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觀察】
作者:景小勇(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編者按:
由故宮博物院、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人民網共同出品的舞蹈詩劇《隻此青綠》是近年來少見的現象級舞台藝術作品。近日,該劇剛剛結束第二輪全國巡演海口站、北京站的演出,所到之處,場場爆滿,甚至應觀衆請求,一再加演。這一“爆款”作品是怎樣創作出來的?它爆火“出圈”的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訣?今日,本版特邀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景小勇為我們講述《隻此青綠》的創作故事。
近日,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在北京保利劇院連演18場,不僅創下該劇首演以來最高紀錄,也創造了中國舞劇在一個城市連續演出場次的最高紀錄。
自2021年8月在國家大劇院首演以來,《隻此青綠》的熱度不斷攀升,所到之處,一票難求,衆多“青綠粉”甚至千裡追劇,跨城連刷。不僅如此,《隻此青綠》還從線下火到線上,從圈内火到圈外,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帶旺一波“青綠熱”的同時,也引發了各種話題讨論。
用傳統文化打好作品底色
《隻此青綠》的爆火,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黨中央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系列舉措,在全社會點燃了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強大引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影響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不斷增強。
2019年,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打算以傳世名畫為素材創作一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舞蹈作品。創作團隊考慮過《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但最後選擇了《千裡江山圖》。
《千裡江山圖》是北宋畫家王希孟的傳世名作。幾年前,該畫在故宮展出,曾引發觀展狂潮,從側面反映出人民群衆文化意識的提升以及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渴求。作為國家級藝術院團,我們有責任扛起弘揚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大旗。
可是,如何将舞蹈與繪畫結合起來?又如何在這個過程中講好傳統文化的故事?經過半年多的策劃、論證,主創團隊決定以《千裡江山圖》為背景,将畫中主色調“青綠”作為視覺線索,藝術化地提煉跟《千裡江山圖》有關的非遺技藝元素,深入探察畫作形成所需的篆、絹、顔料、筆、墨等材料和工具的制作工藝,以此來展現中國古典藝術之美、彰顯傳統文化的魅力。
為了從《千裡江山圖》這幅幾乎沒有人物和情節的畫卷中構建出一部劇的架構,主創們選擇以“詩劇”為體裁,從畫作的成型工藝入手,走進遼闊深遠的曆史時空,為國之工匠及孜孜不倦的勞動者描摹畫像,經由他們的身影喚醒沉睡的文物、喚起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化記憶。
《隻此青綠》的每個戲劇關鍵點都以劇中角色“展卷人”的視角推進。“展卷人”既是劇中角色,又代表當下觀衆的視角。跟着“展卷人”的腳步,觀衆不僅走進了《千裡江山圖》中的錦繡河山,還成功與畫家王希孟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青綠”之所以迷人,正是因為有傳統文化深厚的底蘊打底。主創團隊踏着傳統文化複興的浪潮,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素材和靈感,樹起一座藝術豐碑的同時,也激活了深藏于人民群衆内心深處的中華文化基因。
用匠心雕刻藝術之美
《隻此青綠》建組之初,我們就對劇目的創作提出四點希望:一是希望作品能夠成為以人民為中心之作;二是希望作品能夠成為彰揚文化自信之作;三是希望作品能夠成為藝術創新之作;四是希望作品能夠成為勇攀藝術“高峰”之作。
藝術設想轉化為藝術精品,需要藝術家把匠心傾注到創作的每一個環節中。
曆史上,關于《千裡江山圖》的文獻資料少之又少,如何舞繪《千裡江山圖》,主創團隊在創作初期思考良久。創作前,主創團隊多次赴故宮博物院采風考察,就文物修複、傳統繪畫工藝以及文物研究員的實際工作狀态等進行觀摩學習,并與故宮的專家多次深入交流。在一年多的前期準備中,光文學劇本就六易其稿。當功課做足了,劇組才正式開啟五個多月的創排。
主創團隊裡的每個人都心懷一份虔誠,用心雕琢每個細節,從而讓作品獲得了完美的舞台呈現。在舞蹈動作的編排上,編導将“顆粒狀”的動作連成舞蹈句子,還針對繪畫的靜态特征,以“靜”為出發點,以内斂、内收為基調,設計出靜待、望月、垂思、獨步、險峰、卧石等造型動作,形成了與其他作品不同的舞蹈語彙。在服裝設計上,主創團隊翻閱大量宋代畫作與文獻後,複刻出具有宋代美學特征的服飾樣式。在音樂設計上,主創們将制筆、制墨等傳統技藝的音效疊加其中,為作品創造出淡雅詩化又極富渲染力的美學氛圍。在舞台設計上,主創團隊一改以往方形台的概念,以同心圓的巧妙設計,呈現了中國傳統“卷軸”的概念,創造出“天旋達到3圈,地轉達到4圈,上下左右都可以移動”的舞美效果,将開卷與展卷的審美意趣完美呈現出來。
