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親戚怎麼稱呼?潮汕民間親屬稱謂,大多實行叙述制,并按世代世系加以排列大概有以下幾種類型:,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潮汕親戚怎麼稱呼?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潮汕民間親屬稱謂,大多實行叙述制,并按世代世系加以排列。大概有以下幾種類型:
1、以“我”為起點,由本人親生的兒女,男的稱逗仔,女的稱走仔;逗仔的兒子稱逗孫,逗仔的女兒稱走孫;逗孫的兒子稱曾孫,逗孫的女兒稱曾孫女;曾孫的兒子稱玄孫,曾孫的女兒稱玄孫女。
潮人稱兒子為逗仔,稱女兒為走仔,是很有意蘊的。“逗”與“走”辭義相反。“逗”,“止也”:“住也”。“住而不他往也”。所謂“父母在,不遠遊”,孝子也。“走”,“往也”:“适也”。“走仔”,是指她長大後,必然嫁往他家,成為人家的媳婦。這是潮人重男輕女的陋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男女平等,男孩子和女孩子對父母的财産均有繼承權。現代潮人認為生男生女都一樣。有的還說,生女孩子更好,女孩子懂得關心、照顧父母。
2、以“我”為起點,同父所生的兄弟姐妹,年齡比自己大的,男稱阿兄,女稱阿姐。阿兄的兒子稱稱逗孫,阿兄的女兒稱走孫;逗孫的兒子稱侄孫,逗孫的女兒稱侄女;侄孫的兒子稱曾侄孫,侄孫的女兒稱曾侄孫女。年齡比自己小的,男的稱阿弟,女的稱阿妹;阿弟的兒子稱逗孫,阿弟的女兒稱走孫;逗孫的兒子稱侄孫,逗孫的女兒稱侄孫女;侄孫的兒子稱曾侄孫,侄孫的女兒稱曾侄孫女。
3、以“我”為起點,生父稱父親,父親的生父稱阿公,阿公的父親稱老公,老公的父親稱老祖父;父親的哥哥稱阿伯,父親的姐姐稱阿姑;阿伯的兒子稱堂阿兄,阿伯的女兒稱堂阿姐(妹);堂阿兄的兒子稱堂逗孫,堂阿兄的女兒稱堂走孫;父親的弟弟稱阿叔,父親的妹妹稱阿姑;阿叔的兒子稱堂阿弟,阿叔的女兒稱堂阿妹;堂阿弟的兒子稱堂逗孫,堂阿弟的女兒稱堂走孫。阿公的哥哥稱老伯,阿公的姐姐稱老姑;老伯的兒子稱堂阿伯,老伯的女兒稱堂阿姑;阿公的弟弟稱老叔,阿公的妹妹稱老姑;老叔的兒子的稱堂阿叔,老叔的女兒稱堂阿姑;老公的哥哥稱老祖伯,老公的姐姐稱老祖姑;老公的弟弟稱老祖叔,老公的妹妹稱老祖姑。
以上稱呼,隻使用在間接提及時所稱或行文中所稱。在日常生活中,比自己輩份大的尊者,均按上面稱呼,即使比自己年齡小的也如此。但比自己輩份卑、年齡也小的,北稱以上稱呼;面對面者,均以名字相稱。
4、對于父親的稱呼,一般稱“阿伯”、“阿叔”、“阿爸”,也有稱“阿爹”的。但稱呼也有變異,如有的稱父親為“阿兄”,也有稱“阿舍”、“阿主”的,但稱“阿叔”、“阿爸”的為多。這種稱呼上的變異,與習慣、迷信或某一特殊原因有關,不一而舉。
5、對于婦女出嫁到本家族的稱呼。長輩的:自己的生母稱“媽媽”、“阿姆”、“阿母”;母親的妯娌稱“阿姆”;父親的母親,即祖母,稱“阿媽”:“阿媽”的妯娌稱“老姆”、“老嬸”;父親的祖母稱“老媽”,“老媽”的妯娌稱“老祖姆”、“老祖嬸”,等等。與自己平輩的;兄弟的妻子稱“阿嫂”,或按排行稱“大嫂”、“二嫂”、“三嫂”……;自已的小字輩:兒子的妻子,即兒媳婦,按排行相稱,如稱“阿大”、“阿二”、“阿三”等;舊時,還有的稱“阿嫂”并冠以排行,如“大嫂”、“二嫂”、“三嫂”等。“大家”、“大倌”對兒媳的稱呼,直接稱呼和間接稱呼都一樣。但間接稱呼弟媳時,則稱為“小姆”,直接稱“某嫂”。侄媳及侄孫媳,直接稱呼為“某嫂”,背稱為“孫新哺”(“新哺”即媳婦)。因潮人稱呼侄為“孫”,故稱呼侄孫媳為“孫新哺”。
