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有别”的評價方式是“因材施教”的應有之義
王營
杭州采荷二小關注學生動态發展,從前些年開始推出學生成長冊,分為藍色的男生版和粉色的女生版,分别給出了不同的評價标準,比如在穿戴儀表方面,要求男生“每天戴紅領巾,紅領巾幹淨”,要求女生“紅領巾幹淨平整”;在日常禮儀方面,要求男生“公共走廊不追跑”,要求女生“公共走廊不大聲說話”。
說到教育,人們常會想起孔子說過的話:“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意思是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并且要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長施以不同的教育。杭州采荷二小對男女生采取不同的評價标準,看上去好像對學生“不平等”,實則從另一個角度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小學階段,男孩和女孩不僅存在着生理方面的差異,還存在着心理、性格、行為、智能以及情感活動等方面的差異。比如在行為方面,男孩大多數活潑好動,女孩子則大多喜歡安靜;在情感方面,男孩大多容易沖動,善于表現自己,女孩則要含蓄、細膩一些;在智能方面,小學階段女生發展速度往往快于男生。針對男女生這些不同的表現,學校如果采用同一把“尺子”丈量所有學生,顯然有悖于“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
杭州采荷二小正是看到了男女生的這些差異,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評價标準,比如在日常禮儀方面,要求男生“公共走廊不追跑”,“教室裡不打鬧”,因為小學階段男生比較好動;女生就沒有這一條規定,變成了“公共走廊不大聲說話”,因為女生比較文靜,但語言功能發育較好,隻要求他們不大聲說話就可以了。針對男女生不同的行為表現,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這種“因性施評”的方式,既尊重了學生的性别差異,又抓住了各自不同的行為特征,而且要求具體,便于操作,這正是“因材施教”的應有之義。
更為重要是,這所學校不僅僅止于對男女生采取不同的評價标準,還針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采用了一種補償式評價,用學生的強項彌補弱項的不足。比如體育測試中的跳繩是120分滿分,其他項目是100分滿分,以往女生跳繩是強項,有優勢。現在把仰卧起坐、坐位體前屈也設為120分,仰卧起坐男生比較厲害,就可以彌補跳繩方面的薄弱。這樣以來,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可以在體育、社團活動等方面彌補自己的不足,這就将“因材施教”真正落到了實處。
“因性施評”、“因性施教”是近年來頗有争論的一個話題。早在2008年,北京市教委就要求從當年秋季開學起,所有初中體育課實行男女生分班,原因是初中以上的學生進入青春期後,在體育鍛煉上存在性别差異,女孩側重一些柔韌性的運動,如舞蹈,而男孩喜歡一些對抗性運動,如籃球等,采取男女分班教學能使男孩和女孩得到更有針對性的鍛煉。
對于此舉,有的專家贊成,有的專家反對,但北京市一些學校的實踐證明,男女生體育分班教學,不但有利于男孩的發展,也有利于女孩的發展,而且大大提高了體育課堂教學效益。雖然“因性施教”、“因性施評”還不能完全等同于“因材施教”,但隻要這些做法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益,不妨拿來一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