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
1912年4月10日,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郵輪“泰坦尼克号”開始了它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航行。
泰坦尼克号
這艘永沉海底的巨輪承載了幾代人的共同記憶,直至1997年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電影《泰坦尼克号》在美國上映,使得這場20世紀最著名的海難重回大衆視野,一時間,有關災難、人心、掙紮與救贖的話題再次席卷全球。但鮮為人知的是,那艘船上還有8名中國乘客,而且其中6名得以幸存。
近日,《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國幸存者》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美國的海事曆史學者施萬克首次為我們揭開那段被塵封的曆史,揭開關于船上6名中國乘客的故事。
有關“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國幸存者,最早能夠追溯的資料隻有海難發生後西方媒體的零星報道,以及“泰坦尼克号”個别幸存者的回憶和證詞:有人說他們是偷渡者,從一開始就藏身救生艇中;有人說他們是靠假扮女人混上救生艇;還有人說他們被槍指着,甯願被打死都不願下救生艇。明顯相互矛盾的指控,背後是不為人知也無人關心的曆史真相。
美國媒體人、學者施萬克
這6人就這樣無端背負百年罵名,然後被遺忘。
作者施萬克從海量檔案資料中拼湊有關中國乘客的身份信息。
2020年,施萬克策劃了《六人》紀錄片,講述6個幸存中國乘客。
他親身實施浸水實驗,并且按照原比例打造救生艇,隻為還原海難發生時中國乘客的遭遇,破除不實指控。他還多次前往英國、美國、加拿大以及那些中國乘客的故鄉台山進行實地調查,追尋這些人為何漂洋過海而來,又在船難後去向了何方。
泰坦尼克号啟航之前
施萬克試圖向世人證明:這些中國幸存者絕非“懦夫”“偷渡者”,也不可能“假扮女人”混入救生艇。他們是“泰坦尼克号”事件中最不起眼的注腳,卻是那個人口變遷、種族主義大背景下海外中國勞工群體的縮影,面對時代的不公、命運的傾軋,他們毫無還擊之力,唯有“抹幹眼淚笑呵呵”。
泰坦尼克号幸存者方榮山(右一)與朋友合照。
梁文道評價這本書說,“雖然“泰坦尼克号”的沉沒是20世紀最吸引人的大衆文化傳奇之一,但我對那些汗牛充棟的相關影像和文字,卻從來都提不起興趣。沒想到《六人》卻讓我一開卷就停不下來了。并非我對這艘船上的中國人非常好奇,而是因為他們的遭遇,喚醒了潛藏在我腦海裡頭,那種南方港口城市民間流傳的集體記憶——關于“行船”的記憶。”
“我們有太多的先人曾經随着大大小小的航船漂泊海外,甚至就此離散,無影無蹤。年幼的我,曾以為那是一種沒有去路的男子浪漫的流浪。但他們究竟都去了哪裡?經曆了什麼?“泰坦尼克号”上華人的遭遇,原來就是答案。他們是行船先民的樣本,他們的故事是一阕早已飛散在曆史風暴中的哀歌。”
“天高海闊浪波波,一根棍子救生我,兄弟一起有幾個,抹幹眼淚笑呵呵”,在方榮山寄給老家台山的親戚的信中,寫了這樣的一首詩。
編劇史航表示, 以往我們談起“泰坦尼克号”海難,未見得會意識到那場劫難裡還有這幾位同胞的存在,而他們的存在也因為歲月磨滅、國人失察而日趨虛無。這本著作就是給他們打了一束追光,對他們重要,對我們同樣重要。
文摘
如果說這幾名中國乘客登上救生艇之前在“泰坦尼克号”上沒有被人注意過,那麼在“卡帕西亞号”上他們獲得了一點關注。1912 年5 月,三等艙乘客愛德華·多金斯對伊利諾伊州的一位聽衆講述他在“泰坦尼克号”上的經曆時說:“在‘卡帕西亞号’上,我看見了那6 個假扮女人坐上救生艇逃跑的中國男子。”
《每日電訊報》曾經充滿惡意地描述中國乘客在“泰坦尼克号”上和救生艇上的行為:“直到他們被帶上‘卡帕西亞号’,才知道他們是中國人。據說,‘卡帕西亞号’的一些船員想把他們扔進海裡,但被冠達郵輪公司的高級船員阻止了,而後他們都被戴上了手铐。” 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這樣的說法,也沒有确鑿的證據表明“卡帕西亞号”的船員對這些中國乘客說了什麼,更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他們在抵達紐約之前曾以任何形式被關押在船上。
《布魯克林鷹報》刊登的内容才是所有新聞報道中最令人厭惡的。該報發表的一篇題為《盎格魯—撒克遜船員的英雄主義在災難中脫穎而出》的文章中寫道:“盎格魯—撒克遜船員今天引以為豪的一件事,就是在這場最嚴重的海難中表現出來的至高無上的英雄氣概,他們臨危不懼、舍生取義。美中不足的是,在離開‘泰坦尼克号’的一艘救生艇底部,發現了卡在座位下面的兩具中國苦力的屍體和8 個活着的中國人。這些中國人是要去紐約後轉乘一艘開回東方的帆船,他們一發現有危險迹象,就跳上了救生艇,在救生艇還沒有離開吊艇架的時候,就躲在座位下面。他們被後來登上救生艇的婦女踩踏,其中兩人被壓死。直到這艘救生艇抵達‘卡帕西亞号’,這些屍體和活人才被發現。”
同樣,這些描述根本沒有事實依據。“泰坦尼克号”上并沒有10 名中國乘客;最多有4 個中國人在同一艘救生艇上獲救;在伊斯梅和喬治·羅所在的C 号折疊式救生艇底部并沒有發現任何屍體。伊斯梅和喬治·羅在證詞中明确指出,這4 名中國人是在抵達“卡帕西亞号”之前在救生艇上被發現的。《布魯克林鷹報》的報道沒有說明任何消息來源,也沒有引用任何幸存者的陳述。
中國幸存者所遭受的敵意不止于此。伊麗莎白·多德爾是一名家庭教師,負責照顧一名6 歲的孩子,她和孩子一起在13 号或15 号救生艇上獲救。她後來曾接受新澤西州《哈得孫河紀事報》(Hudson Chronicle)的采訪。那是一次冗長的、滿是抱怨的采訪,其間,多德爾并沒有對自己獲救表現出感激之情,甚至還借機抱怨了“卡帕西亞号”上的食物和其他的幸存者。
“在“卡帕西亞号”上,我們被高級船員們監視着,那些看起來明顯一無所有的人都被命令下到統艙裡。我和我照看的孩子也被安排和他們一起下去。他們給我們吃硬面包。很多人都拒絕吃這樣的食物,“卡帕西亞号”的高級船員看見這種情況,就讓我們進了二等艙的船艙。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在統艙裡待了整整一天,還得和那些中國移民(原文如此)共處一室。”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