍,也讓他意識到“士兵老師”這個身份的責任。“這個工作說難不難,說易不易,重點是真心換真心。”這是郭君桦囑咐他最多的一句話。

在郭君桦看來,“士兵老師”不僅僅是學業功課上的輔導,“更是習慣、志向和理想的指引”。已經退役回到家中的郭君桦9月26日收到了新疆阿勒泰發來的一張照片,上面寫着一行字:“葉麗努爾同學:在我校舉行的‘請給我一朵小紅星’主題優秀作業評比活動中,獲得‘最美作業’獎。”照片是這名9歲小女孩的家長發來的。

葉麗努爾很小就跟着父母在山上過暑假,三四年前開始跟着“士兵老師”在哨所學習。在郭君桦的輔導下,葉麗努爾今年的暑假作業在同學中完成得最好,獲得了學校的獎勵。

“将來我一定會非常懷念這富有意義、為夢想奮鬥的兩年。”郭君桦說。

現在,“接力棒”交到了周沖手中。對于周沖和他的戰友們而言,未來的青春将融進邊疆草原,與牧民“血濃于水”的軍民深情也将成為青春的一部分。官兵們與手足相親的各族群衆像石榴籽一樣團結一心、守望相助,民族團結之花将在白哈巴的廣闊草原上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姿。

責任編輯:王裴楠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