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浙商資産管理主營業務

浙商資産管理主營業務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2 07:09:25

茶山裡,西湖畔。

杭州酷暑炎熱的日子,浙商資産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建華剛剛送走一批來自北京的同業交流團,終于能坐下來沏上一壺龍井茶。接下來,他要将自己這10年來參與不良資産處置的點點滴滴濃縮在這壺茶裡,娓娓道來。

“不良資産處置市場,眼下真是熱鬧非凡,就如同這茶湯般翻滾沉浮。可惜市場主體的承接能力有限,就像這袖珍茶壺一般,多一點茶湯都會溢出來。”曆任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和浙江省信用聯社負責人、如今掌舵浙江省浙商資産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浙商資産”)的孫建華,說自己這些年“裁判員、教練員、運動員都做過了”,最深的感悟就是要堅持市場化,“尤以地方金融資産管理公司為甚”。

浙商資産管理主營業務(浙商資産孫建華)1

浙商資産管理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孫建華。

在我國,金融資産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是處置金融和非金融不良資産的專業機構,是不良資産處置市場的主體機構,形成了“全國性金融資産管理公司 地方金融資産管理公司 民資機構(非持牌)”的行業格局。其中,2012年金融監管部門明确了每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可成立或授權一家地方金融資産管理公司參與本省(直轄市、自治區)不良資産處置工作以來,地方機構的數量驟增至59家,其角色、地位不斷提升。

孫建華掌舵的浙商資産,不僅是全國首批5家地方金融資産管理公司和浙江省首家具備批量轉讓金融不良資産資質的省級機構,更是當下地方金融資産管理公司中有口皆碑的領軍者之一。

鲸波萬裡,一葦可航。

10年努力,孫建華終用手裡的“船槳”,劃出了地方國有金融企業的市場化之浪。也正因此,大批同業機構紛至沓來,或調研,或學習,或贊歎,或感慨。

“很好奇也很想學習,浙商資産是如何做到既能保障主業,又能對外賦能,還能管住自身經營風險的。”來杭交流的一位同業機構高管不禁感慨。

當下市場變局未定,問題總是不可避免:浙商資産的寶貴經驗能夠複制嗎?市場上能否出現“第二個浙商資産”?不良資産處置市場相對效率差、效能低,究竟怎麼破解?

一樣的基因,不一樣的路徑

地方金融資産管理公司的發展史并不悠長,也沒有千回百轉的情節,但卻備受矚目。

2012年前後,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上行壓力加大,影子銀行規模持續攀升,以華融為代表的全國性金融資産管理公司卻在追逐多元化混業發展的風口,忽視了不良資産處置這一主營業務。

彼時,一些地方頻發企業擔保鍊風險、多頭借貸風險和三角債風險,影子銀行整治工作又箭在弦上,一批定位于化險、纾困的地方金融資産管理公司應運而生。2013年批複成立的浙商資産,就搶到了“頭啖湯”。

很快,地方金融資産管理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但彼時,監管尚顯滞後,僅明确了地方金融資産管理公司處置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不良資産、化解金融風險的基本職能,不少機構經曆了一段或無所适從、或高歌猛進的“青少年時期”。直至2019年銀保監會頒發《關于加強地方資産管理公司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地方資産管理公司才有了明确的管理機構——省級金融局(辦)。

在那“恣意生長”的7年裡,唯有少數機構通過自驅和自律來争取資源、赢得競争。浙商資産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以前,浙商資産就在浙江紮牢了根基。2017年至今,浙商資産在外省布局也逐漸完善——展業1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2021年,浙商資産淨資産收益率達9.33%,位居全國首位,分别超過信達和東方2個以上百分點,超過華融近6個百分點(信達7.15%,東方7.02%,華融3.4%)。

瞭望智庫:無論是盈利水平、團隊建設還是國企改革成效、商業模式創新,浙商資産都成為了行業标杆。企業成長過程中,有過怎樣的戰略思考?

孫建華:設立地方資産管理公司的背景,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影子銀行等風險亟待化解。彼時,全國性資産管理公司的“觸角”還不夠下沉,化解區域風險的抓手還比較有限。所以,我們生來就是為了化解區域風險、服務實體經濟,這是我們的基因。

浙商資産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終堅持這一基因,并創新性地将市場化經營做成了自己的特色。這是我們區别于很多同業的根本所在——我們既非簡單的行政工具,也不會染指非主業的、不擅長的多元化經營。

其實,要找準方向并堅持下來并不容易。

最初,我們沒有明确的監管機構,選擇了主動按照銀保監會對全國性金融資産管理公司的标準來自律,按照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的要求來自驅,還按照國資委對地方國企的管理規定來自省。

非常慶幸,當初假若沒有這樣的戰略高度和頂層設計,業務就很容易走偏。這些年,一些同業機構可能走偏了,并非它們初心不正,而是在沒有明确的政策安排下,西瓜皮一踩就滑走了。

瞭望智庫:這句“西瓜皮一踩就滑走了”,形象地描述出當下一些同業機構的現狀。聽說不少同業機構都來杭州求教。浙商資産究竟具備怎樣的核心能力?

