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沉醉于心不歸于形

沉醉于心不歸于形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7 17:48:43

沉醉于心不歸于形(淺釋得意忘形)1

  所謂“得其真意,斂以無形”,是為得意忘形。初期主要體現在盧氏結構六大層次體系中(易筋、縮筋、抟氣、騰膜、易骨、易髓)前兩個層次的轉換與過度。  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使自己與生俱來如同猛獸的生理結構漸漸隐退。由後天工作及生活習慣形成的局部用力,而産生的各種肢體運動,便是一般人無法在格鬥中發出本能整體力的弊端所在。幼兒出生初期,人體肌力圓活均勻,關節潤滑卻不協調,缺乏成年人的實力,脊柱無凹曲之形,行步時重心自然在兩腿之間。但在其成長過程中,由于長期站立與行走,使得脊柱頸項一段與命門(後腰)部位發生内凹彎曲(脊柱形成S狀),身體病弱者尤其明顯,身體健壯的人往往腰闆很直。成人由于局部勞作,形成了肢體關節的散亂,從而導緻人體本能無法在格鬥中正常發揮。  中醫言:“筋,乃力之本。為生力之肉。腱為筋之本,附于骨骼之外起支撐作用。”在“盧氏結構”訓練整體力的初期,利用了樁法中特殊的要領盡數挑起人體内十二根膘骨大筋(即十二筋經,詳細位置《黃帝内經·靈樞經》第十三篇中有詳細記載),再通過活樁與變樁等各種訓練增強其人體的整體内外協調性,從而獲得鋼性圓活整體如簧的彈性結構。此階段訓練後,外形剛猛,習者的骨骼出鋒,清逸潇灑間架也異于常人。此時内行人一見即知其功力高低,武術圈裡稱之為“以形鑒真”,此階段尚無法隐藏自己的功力。  當進一步訓練時,應使其外在勁力結構逐步内斂,使他人從外表看不出自己是習武之人,與平常人毫無二緻。即武術圈内所說的“隐形”。如初學“虎撲”時,須摹仿虎的外形、動作、神态等以體現猛虎的威力。當自身具備了猛虎的内在勁力結構,隻須随意一撲,即可發出猛虎一般的威力,此時已無須再摹仿虎的外形,所謂“老虎趴着也是老虎”。即為“得意忘形”階段,即内在勁力結構初現。訓練内在勁力結構整體連通名為:“五心合一”,即将四梢、兩手心、兩腳心與頭頂心之勁内斂于丹田(人體總重心),由此産生了關節肌體的微妙整合性變化,使受訓者整體達标後,在任何狀态下(包括日常生活中)都可本能發出靈快的整體穿透勁力。這種穿透力仿似天成,一旦形成後,久不退失!真正純習後,日常中運動即是長功。  筆者練習“盧氏結構”過程中,深感“内在結構”訓練簡單易行,效果顯著。常人即便毫無基礎(包括外在易筋結構基礎),皆可随時在日常生活之中習練,常習達标之後即可形成“氣貫周身”之内勁,全身暢活順達。格鬥時随意發拳都可自然整合傳導重心至攻擊部位,打擊時自覺毫不用意(力),受擊者卻有如受重力擊穿之感,普通人血肉之軀,根本不堪受此一擊。現将此訓練公之于衆,習者不妨自行演煉,慢慢體會,感受其中之妙。  第一部:習者盤腿坐于地上(臀部可墊一物,為效顯快可放松褲帶,雙盤者效果更佳,單盤與散盤也行)。兩手放于膝部,頭部正直,下颌内扣。頸椎與腰椎(兩腎之間)略後鼓。眼視前方。調整好後,用鼻子吸氣,注意體會用後背(脊柱)的力量推動胸部慢慢隆起,此時兩肩胛盡量向後向内合,肩部随吸氣時盡量外展,目的是增大擴展胸部幅度。當吸氣使脊柱推動胸部挺到極至時(注意以上要領不可稍失),以胸部主動呼(吐)氣從鼻出,自然地保持以上各要領同時,便緩緩将氣從胸部降至小腹(初習者在要領正确的狀态下,往往不容易将氣降到肚臍以下,且會産生腹背的肌肉撕拉的疼痛感,習者不必過于擔心,稍有痛楚是為調整勻化各部位肌肉的過程,能稍忍為度,不可猛烈用力,否則會産生傷害)。  要點有三:  一、全身必須在飽合狀态下降氣,須仔細體會勁達腹、背、肋等全身四周肌體,使之有充脹均勻之感(達标後身如桶狀),如有某部位感不順或憋或癟(如肋部四周),便在保持要領的狀态下反複逐一強化其處。  二、從頭到尾整個過程之中都須注意頭部與身段的正直,頭部如頂重物,降氣時連同頭與頂部重量一起落入腹部,肩井處(鎖骨以上的肌肉,即肩窩)不可僵緊,注意尾骨(骶骨)内扣,如輕忍大便狀。