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如何看待克己複禮?一日,講到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論語>十二章》,慷慨激昂地講起顔淵問仁章:“……,一旦人人做到了克己複禮,那麼天下就依歸于仁德了”講到這兒,下面就有學生把我打斷了:“老師,課下注釋歸是稱贊的意思”我仔細一看,可不,課下注釋明明白白地寫着:“歸,與,稱許,稱贊”我渾身一熱,頗覺汗顔:隻憑着以前的老經驗講課,竟沒仔細看新教材汗顔之餘,也頗覺新鮮:還是第一次知道“歸”有稱許之意新鮮之餘,還有一點好奇:“歸”怎麼就“稱贊”了呢?找來僅有的兩種版本對照,都以歸附作解查商務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2019年版),這麼重要的一個釋義竟沒有收錄那教材的稱許之意又從何而來呢?,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當今社會如何看待克己複禮?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日,講到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論語>十二章》,慷慨激昂地講起顔淵問仁章:“……,一旦人人做到了克己複禮,那麼天下就依歸于仁德了。”講到這兒,下面就有學生把我打斷了:“老師,課下注釋歸是稱贊的意思。”我仔細一看,可不,課下注釋明明白白地寫着:“歸,與,稱許,稱贊。”我渾身一熱,頗覺汗顔:隻憑着以前的老經驗講課,竟沒仔細看新教材!汗顔之餘,也頗覺新鮮:還是第一次知道“歸”有稱許之意。新鮮之餘,還有一點好奇:“歸”怎麼就“稱贊”了呢?找來僅有的兩種版本對照,都以歸附作解。查商務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2019年版),這麼重要的一個釋義竟沒有收錄。那教材的稱許之意又從何而來呢?
看出處,《論語》(十二章)選自《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6年版),并沒有說作者是誰,從網上查閱,大抵可認定為楊伯峻著,我手上并無此書,好在網上有相關内容,摘錄如下。
12.1顔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1)。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2)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譯文】顔淵問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語行動都合于禮,就是仁。一旦這樣做到了,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實踐仁德,全憑自己,還憑别人嗎?”
【注釋】(1)克己 《左傳》昭公十二年說:“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複禮,仁也。’”那麼,“克己複禮為仁”是孔子用前人的話賦予新的含義。(2)歸仁 “稱仁”的意思,說見毛奇齡《論語稽求篇》。朱熹《集注》謂“歸,猶與也”,也是此意。
楊伯峻的注釋雖沒明确說“歸”有稱許之意,但在譯文中卻明确翻譯了出來,而在注釋裡點明了依據:毛奇齡的《論語稽求篇》和朱熹的《集注》。朱熹我知道,毛奇齡就比較陌生了,網上一路查來,才知道毛奇齡(1623年-1716年),清代經學家,以經學傲睨一世,抨擊朱熹《四書集注》,撰《四書改錯》。其《論語稽求篇》相關内容如下。
【天下歸仁焉】歸仁即稱仁與上句為仁為字同。(網上搜求,原文無标點)
其中确實明确提到“歸仁即稱仁”,但此處的“稱”是不是就是譯文中的“稱許”之意呢?可以肯定地說:不是。因為緊接着毛奇齡說:“與上句為仁為字同。”上句即“克己複禮為仁”。也就是說,毛奇齡認為“歸”字與“為”字意思一樣,"為仁”上文翻譯成就是仁,看來,毛奇齡所說的“稱”并非稱許之意,而是稱得上,就是之意。按毛奇齡的解讀,這句話應譯為“整個天下就稱得上有仁德了”,稱許之意應該是楊老想當然的理解了,或者說誤解了。所以稱許之意毛說不足為憑。
那朱熹的說法中是不是有稱許之意呢?《譯注》引朱熹《集注》說:“歸,猶與也。”單講“與”确有稱許之意,如《論語·述爾》裡有“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即此意,但與也有依附之意,如《六國論》中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即此意。僅憑“猶與也”這三個字就推斷朱熹認為是稱許之意,是不是太武斷了些?查《集注》,此句後朱熹有更進一步的解讀:“歸,猶與也。又言一日克己複禮,則天下之人皆與其仁,極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極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意思是說克己複禮的成效極快而且非常廣泛,成效就是“天下之人皆與其仁”,一個人具備仁德怎麼就稱得上成效“甚速而至大”呢?這兩者之間顯然不搭界,隻有人人具備仁德,朱子這句話前後意思才能通暢。如果還覺有歧義的話,朱熹的這句話後面還引用有程頤的話,程頤說得更明确:“非禮處便是私意。既是私意,如何得仁?須是克盡己私,皆歸于禮,方始是仁”“克己複禮,則事事皆仁,故曰天下歸仁”。程子解讀這句話時前面談“克盡己私,皆歸于禮”,後面談“事事皆仁”與“天下歸仁”的關系,兩處“歸”字,應該同義,從後句看,“歸”與“皆”意通,這與毛奇齡的解讀是一緻的。我們知道,朱子的學說大都傳承于程子,所以被後人稱為程朱理學,而朱熹引用程子之言,是贊同程子之意的,可見朱子的“與”并不是楊老所認為的稱許之意,朱說亦不足為憑。
這樣看來,是不是楊老所認為的“歸”有稱許之意就沒根據了呢?有!楊老并不是第一個把“歸”解讀為稱許的人,古人早已有之。也許楊老有漏記,我在一路查來的過程中發現較早把“歸”理解為稱許之意的是《康熙字典》!其在“歸”字的注釋裡赫然寫到:(歸,)“又與也,許也。【論語】天下歸仁焉。”那麼《康熙字典》的解釋又源于何處呢?從“又與也”可以看出,也源于朱子的《論語集注》,隻不過明确地從“與”引申出“許”了。彙集了衆多名家的《康熙字典》竟也弄錯了朱子之意。古今這些大家,都是在考據方面下過大功夫的,卻都偏偏在這樣一個并不難考證的地方翻了車,而去斷章取義,真有點不可思議。
抛開考據不說,單從事理角度來看,這些大家們應是認為“歸”是贊許之意的。這樣,就譯成了“一旦這樣做到了,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讓天下人都稱贊他,是孔子提倡克己複禮的目的嗎?孔子可謂是克己複禮的典範,早已稱得上有仁德的人了,他受到天下人的贊揚了嗎?他想讓天下人都贊揚他是有仁德的人嗎?顯然不是。孔子的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仁失的時代,而孔子追慕堯舜及周公那個仁及天下、禮樂治國的時代,提出了以仁為核心的政治思想,而禮正是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外在表現形式,複禮即可歸仁。秉持這樣的思想,孔子多年周遊列國,想實現自己的理想,讓天下回歸堯舜及周公時代,結果是處處碰壁,無功而返,隻能教授學徒,著書立說。在他衆多學生當中,最贊賞的就是顔回了,在多個場合都不吝贊美之詞:“賢哉,回也!”“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使爾多财,吾為爾宰”。也許孔子早把顔回看成實現自己理想的繼承人了。在《論語·顔淵》篇及其他篇裡有多個學生都問到仁,如仲弓、司馬牛、樊遲等,孔子回答不盡相同,但都不過是修身、齊家、治國而已,隻有在顔淵問仁時,才兼及天下。孔子當然不是為了讓天下人去贊美顔淵,那樣就太小瞧孔子的境界了。他是想讓顔淵替自己實現天下皆仁的理想罷了。可惜顔淵英年早逝,讓孔子痛心不已。
所以,無論從考據方面,還是從事理角度,這裡的“歸”都不可能是贊許之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