孫建華:成立之初,我們進行了兩方面研究。

一是認真研究浙江省國際貿易集團(浙商資産的母集團)的資源。母集團是外貿起家,貿易資源豐厚,但我們深知貿易的方式不适用于金融,更不能成為資産管理公司的主業,必須有所取舍。

二是認真研究了全國性金融資産管理公司的業務結構,發現其業務重心已不在主業上,更像是不良資産包的批發商。于地方資産管理公司而言,兩者的資源禀賦、承擔責任不同,就必須走差異化路線。

我們最終選擇重點打造自身的不良資産處置能力。我們發現,如果将收到的不良資産包簡單粗暴地賣給民間投資者,則資産包的價值就未得到提升,隻有用心将不良資産轉換成優質資産,才能點石成金。

這點石成金的能力,就是浙商資産的核心能力。

我們很快就發現,真正的利潤空間就在這最後的資産處置環節。由于不良資産屬于非标産品,涉及各行各業,點石成金要專業化、精細化,要引入産業資本。因此,我們高度重視生态圈建設和同業聯盟建設,加強與金融機構、産業資本、中小投資人合作,迄今已與60餘家機構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不斷夯實核心能力。

瞭望智庫:在這樣的定位和能力建設下,浙商資産取得了怎樣的成績?

孫建華:同業隊伍中,浙商資産的業務規模、業績增速、社會價值等綜合排名都相對靠前。不僅如此,浙江省近幾年的區域金融風險較少、銀行不良率較低,浙商資産是有一定貢獻的。這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們敢于業務創新。

其中的亮點,是開創性使用了“不良債權處置 投行化綜合手段”,為一批纾困項目的投行化處置和退出提供了優質路徑。比如,一個住宅樓盤停工長達7年之久,2020年我們介入後很快就于2021年1月複工,半年後預售時被一搶而空。

這樣的案例還很多,通過重整配資項目來順利實現當年投放、當年退出,還幫助處置項目的商業化債權,進而助力地方政府解決了一些民生難題。

截至2022年6月,浙商資産累計收購不良資産規模超4700億元,為超310家機構提供幫扶。其中包括上市公司18家,解除擔保圈危機超410億元,化解财務危機超1400億元,保障超15萬人就業。

正是有了這些創新性舉措,浙商資産2021年入選了國務院國資委印發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示範企業名單,并作為唯一的地方資産管理公司入選了國企改革“雙百行動”中20家地方國企标杆名單。

浙商資産管理主營業務(浙商資産孫建華)2

浙商資産入選“國務院國資委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示範企業名單”。

立足浙江,面向全國

“早前是摸着石頭過河,現在有了幾塊基石,但仍然要蹚水前行。”孫建華說。

近幾年,随着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取得階段性勝利,金融風險化解正在進入高效處置、精準拆彈的關鍵期。此時,更應有效發揮金融資産管理公司的風險處置功能、逆周期調節功能和金融救助功能。

有同業評價稱,浙商資産以行業最高标準搭建了一座橋,上能行車,下能劃船,不容易學來。

所以,如何立足浙江、面向全國,成為浙商資産的新命題。

瞭望智庫:近期,浙商資産制定了“立足浙江,面向全國,走向國際”戰略目标。如何理解?

孫建華:這一戰略目标存在一定的時間跨度。首先,作為浙江省國企,我們必須把防範化解區域風險作為頭等大事,目前這一定位業已穩固。其次,從2017年起,浙商資産開始推動省外業務,已布局17個省/直轄市,全面覆蓋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大灣區、成渝、北部灣等重點區域。接下來,浙商資産将高度關注海外業務,希望能參與到中資企業在境外的不良資産處置。

這一戰略目标,既非行政命令,也非個人意志,而是市場化發展探索出的路徑。江浙地區的市場化意識較強,民營資本活躍,使得浙商資産能始終走在市場化運營的主線上。

并且,市場化運營有利于價格發現機制發揮作用。如果不良資産處置市場僅靠壟斷、牌照等資源優勢來發展,市場最終就會變成一潭死水。我們走出浙江時就發現,全國不少地區的市場活躍度較低、風險堆積較多。浙商資産希望扮演“鲶魚”的角色,幫助全國各地增強市場活力,用好價格發現機制。

瞭望智庫:“面向全國”的根本,是要将市場化理念和舉措推向全國嗎?如何實現?