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缺此一要,效失其真。因訓練上半身的目的主要在于恢複脊柱的先天形态,所以在氣沉小腹時注意控制脊柱不可絲毫外凸或位移,所以初習者最好有同伴将掌側貼于夾脊處,測試習者降氣時脊柱正确狀态的保持,純熟後可改為脊柱中段與下段測試。力求整個軀幹協調,脊柱正直而有力,慢慢便可糾正病态的脊柱過度形變與運動時呼吸及内髒不協調,從此之後習者外觀身形挺拔而健美。  第二部:頭部與整個軀幹習練形成定型(結構定型)一般兩三周便達成。此時便可進行第二部訓練(此部可平行站立,側立、行走皆可習練,效各不同):與第一部動作要領相同,增加吸氣時配合雙臂如舉“杠鈴”狀至頭頂上方(雙手握成空拳,兩拳之間距離最好與肩同寬,肘部略屈),降氣同時體會雙手抓舉的重物的重量随着呼氣“順”到小腹。注:初期可隻練習“陰面”即正面胸腹部。待純熟後将臂側平舉體認兩肋能否勁力順達,平展雙臂時需使雙臂形成一條直線,雙拳如同撐住兩面牆壁。順達後習練背部(高舉與平舉可自己調節。)降法,以上所有要領不失,不同之處在于呼氣降勁力時肩胛同時下降與外展,無以上基礎,此部便為空談,習者可仔細體認。  要領有三:  一、習練時勁力傳達到小腹四周過程中,頭頂、雙拳、兩肘、骶骨務必要定住位(雙拳腕須平直),感覺似骨骼支撐而非肌肉用力。  二、功力的增加與肌力的均勻和内力的的協調順達,關鍵在于習者高舉“重物”的重量,與兩面“牆壁”往裡合的力度。同時為了容易體會各面肌肉的降勁,習者可自行調整拳眼的方向。  三、最重要的是在做此部動作時,并非是“外在”力量施于自身,而是要體會各關節支撐外在壓力的同時,利用呼吸的勁力使外力順着肌肉的幾個面,将外在力量“吸”入人體的總重心(最關鍵在于肩井部位的放松與下降,習者須用心體認。)小腹的四周,外在壓力越大,小腹的澎脹感(功力)越強。此部達标雙臂如插腰間,即武林秘傳——腎裡藏花。盧正文比喻為“手是電線頭,插銷不要插到肩上,要插到腎部,肩隻是電線中段部位”。趙道新先生說“手之動不是肘帶動,更非肩動,而是雙腎帶動,真傳的八卦拳稱此功為腎裡藏花”。此時雙臂之間如同撐一硬物,内勁通達。檢測時可側面站立,伸出兩拳,讓同伴使全身重量壓于一隻拳面。自己随意伸縮單拳(配合另一拳伸縮,如拉弓放箭之态)體會内在勁力流動順達,且毫不費力,輕松自在,即初有成效。此部真實達标,對付普通人血肉之軀,一擊必潰。  第三部:當上半身的内在勁力結構達标後,便可進行下身勁力傳導訓練。下半身動作看似簡易,實則内涵豐富,暗含深理。習練者須多用心體認。一、習者兩腿平行站立,下蹲為馬步狀。然後,兩腳尖外分成一字狀(開始時不易保持平衡,可雙手十指扶牆而立),與此同時配合“第一部”呼氣一節,下蹲到極限,再緩緩起立,與此反複。  要領有三:  一、起落時,腳趾抓地,盡量用大腳拇指點地支撐,腳踝部大筋繃起,同時膝蓋務必要定住位。  二、起落時,尾骨要内扣,須認真體會上半身勁力傳至膝蓋,再将下肢勁力提入腰間( 丹田周圍的帶脈)的感覺。注意:關鍵在于體會大腿各面(正、側、裡、背)肌肉,在身體下降與起立時的擰裹(向外),從而使勁力流動自如。  三、上身身體須有後仰之勢,須保持脊柱中正。此三部功法完全達标後,習練者便可将習練方法随時貫穿在日常生活當中,練之至純熟時,須把意感多放在體會全身各大關節之處(主要為十二大關節:腕與踝、肘與膝、肩與髋,包括二十四節脊椎。)使關節之間伸、展、收、縮時勁力自然等合(等張勁力:大臂與小臂間的夾角之力等合,大腿與小腿之間夾角等合,與此類推。)外在勁力表現形式的内斂隻要得法,行法正确。日久而作,便可忘形忘式,不拘于外在要領形式,而内藏真意。作拳時随意揮灑,内在勁力自然流轉貫通,強大無比,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前輩們稱之為“一束渾圓氣貫通”。至此,與敵交手,出手無形,一觸即發,已達無形無意的境界。并同時為武林人士夢寐以求的武林絕學——“脫身幻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