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關于儒釋道哲學人生的感悟

關于儒釋道哲學人生的感悟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0 20:56:45

“儒釋道”是五千年以來,中國文化的三大精髓,“儒釋道”智慧雖然各有不同,但萬法歸宗。“儒釋道”貫穿人的一生,年輕時有為,中年時有智,年老時有修。這是人生的三大修行,三種真境界,中國文華的傳統美德和千年智慧,也都蘊含其中,希望大家用心閱讀感受,早日到達人生的三種真境界。

中國文化其根本就是“儒釋道”文化。三家思想各有側重,中國文化因幾千年來儒釋道的融合而趨向圓滿。“儒”指儒家思想,儒家是追求入世、講究做事的,要求奮發進取、勇于擔當、意志堅定。概括為三個字,就是“拿得起”。釋”是指釋迦牟尼,代表的佛家思想,佛家是追求出世、講究清淨的,要求能看到《金剛經》所言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做到《心經》所言的“照見五蘊皆空”。概括為三個字,就是“放得下”。“道”指的是道家,道家是追求超世、講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觀天地、冷眼看破。概括為三個字,就是“想得開”。   

(1)“儒”指的是孔子開創的學派,也稱儒教。曾長期作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體系地位,儒學具有開放包容的特性,具有經世緻用的特性,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儒家,注重“人道大倫”,希望推衍“愛與敬”。儒家中道思想注重以人為本,以人性為主體,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為曆代儒客推崇,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儒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主流,關注現世現生的人文精神表現得最為突出。儒家的一貫精神是“天地之性人為貴”,從總體上來講,宗法倫理是儒家理論的主幹部分,而“人”則是其全部理論的出發點與核心。儒家談“人”,基本限于現世,儒家談人的實現,強調的是主體道德上的自覺完善和聖人教化,如何從主體自身來強調為善去惡的必要性。

關于儒釋道哲學人生的感悟(儒釋道做人最高境界)1

(2)“釋”是古印度(今尼泊爾境内)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佛教,釋迦牟尼佛,故又稱釋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漢末年,印度佛教開始由印度傳入中國

佛的核心理念是博愛,研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人生觀。過程稱為修行,講究天下為公,禁欲,結果是平等社會美,目标是成佛,不再輪回。面對的是中衆,即佛緣之人。一切現象皆是因緣所生,一切皆是因果。

無緣大慈,通體大悲。既出世,也入世。入世,為了挽救衆生;出世則是教衆生,認識生命宇宙的真谛,脫離苦海,到達彼岸,普度衆生。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關于儒釋道哲學人生的感悟(儒釋道做人最高境界)2

(3)“道”是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古老的道家思想精華,形成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總結、發展、著典籍為主要路徑,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

道家思想,是古代一種思想流派,道家用“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間的關系。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道家認為道是萬物的根本,而萬物都按自己的天性自然而然變化,所以大道本身也按自然而然的規律變化,順其自然。

老子認為,世間萬物都來源于“道”,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生萬物。” 不僅如此,道還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然而,如果問到“道”歸根結底是一個什麼東西或者概念,老子卻說“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說,如果将“道”用語言說出來,就不在是“道” 本身了,這麼一種解釋,理解起來非常讓人疑惑。“道”是一種無形,無聲,無體的東西,迷離恍惚,不可捉摸,老子依舊認為“道”确确實實存在着。這就是無為而治的“道”,無所不能的“道”。 “緻虛極,守靜笃。萬物并作,吾以觀複。”——《道德經》。大意:使心靈達到虛的極緻,堅守住靜的妙境,就能從萬物的變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關于儒釋道哲學人生的感悟(儒釋道做人最高境界)3

  “儒釋道”為古代中國最早的世界文化視野範圍觀,以釋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華文化圈範圍外衆多外來文化中離中華最近,接觸最早的文化,随着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取長以補短,萬物以沖和,方為中華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氣。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開,合起來其實就是一句話:帶着佛家的出世心态,憑着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業。這也正是南懷瑾所說的人生最高境界: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年輕讀儒,中年悟道,晚年修佛。道根儒莖佛葉花,三教本來是一家。

以上,就是我對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精髓的一點淺見。由于個人所學、所見、所知的局限,難免會有不到之處。 望各界先進不吝賜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