孫建華:我們發現,金融資産管理公司尤其地方金融資産管理公司市場化程度不夠,是行業發展的主要症結。大家都是國企,存在一定的觀念固化和路徑依賴,需要全面的機制體制突破。這其中最難的是激勵機制改革,也就是如何市場化選人、用人。這也是我們“面向全國”的關鍵策略之一。

總結說來,不良資産處置工作有三大特點:非标化、風險大、所需資金多。為适應這一特殊業務,我們一體推進“三不”原則——“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靠教育,不能腐靠制度,不敢腐靠法律。由此,既能推動市場化,又能管住經營風險。

關于用人,我們還提出了“四個好”——“用好的待遇善待員工,用好的機制留住人才,用好的教育塑造形象,用好的文化支撐發展”,探索以“市場化選聘 契約化管理 精細化考核 個性化激勵”來打造适應市場節奏和公司實際的管理機制。

具體而言,浙商資産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職業經理人機制,推行公開競聘上崗,完善中長期激勵約束機制,建立精細化的前中後台績效管理體系。同時,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戰略投資人并推行員工持股,形成一整套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構建了員工與公司的命運共同體。

瞭望智庫:我們得知,浙商資産吸引了大批優秀人才,一些全國性金融資産管理公司的高端人才也陸續加入。除了提高薪酬,如何确保人才引進來、留得住?

孫建華:除了薪酬改革,我們主要靠企業文化建設。國企的企業文化建設一直是個大問題。一方面,國企的根與魂是不能變的,即堅持黨的領導,将踐行黨的使命和要求結合到具體工作中。

另一方面,浙商資産在國企中又處在特殊行業、具有特殊性質,幾乎所有員工都來自于不同的專業背景和文化背景,如何達成一緻共識就是個不小的挑戰。對此,我們的核心觀點是:讓想幹事的人能幹事,讓能幹事的人有平台,讓幹成事的人有地位。

這不僅符合了以人為本的治理理念,确保人才引進來、留得住,也滿足了員工追求美好生活與企業發展的共同所需。文化是企業在不斷發展中的精神積澱,也是大家聚在一起逐漸形成的。我們就是要建立員工對公司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也借此倡導創業創新的開拓精神。

這兩年,越來越多的同行願意加入浙商資産,不少人甚至是年輕人降薪降職都願意來。與銀行業、保險業等傳統金融行業相比,不良資産處置行業更苦、更累一些,需要赴全國各地去調研、跑業務,但所有人都幹勁十足且學習氛圍很濃厚。

這就是我們走出浙江、廣納賢才且快速實現新員工的價值認同,把市場化理念和舉措推廣到全國的關鍵一招。這一過程,不是簡單的與同業溝通和賦能,而是在幫助行業培育人才、儲備人才,在全國範圍内形成與我國經濟體量相匹配的專業人才庫。

“建設全國統一的不良資産交易中心恰逢其時”

市場化運營的另一個關鍵點,是風險的嚴格管控。金融資産管理公司因其特殊性,資産全部為不良資産,一旦運營不力,很容易将自己經營成風險機構。

在孫建華看來,風險可來自機構内部,也可來自外部。浙商資産因此采取了對内加強風控、建立專業審核機制,對外秉持開放心态,形成合作共赢的措施。

但是,受制于一系列因素,不良資産處置市場自身還潛藏一些可能的風險點、滞後點,尤其是整個市場還處于簡單分層、區域割裂的狀态,信息流和資金流并不相通。基于中央提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大政方針,不良資産處置市場也迫切需要調整。

孫建華建議,應盡快明确有關地方資産管理公司跨區域經營等監管細則,同時推動全國統一的不良資産交易中心建設,盡快實現互聯互通。

瞭望智庫:我們調研發現,盡管金融資産管理公司是專業化解風險的機構,但一部分卻因内控不嚴、能力不足等成為了出險者。對于自身的風控能力打造,你有何見解?

