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解象(3)樸
《道德經》中一共出現了8個“樸”字。樸,是什麼呢?——葫蘆。民間傳說道家中的八仙之首鐵拐李就背着個大葫蘆。
鐵拐李背着個大葫蘆
《道德經》“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日:沌兮其若樸”(15章)。道,深奧玄妙,難以述說,隻能勉強地用譬喻來形容:混沌如葫蘆。
老子拿葫蘆來說明道,強調的正是它們之間相似的要害:混沌。俗話說不知道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因猜不透心生好奇而顯出神秘性。這描繪的是道的總體形象,老子還在其他章節從不同角度來說葫蘆。
難怪老子會反複使用這個“樸”字。如果看官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可參看文後鍊接《象思維(4)大葫蘆》。
這裡關注的是“樸”字怎麼成了大葫蘆?
“樸”,本義:樹皮。《說文》:木皮也。或曰:未雕之原木。好像跟葫蘆沒關系。其實,“樸”之原義應是“匏”。
樸-匏,音通。樸之言匏,匏者匏瓜,也就是葫蘆。
匏,《說文》從包從瓠省。這裡有三點:
(1)包,取其可包藏物也。葫蘆具有包容性。
(2)瓠(hú),從瓜,從誇。"誇"意為"虛空","瓜"與"誇"聯合起來表示"虛空之瓜"。本義:短頸大腹的老熟葫蘆。瓠蘆,即葫蘆。葫蘆具有虛空性。
(3)省形,選取“瓠”字形體的一部分“誇”,與“包”會合成義。本義:葫蘆的一種,即匏瓜。
這就不難解釋,老子為什麼會選葫蘆來說明道了。因為它有幾個特點:内涵混沌、體現圓渾、中示虛空、包孕生命。老子拿它來暗喻具有創生能力的道,是一個神秘的整體。
老子把道看做有關整體,不能分割,叫做“大制無割”。
莊子《逍遙遊》裡,惠子說有一個葫蘆大得可以容納五石。用它來盛水或漿吧,它的堅硬程度還不能保全自身;剖開來做瓢吧,可葫蘆太大沒處可以存放。莊子對“剖開來做瓢”作了批評和嘲諷,他當然要維護“大制無割”。
“樸散則為器”(《道德經》28章)。器乃形而下,就不是道了。
說到葫蘆剖成瓢,據說韓語裡的樸發音是park,其起源和漢字“瓢”相關,所以姓“樸”,讀若“瓢”。樸,瓢,是葫蘆的一半;匏,則是完滿的葫蘆。
為您鍊接
象思維(4)大葫蘆
漢字解象(2)王與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