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00:00分
伴随清脆的啼哭聲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迎來了
第一位“牛寶寶”
黃先生夫婦的愛女“果果”出生了
身長50公分,體重3180克
作為一婦嬰迎來的第一位“牛寶寶”,“果果”收到了醫院送上的“三件套”春節禮物,包括:
一張印有寶寶小腳印、寫着導樂和接生的助産士親筆簽名的寶寶紀念卡;
一張印有一婦嬰助産士花卉原創設計的剪紙風作品的新春賀卡;
一個粉色的的小牛公仔。
“我們很榮幸給寶寶接生,希望寶寶健康快樂地成長。”産房醫務人員如家人一般,分享着黃先生家庭的喜悅。面對鏡頭,他們和黃先生婦共同送出祝福——“大家新年快樂”,并拍下了一張溫馨的全家福。
而在位于浦東高科西路2699号的一婦嬰東院産房,1:05也迎來了第一位“牛寶寶”。
巧的是,她也是一位妹妹,身長也是50公分。剛剛升級為新手爸爸的缪先生非常激動,連連稱贊夫人楊女士了不起、很勇敢。
他介紹,寶貝女兒的名字叫“汐語”,與今天的場景特别有呼應:“除夕夜我送夫人到醫院待産,天上正好飄着小雨,加起來正好是一個‘汐’字。‘語’呢,就是祝福。希望我們這個‘牛寶寶’在新的一年能夠給大家帶來新的祝福,祝我們的國家越來越昌盛,祝醫護人員工作順利、阖家歡樂,同時也希望我們的寶寶在新的一年裡能夠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地成長。”
“果果”和“汐語”趴在媽媽胸前,聽着熟悉的心跳聲,靜靜地入睡。而一婦嬰産房團隊,則繼續忙碌在東西兩個院區,為一位位産婦和新生寶寶保駕護航。
據了解,一婦嬰年分娩量多年位居全國前列、上海首位,上海每五六個新生兒就有一個在一婦嬰出生,市民們為其優質服務點贊,親切地稱之為“上海大搖籃”。
在這個溫暖的“大搖籃”,每一天都上演着“人間最喜悅的相逢”。截至2月12日8:00,一婦嬰當天已迎來了13位“牛寶寶”。
淩晨2點35分,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牛年的第一個新生命“姗姗來遲”,一名體重3455克的女寶寶在産房内順利降生,并留下了人生伊始的第一份“足迹”。
來自湖北的周女士,現年31歲,在滬從事售後服務工作。
響應政府“原地過年”的号召以及自身妊娠的情況,今年春節,周女士一家決定留在上海過年。2月11日晚,周女士在與家人享用完這頓特殊的年夜飯後,便早早地準備休息了。23時,周女士突感腹部陣痛,便急忙來到國婦嬰就診。急診的醫務人員在查體後發現周女士宮口已開,便将其送入産房待産。
12日2點10分,周女士宮口全開。在助産士的幫助下,2點35分,“小玉米”順利降生,體重3455克,身長50cm。”
預産期原本在2月14日情人節那天,誰想到寶寶這麼着急,年夜飯剛過,便迫不及待地來到我們身邊了,這也是給我們牛年最好的禮物了。”周女士丈夫,李先生說道。
今年,國婦嬰産房還為在春節出生的新生兒準備了特殊的牛年禮物。她們将新生兒的腳印制作成相框,為寶寶們留下了他們人生中的第一份人生的“足迹”。
也有等不及提前來“報到”的新生兒,複旦大學附屬婦産科醫院(紅房子醫院),30歲的小米在新年鐘聲敲響前生下了她的寶寶,她和她丈夫本身也是醫務人員,原本以為會迎來牛寶寶,然而小年夜,懷孕不到36周的小米胎膜早破,2540克的男寶踩着鼠年尾巴來到她身邊。“我們都是新上海人,雖然沒有成為跨年的第一個寶寶,但是隻要平安健康,比什麼都好。”小米的丈夫說。
淩晨時分,在紅房子醫院的産房裡,10餘名産婦正準備迎接她們的牛寶寶。而和她們相伴的,是醫院不眠不休的醫護團隊。随着春節的腳步臨近,“回家過年”是每個人奔波一年最期待的事情。而疫情防控的背景下,這又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個念想。
45歲的張阿姨老家在江蘇淮安,17年來到紅房子醫院,平日裡的工作是負責照顧待産室裡孕婦的生活需要。這次,處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張阿姨選擇留在了上海,“我心裡特别挂念家裡的老人,希望疫情結束的時候能回家看看他們。”“95後”助産士小陳來自浙江。從2016年參加工作以來,每年的大年夜都是在工作中度過。“剛好排班輪到了,這種關鍵時候換班也不利于産房的工作,春節在崗已經習慣了。”
晚上10點多,院長徐叢劍如約拎着一袋紅牛來到了楊浦産房,這是他每年的保留節目,而他之所以要帶上紅牛,也是取“紅房子牛”的諧音。
迎着蒙蒙亮的晨曦,淩晨4時許,婦産科醫院内,一聲啼哭,萌牛女寶寶終于降生,所有等待的醫務人員長舒一口氣,“一切順利,牛年大吉!”
“牛寶寶”們太可愛了
快來獻上祝福吧!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作者:黃楊子 顧泳
來源: 上觀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