孫建華:在金融市場,風險就是基本邏輯,管住風險是金融企業的底線。對此,我們總結了四個原則——“有名有利”的事多幹,“有名無利”的事要幹,“無名有利”的選擇幹,“無名無利”的堅決不幹。

也正是因此,無論資金還是人員團隊,浙商資産成立以來從未出現重大經營風險。

尤其是近幾年不斷走出浙江,我們仍然能堅持主業,有效克服了跨區域發展可能存在的“水土不服”,并且積極、主動擁抱監管。

具體上,我們持續優化風險防控體系的頂層設計,明确自身的風險偏好,針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等10類風險搭建起全面風控職責體系,構築了以“項目預審會”“業務決策會”為主的項目決策機制。同時,建立了董事長、監事長、高管層“三個層級”的風險治理機制,通過前台業務部門、評估審查部門、内控内審部門、紀檢監察部門“四道防線”,探索建立财務、運營、風控協同集中的“鐵三角”風控體系。

正是依靠穩健的風控體系和審慎的風控文化,2017年以來浙商資産累計規避了18個涉險項目,合計金額75億元,目前表内已無2017年後新增的風險項目。

瞭望智庫:不僅是内控,外部生态圈能否幫助浙商資産提高風險防控能力?

孫建華:市場化是浙商資産的特色,開放的态度則是市場化運營的靈魂。

我們建立了涵蓋銀行、律所、咨詢機構、産業資本、中小投資人等在内的大型生态圈。越來越多的機構來杭州考察學習,我們的大門始終敞開,希望站在全行業發展的角度,大家一起來管好風險、實現共赢。

這樣開放的心态,一方面是因為很多機構并不能完全複制浙商資産的經驗,缺乏浙江省的營商環境,缺乏浙江人的應變意識,土壤不一樣;另一方面,很樂意看到同業機構的成長,這有利于我們的自我鞭策、不斷創新,也讓我們的年輕人不會坐享其成。浙商資産從成立那一刻起,就在思考如何成為國内一流的、對标國際的金融機構。

為了推動生态圈建設,我們還做了不少利于行業長遠發展的工作,比如每年持續發布不良資産處置行業研究報告,與複旦大學共同設立不良資産處置學科、共同搭建人才儲備庫,等等。這既是我們的責任心,也是進一步增強自身軟實力的長遠之策。

浙商資産管理主營業務(浙商資産孫建華)3

浙商資産聯合複旦大學發布首個不良資産行業指數。

瞭望智庫:自身風險管控的終極目标,是幫助行業擔負起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重任。而當前形勢下,能否有力支撐這一終極目标?

孫建華:不良資産處置市場是我國金融市場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可或缺。當前金融風險化解的壓力仍然較大,不良資産處置市場的化險能力、市場架構都亟待提升,亟待出台供給側改革、明确監管細則、建立全國統一交易中心等舉措。

一是金融資産管理公司多年來的發展,已初步形成了類似銀行系統包含政策性銀行、國有大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地方城農商行的層級結構,形成了全國性金融資産管理公司和地方性金融資産管理公司兩層架構。但這還不夠,市場還需要類似全國性股份制銀行這樣的角色,需要類似光大銀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等能夠滿足全國範圍需求的機構。而這一層級,可以考慮一批地方資産管理公司的頭部機構,考慮一批有資質、有實力的行業領軍者。

二是當前的監管還不夠完善。例如,監管層應對市場主體同時構建起雙向激勵機制,有獎有懲并勒令“壞人”及時退出。這需監管層在對市場進行全面摸底後,出台一個更加細分和明确的頂層設計。

三是建立全國統一的不良資産交易市場。當前,地域割裂和信息不對稱,使得很多同業對外省項目缺乏相應的評估能力、解決能力。中央提出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要求,建設全國統一的不良資産交易中心恰逢其時。

瞭望智庫:不良資産多為非标資産,建設統一大市場的難度在哪?

孫建華:首先要認識到,一旦有了統一大市場,不良資産的價格發現機制将更趨于合理,有助于各類資本的參與,讓全社會都能為風險化解出一把力。

其次,可以考慮以浙江為試點,發揮浙江的地域優勢和氛圍優勢——浙江位于長三角地區,民營資本活躍,且與上海形成了金融業的錯位發展,可借助上海的資本市場、資金市場、債券市場來打通全國的不良資産處置市場。當然,浙江還擁有豐富的金融人才和互聯網平台技術作為保障。

難點就在于,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性工作,需要多部門達成共識。可一旦達成了共識,操作層面就相對簡單了,可以利用區塊鍊等新技術來解決數據真實性問題,便于監管機構管理。

更重要的是,困擾市場多年的不良資産底層資産的确權、估值問題,也可以迎刃而解。從而提升底層資産價值,并在投資後對交易對手、未來現金流等實現嚴格監控,規避風險。這是一舉多得、實現共赢的捷徑。

浙商資産管理主營業務(浙商資産孫建華)4

浙商資産承辦第二屆中國AMC發展——“使命與擔當”杭州高峰論壇。

(資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