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這樣告訴他的孩子:“人這一輩子,隻有站在先輩的墳墓前,才知道自己從何處來?将要往哪裡去?”也往往在這個時候,人們才會思考這樣一個話題,那就是“孝順”。百善孝為先,那麼,究竟什麼是“孝順”?稍谙世事的人都知道,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孝順”就是晚輩對長輩的善待和付出,它體現在老人健在的時候。随着時代的發展,“孝順”的含義也有所不同。封建時代的“孝順”,是對父母長輩的無條件服從,“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就連兒女終身大事都由父母掌管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知喪送了多少年輕人的幸福的未來。“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兒奉母”的做法更是殘酷,說的是晉代河南人郭巨對母極孝,因家境漸貧,擔心養兒子影響侍奉母親,于是對妻子說,兒子可以再有,而母親死後不可能複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供養母親……,于是他們真的埋掉了年幼的兒子。故事雖無從考證真僞,但顯示出了封建禮教下的“愚孝”觀,這種做法是殘酷的,我們不但要抛棄,而且要批判!但是中華民族的孝道文化我們決不能丢,而且要要與時俱進、發揚光大。
那麼,怎樣才算是真正的孝順呢?有人說,給父母好吃的好喝的,讓他們衣食無憂就是孝順;也有人說,在使父母衣食無憂的前提下,每年抽出一定的時間帶父母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這也是“孝順”;還有一部分人說,“我們年輕人一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外打工,除了定時寄一些錢回去而外,還經常打幾個電話給老人,陪他們唠唠嗑,這也算盡孝啦……”,可謂衆說紛纭、莫衷一是。
這些都有道理,但都不全面。
魏晉時代的王祥,為救繼母“卧病求鯉”。數九寒天,卧病在床的繼母想喝新鮮的魚湯,那時物質匮乏,哪裡去弄?于是他來到湖邊,坦胸露臂、伏于寒冰之上,用體溫融化着厚厚的寒冰。不一會兒,兩條紅鯉從冰窟窿一躍而出……,這個美麗動人的傳說之所以流傳至今,說明“孝”在國人心中根植頗深,那個時代的王祥做到這個地步就是最大的“孝”了。曆史的車輪駛入了今天,孝道文化更要傳承和發揚,我們的周圍,也時時有打動人心的孝道故事發生。
一個叫楊曉麗的浙江姑娘,9歲時父親病故,2年後母親帶着她改嫁;她16歲時繼父也不幸病亡,接着母親又突發脊髓炎導緻高位截癱。從此,這個可憐的姑娘苦難的生活開始了。但是,她沒有忘記中華民族的孝道,認為照顧母親天經地義!于是,正上高二的她在學校旁邊租了一間10平米的房子,把癱瘓在床的母用一輛平闆車從大山裡一步一步拉到了出租屋内。從此她每日很早起床,侍候母親洗漱、吃飯完畢,然後再去上學!下課回來後,就是忙着洗衣做飯,幫母親翻身、擦洗、導尿,然後再是寫作業。平日裡得空她還要拾易拉罐、撿廢紙變錢給母親治病、補貼娘倆的生活和自己的學習用品的購買……。這個堅強的孩子從來沒有在外人面前叫過一聲苦、流過一滴淚,用勤勞和堅強诠釋着中華之大“孝”。
我們身邊也不乏這樣的故事發生。我們宿松縣孚玉鎮古塔社區,有一位叫王玉榮的女子,她勤勞善良、堅強樂觀、孝老愛親。雖然她身有殘疾,卻勇敢地面對厄運帶來的挑戰,悉心照料智障的公公和父親,用一隻手承擔起贍養兩位老人的責任,支撐起這個特殊的家庭。她一家五口,其中三個殘疾。這在外人看來是多麼地艱難,可對于堅強而又樂觀的王玉榮來說,覺得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因為她丈夫在鄉下中學教書,平時吃住在校,工作十分繁忙,隻有周末才能回家。因此,照顧家庭、贍養老人的重任都落在了她柔弱的的肩上。切菜、洗衣、做飯、拖地……每每下班回來,她還要拖着疲憊的身軀忙活所有的家務,精心照料着一家老小。雖然生活的壓力讓王玉榮的身材顯得更加瘦小,但每當别人問家裡生活怎麼樣,她總是張嘴一笑:“我什麼活都能幹,能把兩位老人照顧好。”可以說,她就是我們身邊孝老敬親的模範!
當然,孝順的内容随時間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有些舉手之勞,老年人需要我們幫助,譬如随着智能手機、平闆電腦的出現,年輕人個個都會玩,老年人難免不羨慕,他們也想從這些小方塊裡了解外面的世界,也想玩微信,跟晚輩視頻。但是,當他們十指張開完全不知道摸哪裡才能撥出電話時,當他們想跟孫輩視頻不知觸碰何處時,當他們不慎關閉了正在使用的網頁時……我們做晚輩的,能做到和顔悅色、笑語盈盈、不厭其煩、手把手叫他們使用嗎?我就目睹過有些年青人對此沒有耐心,針對老年人的訴求,他們要麼置之不理,要麼自顧自樂。這種對我們晚輩來說輕易而舉能辦到了事,對有些老年人來說都成了奢望,這種現象如何令人不傷心?
有些老年人則十分害怕孤獨。一位年過花甲的姓塗的老頭子在老伴去世後,唯一的女兒在外地,且與他産生了隔閡,一年半載聯系不了幾次,因為思親之情無法抑制,他有時把女兒電話撥通,對方卻以忙為借口不願多談,更拒絕與他相見!就連老頭兒想跟小外孫說句話的權力都沒有。老人傷心之至、心灰意冷,後來幹脆犯罪——幫一位朋友從境外托運毒品,終被查獲,锒铛入獄!被抓後,老人這樣跟記者說,我販毒不是為了錢,也不是為了别的什麼,為的是到了“号子裡”有人陪我說說話……
這是一個真實的、令人心酸的故事,它證明老年人害怕孤獨、渴望交流;生活中,有些老年人甚至把精神生活看得比物質生活更重要!這說明我們所說的“孝”不能僅僅停留于給老人房子住、給他飯吃、給他衣穿,還包括精神贍養。很多年前那則電視廣告大家應該還有印象:假日裡父母辛辛苦苦準備了一頓豐盛的午餐,等待兒女們回家吃頓團圓飯。一會兒,電話響了,兒子要外出,女兒要會朋友……,電視裡的母親噙着淚水無可奈何地絮叨:“忙、都忙……”令人心酸而無奈!有人這樣描述過我們的父母:是他(她)教你學走路,教你拿筷子,教你吃飯、穿衣、穿襪子……如今,他(她)老了,吃飯有時掉飯米粒,衣服有時扣錯口子、襪子也許反着穿,但你不應該對他吼叫,因為,人老了,“老小老小”,變成了孩子,我們不要試圖用理性、說教去改變老人。我們隻能“順”,孝順本來就是連在一起的詞兒,“順”是體諒、是包容、是“彎腰”,更是一種方法,一種崇高的境界!
但願人人都“孝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