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不離不棄的文友們,我回來了。今天,我們聊聊“竹林七賢”中一個活得很擰巴的人物——王戎。
王戎,字濬沖,出身于琅琊王氏,長于清談和品鑒人物,是西晉時的名士和高官,享年72歲,是“竹林七賢”中壽命最長之人。
在筆者看來,王戎是一個把自己的人生格局越活越小的人,渺小如草木,都不會放棄對于光的追逐,人就更不應該輕棄自己,隻想着與世浮沉,昏然一生。
1.同樣的李子,不一樣的王戎
講王戎的故事,就離不開李子。
王戎小時候曾和夥伴們在路邊玩耍,見道旁有一顆結滿了李子的李子樹,其他人争相去摘,隻有王戎靜靜觀察,動也不動,旁人問他為何不去摘李子,答曰:“此樹在道旁而多果實,果實必定是苦的。”旁人食之,果然如其所料。
長大後,王戎家也有一顆李子樹,這顆樹上所結的李子不僅個兒大,而且果實甜美,王戎讓下人将李子賣了進行創收,為防自家好李為人所窺,王戎便命人在賣李之前先将李核兒鑽出,以便獨享品牌紅利,這就是鑽核賣李的故事。
兩棵李子樹,一棵樹下站着一位神童;一棵樹下站着一位商人。按照正常的成長邏輯,出身琅琊王氏且有神童美譽的王戎,本可以進則居廟堂之上以憂其民,退則至江海之上以樂其心,或者“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何至于一頭紮進了孔方兄的世界裡,做起了锱铢必較之事呢?
2. 真假王戎
王戎其父王渾,為官聲名卓著,官至涼州刺史。及至王渾去世,涼州各郡蒙受其父恩惠者,相繼過來悼念亡人并饋送喪禮,錢财多至幾百萬。王戎以其父居官清廉自守為念,對于禮金一概不收,因此名聲大噪。
王戎擔任侍中時,南郡太守劉肇曾以五十端的細布來向王戎行賄,後來此事被人糾察彈劾,因王戎沒有接受賄賂才未曾治罪。對于此事,晉武帝對朝臣們說:“王戎的行為根本算不上懷私苟得,他不過是以不貪而異于他人罷了”。
《世說新語》中記載:王戎經常與其夫人手執象牙籌算财産,挖空心思盤算着如何才能多掙點錢,如此這般,日夜不辍。
我們很難想象一個連李子核都要摳出來的王戎,早年間會如義士魯仲連一樣“意輕千金贈”,面對幾百萬的饋贈,說不要就不要,你說早年的王戎是為名,所以才能做出此等高姿态。可是,後來的王戎早已身居要職,完全沒有必要再去僞裝了,可是他仍然拒絕了唾手可得的錢财,反而更喜歡“自力更生”的去聚财,這又是為什麼呢?
3.至情至性的王戎
(生孝和死孝):王戎和和峤同時遭遇大喪,且二人都以孝名著于當世。晉武帝司馬炎曾問劉毅:“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和峤,我聽說和峤悲傷過度,這讓人很擔心。”劉毅回答道:“和峤雖然在守孝期間恪守禮數,但元氣并未受損;王戎雖然沒有拘守禮法,卻因為哀傷過度已經形銷骨立了。所以我認為和峤是盡孝道而不毀生(是為生孝),王戎卻是以死來盡孝(是為死孝)。陛下您不必去擔心和峤,而應該去為王戎擔心啊!”
