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考研過來人談讀研後的收獲

考研過來人談讀研後的收獲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2-03 20:51:46

#頭條創作挑戰賽#

前言:前文闡述了優選導師還是學校,這個問題其實沒有标準答案。最好的學校未必就是最适合你的,所謂一入侯門深似海。最理想的狀态就是自己的個性、特長和愛好與導師的水平、風格相适應,能夠做到師生相長。因此讀研首選需要認識自己,以選擇最為合适的導師。本文嘗試對這一話題進行探讨。

你了解過自己嗎?你遇到困難通常是怎麼處理的?你看到滿屏的代碼是不是頭暈腦脹?如果到了要求高的課題組,我能否扛得住壓力?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的優勢在哪裡.....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源自于對自己的認識,和讀研的時候選擇什麼樣的學校和導師有莫大的關系。

考研過來人談讀研後的收獲(博導聊讀研續篇-如何認識自己)1

要讀研究生,首先要對自己的智力、能力、愛好和個性等要有充分的了解。這其中,愛好和個性尤為重要,持續的努力和探索,可以彌補智力上的差距。如何去了解自己呢?我們有很多方法去探尋。比如自我觀察和總結、請教老師和同學、自我反省等等,下面簡單闡述一下。

1.自我觀察和總結。排除外界的幹擾,觀察一下自己從大學入學以來的一些習慣和特點。比如,自己做什麼比較開心,最排斥做什麼,平時上課是什麼樣的狀态,面對困難自己通常是怎麼應付的等等。通過這些觀察,可以對自己的個性有比較好的了解。一個人的個性通常是比較穩定的,最好不要輕易指望自己能夠一下就改變。如果自己大學階段看着數學就頭痛,那麼對一些數學推理要求很高的方向是很難适應的。有些學生可能大學階段一直漫無目的,不願意服從集體的安排,那麼對要求比較嚴格的導師,會很難适應。

2.請教老師和同學。自己對自己的觀察和評價,有時候會和實際情況相差甚遠。這個時候也可以請教周圍的老師和同學。所謂旁觀者清,尤其是自己的老師,經驗豐富,對學生的特長和潛能通常能有較深刻的認識。比如數學授課老師,通過作業很容易判斷學生在數學方面的天賦。本科班主任對學生的愛好和個性也會有較好的了解,專業課老師對學生在某些方向的天賦會有所判斷;自己朝夕相處的同學,對自己的性格、特長等也會有一個較為客觀的認識。通過和老師、同學交流,可以糾正自我認識的偏差。

3.自我反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自我反省比自我觀察更進一步。通過前面兩個方法,對自己的行為習慣、個性和特長愛好會有一個了解,但是這些都是外在的,而且是可以改變的。此時可以更進一步,通過自我反省,找到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潛能。如何自我反省呢?可以根據讀研的需求和自己的人生目标,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比如自己為什麼要讀研,适不适合讀研,自己的特長和興趣愛好是什麼,自己期待研究生甚至今後的人生做出什麼樣的成就。自己讀研是出于對科學的熱愛還是隻想拿個文憑?自己讀研後想繼續深造還是就業?自己的性格是較為随和還是偏執?通過自我反省,可以更加清楚的認識自己,為自己制定更為長遠的計劃。

當然,認識自己的方法很多,也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是不管什麼方法,總體上需要從總結自己的大學生涯出發,不能脫離實際。通過認識自己,可以對自己做一個大緻歸納,看看自己屬于哪一類型的學生。根據讀研的需要,我們可以粗略分為以下幾種:

1.愛好科研型。這類學生對自己認識較為清楚,根據自己的愛好走,目标非常明确,心無旁骛。從入大學起,一般不會滿足于課本知識,會去圖書館廣泛閱讀各種資料。在大學期間,那種自由發揮,具有探索性質的作業通常完成的很出色。這類學生讀研的時候,如果受到名師的點撥和提供好的環境和機會,通常會有較高的成就。因此,需要選擇那種科研能力強、學術氛圍好的導師。

2.聽從安排型。這類學生對自己的認識雖然沒有那麼清楚,但是性格随和,有集體意識,能夠服從老師的安排。在大學期間表現出來的就是上課較為認真,作業基本能夠獨立完成。但是這類學生通常有個缺點,就是沒有明确安排的時候,容易迷惘,不知所措。這類學生需要選擇那種嚴格,較為負責任的導師,安排明确的任務和計劃,通常也能取得不錯的成果。

3.随波逐流型。據觀察,這類學生在大學生中占比不少,其内在原因還是在于内心的迷惘。在大學期間,作業以蒙混過關為主,以順利畢業為目标。這類學生,出于對自己能力的認知,一般不敢挑戰高難度的東西,讀研的目的,很有可能就是為了追求一個文憑,如果加上學生性格比較固執,在一些水平較高的課題組,反而容易激發師生之間的矛盾。這類型的學生,找個比較随和,對學生要求較低的導師較為合适。

上述的分類不是絕對的,每個學生的個性、悟性都不相同,而且還在不斷改變中,所以不能一概而論。隻有按照自己的愛好,遵從自己的内心,才能選擇最為合适的學校和導師。自己的能力、特長、愛好究竟如何,隻有自己最清楚,所以認識自己是第一位的。

大家容易把目光聚焦到外在條件上,而忽略拷問自己内心的需求。認識自己恰恰就是為了打破外在條件的迷惑。論語有雲:“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我們更重要的是意識到“患其不能”。進一步,“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學會去塑造自己的品格和能力,以“求為可知”。不管那種類型的學生,都要明白,讀研的目的最後是為了實現自我。我們不能盲目的去追求平台,而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做到對自了解,對導師了解,才能實現雙赢。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分類不是絕對不變的,“朝聞道,夕死可矣”,人最大的優勢就是在于能夠去改變自己。認識自己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接納自己,進而改變自己,以成就最好的自己。有篇博文中的一句話,筆者覺得說的很有道理。“短線拼機遇,中線拼能力,長線拼心态”。如果能夠正确的認識自己,就會明白,自己持續的努力和奮鬥,才是最好的平台。

對自己有了正确的認識,對學校和導師的認識才能夠更加深入,為自己的未來制定更好的計劃。

本文作者:理科博士,雙一流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已培養碩博研究生數十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