6、夫妻間的稱呼,一般都以“喂”一類口頭語互相稱呼,或許以約定俗成,就物說話在,不需稱呼。現時的新式的叫法也有以兄妹相稱,或稱“老公”、“老婆”。生兒育女後,不論直接稱呼或間接稱呼都稱“某某的爸、”“某某的媽”,或許以“伊”代替。别人稱某某夫妻倆或夫妻間相稱,潮州話稱為“安者仔、”“安者”。
7、妻子對丈夫父母家人的稱呼,一般随子女稱呼,如對丈夫的父母稱為“阿公”、“阿媽”,背稱“大倌”、“大家”;丈夫的哥哥、嫂子稱為“大伯”、“大姆”;丈夫的弟弟、嫂子稱為“阿叔”、“阿嬸”,背稱“小郎”、“小姆”;丈夫的妹妹、妹夫稱為“阿姑”、“阿丈”,等等。這樣妻子對丈夫家人的稱呼與子女同,即所謂“嫁于父行,則為母行;嫁于子行,則為婦行”。即使是姐妹兩人同嫁給另一有的兄弟兩人,完婚後,姐妹兩人原有的稱呼即行終止,另按夫家關系的規矩互相稱呼。妯娌之間的稱謂,也與其子女的稱謂相同。對夫家晚輩男女的稱謂,則稱“某兄”、“某姐”,如本人年事已高,則可直呼晚輩的名字。
8、外族男子娶本族女子,以“我”為啟點,姐姐、妹妹的丈夫都稱呼為“阿郎”(姐夫、妹夫),姑母的丈夫叫“阿丈”(姑丈),并冠以排行;老姑母的丈夫叫“老丈”(老姑丈),等等。女兒的丈夫叫“阿郎”,背稱“仔媚”,孫女、曾孫女的丈夫都叫“阿郎”,背稱孫婿、曾孫婿。
潮汕舊時稱姐夫、妹夫、女婿、孫女、曾孫女的丈夫為“阿郎”,現在隻是平輩稱阿郎,晚輩的普遍隻稱名字了。據翁輝東:《潮汕方言。卷七。釋親》雲:“俗稱姐妹夫為‘阿郎’,大抵以之稱嬌客。凡新婚者,皆稱新郎,與唐朝及第者稱新郎同樣嬌貴。(俗有大小登科之名,及第稱大登科,新婚稱小登科。)”據翁輝東的解釋,娶族内的女子的男子稱“阿郎”,“阿郎”的原意為嬌貴客人。 這說明,潮人是十分重視新親戚的,“好客熱情”的待人之道,由此可見一斑。
9、對于母親母家人(俗稱母親的家後)的稱呼,不論正面稱呼或背稱都加一個“外”字,如“外公”、“外媽”“外老公”、“外老媽”、“外老伯”、“外老姆”等等。現時,人們為了表示親熱,也已不加“外”字了。對母親的同輩家人,背稱或書面函件都加“母”字,如“母舅”、“母妗”、“母婕”等等;正面稱呼則不加“母”字。對母親的叔、伯兄弟的子女,都加一個“表”字,如“表兄”、“表弟”、“表姐”、“表妹”等等。
10、對于嶽父、嶽母的稱呼,舊時一般都随子女稱呼;現時太多随妻稱呼。背稱則稱“丈人”或“丈人公”,“丈母”或“丈母婆”。對妻子家人長輩的稱呼,一般都随妻子稱呼。
對嶽父、嶽母的稱呼,還有稱嶽父為“泰山”,稱嶽母為“泰水”之說。“丈人”、“丈母”也好,“泰山”、“泰水”也好,自當有典籍可稽。“呼妻父為嶽父,以泰山有丈人峰乎?”另,古時通稱長者為丈人。古語還有“丈人吉”(見《周易》)、“遇丈人以杖荷條”(見《論語》)等句。而與之相對應的“丈母”、“泰水”,現查不到出處,大概是對應而言的牽強附會吧?!
11、對妻子兄弟姐妹的稱呼,舊時一般都随子女稱呼,現時一般随妻子稱呼。背稱時,都加“妻”字,如“妻舅”、“妻姨”、“妻妗”等等。對妻子家人晚輩的稱呼,侄兒一般稱“内侄”。
親屬稱謂,是一種特殊社會人文現象。縱觀潮人親屬稱謂種種,有明顯的特征:一是宗親、姻親界限明顯;二是對待内親、外親有别,對外親比較講客套,對族内人認為是自己人,不那麼講分;三是對“小字輩”稱“兄”、“嫂”也是舊時沓人親屬稱謂的一個明顯特征。這說明,潮人的“溫”、“良”、“恭”、“讓”、“謙”的良好思想品格;四是在稱謂前加“阿”的情況比較多。其實,我國從古到今,大江南北,皆有稱謂加“阿”的。如漢武帝之陳皇後稱“阿嬌”;呂花容月貌,别号吳下阿蒙;曹操的乳名稱“阿瞞”;三國時劉禅的乳名稱“阿鬥”等等。其實,在稱謂中加“阿”字,保留了古語的成份。翁輝東《潮汕方言。卷一。釋阿》裡說的也不例外這個意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