(卿卿我我):王戎之妻喜歡以“卿”來稱呼王戎,在古代這個“卿”本是丈夫對妻子,相當于“親愛的”、“honey”之類,況且王戎當時已經是堂堂的部級高官,掌握着整個朝廷的人事任免權,對這種秀恩愛,撒狗糧的稱謂很是不習慣,于是他要求妻子不許再如此稱呼自己,這下王戎的老婆就不樂意了,她說:“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王戎一聽夫人都這樣說了,就隻好聽由夫人以卿卿相呼了,後來“卿卿我我”這個表示夫妻間恩愛非常的成語也就流傳下來了。
(情之所鐘,正在我輩):王戎有一子夭折,這讓王戎痛不欲生,恰逢山濤來看王戎,發現他形銷骨立,哀毀過人。就勸他說:”不過是個小東西,何至于傷心至此?”王戎說:聖人澤被萬物,不以私情為念;下層民衆每日疲于奔命,也不會有豐富充沛的情感體驗;隻有我們這些人,才能有心境和餘力來為情感所驅馳啊!(太上無情,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
(邈若山河): 王戎任尚書令的時候,有一次乘輕便小馬車,從黃公酒垆經過,這時他回頭對後面車上的人說:“我從前和嵇叔夜(嵇康)、阮嗣宗(阮籍)一起在這家酒垆痛飲,當年竹林之下的遊樂,我也曾忝列末座。自從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之後,我就為時事所拘,現在雖與這酒垆相距很近,卻已然有了遠隔山河之感。”
柳永在《玉蝴蝶》中曾寫下:“遣情傷,故人何在?煙水茫茫。”想必王戎在時隔多年後複臨黃公酒垆時,也有一般心情。
金庸曾說:“(隻有)至情至性之楊過,方能遇到至深至愛之小龍女”。王戎年輕時就能被阮籍賞識,并同做竹林之遊,可見他身上确有過人之處,當得起正始名士之稱,那他為何後來卻成為了一個徹頭徹尾的“俗物”呢?
4.前後迥異的從政理念
太康元年,吳國滅亡。王戎渡江安撫剛剛歸附的吳國百姓,并積極提拔賢明之士,石偉因為人正直,與統治者孫皓不和,稱病回家。王戎贊賞他的清剛之節,上表晉武帝,武帝下昭拜石偉為議郎,終身以兩千石俸祿供養,荊州百姓因此對王戎的鑒才之明心悅誠服。
王衍(作者未來幾天将會寫到他)曾拒絕品評當時在琅琊作郡吏的孫秀,而堂兄王戎卻勸王衍給孫秀一個好品級。王衍當時不解,等到趙王司馬倫當權時,孫秀在其手下最得信任,并以睚眦必報之心來殺戮滿朝文武,因王衍當初并未輕視于孫秀,反而還幫助過他,孫秀便對王氏兄弟另眼相看,不曾予以迫害。
王戎認為天下将亂,于是開始随波逐流,不以世事名節為意。他雖有選賢去佞之職,卻從不曾拔擢出身寒微之士,退黜徒有其表之人。他有總理三司之權,卻從不親自處理政務,反而将政事委命于下屬,自己則常常騎着小馬便衣出遊,見到他的人也都不知道他就是三公。
結論
王戎出身名門,從小聰明俊秀又好義輕利,本應成為中流砥柱、國之棟梁。事實上,早期從政的王戎,也确實表現出了一定的政治才幹。
可是後來,當國家出現了危機時,早就見微知著的王戎,不僅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将顯露出頹勢敗相的朝廷扶回正軌,反而當起了“逍遙散人”,搖身一變,成了個萬事不萦心的“甩手掌櫃”,不進賢就不會有争議,不黜愚就不會惹是非,貪财就會予人以不争不搶的粗鄙老财之感,至情至性就會讓人覺得他至誠至真。
而這一切不過都是王戎的保護色,他真正要保護的就是家族利益,就是覆巢之下的完卵!套用錢理群先生的話說,王戎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精緻利己主義者!同樣是面臨西晉将頹的局面,張華選擇與賈南風虛與委蛇,力保朝廷政局安穩,雖然最後他死于八王之亂,可畢竟無愧于阮籍那句:“王佐之才也!”的評價。
戴逵說王戎:“晦默于危亂之際,獲免憂禍,既明且哲”。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亂世之中,保命為先本沒有錯,錯就錯在,王戎忝居高位,卻屍位素餐,隻以保家為念。誠如孟子所言:“富貴者,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
如此看來,王戎當初可能隻是想以貪鄙自污,卻未料習之以為常,最後竟以聚财為生,以貪吝為業。
秦觀有句話說的好:“豪傑之士,不患無才,患不能養氣;不能養氣,雖有才氣,适足以殺其身”,養浩然之氣方能育天地正氣,所謂“士窮乃見節義”,觀王戎王衍兄弟之所為,确實是才過于氣,辭勝于理。
人之立身行事,有當為和不當為,如果人人都是隻想安于現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那麼這個國家就無望了,如果上位者隻想與世沉浮,半醒半醉地渡過這一生,那麼這個民族就無望了。所以說,常态的背後就是危機,而人生最大的陷阱,其實就是習以為常!
文章已于2018-09-09修改
微信掃一掃關注該公衆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