《隻此青綠》至今已演出81場。盡管場場火爆,可主創團隊依然認真收集每場演出觀衆的反饋和意見,繼續進行修改打磨,他們常說,“《隻此青綠》沒有最終的版本,隻有最好的版本”。詩人張祜雲:“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正是主創團隊一絲不苟的創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成就了《隻此青綠》精彩絕倫的舞台呈現。
用跨界合作鋪就“出圈”之路
《隻此青綠》由故宮博物院、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人民網共同出品。三個出品方,強強聯合,跨界合作,既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找到新的方式,也為文博單位、藝術院團、權威媒體攜手進行藝術創作積累了經驗。
創排《隻此青綠》,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也是跟傳統文化的一次“對話”。要舞繪《千裡江山圖》,演員們首先要對《千裡江山圖》及其背後的傳統文化有比較深入的了解。為此,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專門為劇組舉辦中華傳統文化專題講座;故宮博物院書畫部主任曾君、文保科技部主任于子勇、書畫部研究館員王中旭、書畫部副研究館員郁文韬受邀擔任《隻此青綠》文博顧問。排練期間,故宮博物院的專家還來到排練廳,與主創們就《千裡江山圖》所涉專業知識面對面交流讨論。
本文圖片均為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劇照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此外,我們還邀請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擔任藝術顧問,邀請中國國家畫院院委、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張曉淩擔任美學顧問,邀請著名作曲家程池擔任音樂顧問,邀請國畫顔料、徽墨、宣筆、绫絹等制作技藝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仇慶年、汪愛軍、張文年、鄭小華等擔任非遺顧問。這些專家的參與,為《隻此青綠》劇組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隻此青綠》的成功“出圈”,也離不開運營模式的創新。我們按照企業化運營模式,大膽引進市場資本,聯合文旅演藝(域上和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院線平台(中演院線四海一家和保利劇院),精準定位、科學規劃,采取以銷定産的模式,首輪演出票務銷售率高達100.4%(部分場次出現超售現象)。同時,推進文創産品開發IP授權,推出“隻此青綠”數字藏品紀念票等聯名産品,将作品的影響力從舞台引向社會生活,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回饋。
俗話說,貨好還要勤吆喝。媒介化時代,作為文藝作品的出品方,既要會創作,還要會推廣,因為“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推廣上,我們創新傳播方式,既利用人民網等權威媒體矩陣進行品牌傳播,也利用新浪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台增加網絡聲量和曝光度,還積極參加《國家寶藏》、B站跨年晚會、央視虎年春晚等,借勢進行傳播。推廣和傳播上的幾套“組合拳”,為《隻此青綠》打出了知名度和影響力。比如,首演前後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發布的頭條文章閱讀量超過500萬,人民網同步跟進發布的内容累計曝光量超過3億。登上《國家寶藏》、B站跨年晚會、央視虎年春晚後,相關數據再創新高,《隻此青綠》由此成功“出圈”,“青綠”也因此成為傳統文化的新标識。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舞動的“青綠”,讓千百年來珍藏于深宮中的藝術瑰寶呈現于世人面前,喚醒了觀衆内心深處對中華民族曆史和文化的熱愛。可以說,《隻此青綠》是讓文物“活起來”的一次生動實踐,也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一次成功嘗試。未來,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将以關于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為指引,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努力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回饋人民。
《光明日報》( 2022年05月13日1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