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自省:時時拂塵,方見清風明月來自正心正舉00:0013:23
文丨李相敏 · 主播丨雪沐清晨
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裡匆匆行走。有時候,我們需要止歇腳步,拂去内心的浮躁喧嚣,在反思中駐足回顧,進行一次深入靈魂的自省。
自省,就是自我反省、自我審視。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自省的過程,就是把“當局者”變成一個“旁觀者”的過程,跳出自我的局限,把自己視為一個被審視的對象,從“上帝視角”來觀察自己、評判自己,并有所總結、彌補短處、糾正過失,從而收獲裨益,輕裝上陣。
内觀己心
孔子曾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省也。”意思是,遇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要向他對标看齊;看見品行有欠缺的人則要自省有無與其類似的行為,并加以規避。
此外,孔子的得意門生曾參也曾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即,每天堅持用三件事反思自己:幫人謀事有無盡力?與朋友交往是否誠信?師長的傳授有沒有複習?
荀子在《勸學》中寫道:“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可見自古以來,自省便具備警示功能,是衡量我們言行舉止的一把标尺,是敦促我們前行的不竭動力。
正如朱熹所言:“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可以說,每日例行自省,有助于建立對自身的認識,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日後的工作生活中對自身言行進行約束改正或進一步提升,使得各方面修養素質日臻完善。
唐太宗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若是沒有自省的态度精神,也便談不上正衣冠、知興替、明得失。
外察世界
蘇格拉底說過一句名言:“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在西方文化視角來看,自省更是西方宗教範疇下的思想文化精神的内核之一,是通過理性的哲學思考對個體人生進行考量的利器。
塞.約翰遜說:“法則可以避免錯誤,卻決不會賦予美。”
西方文學界曾盛行一種文體——“忏悔錄”,主旨即進行個人忏悔,對個人一生中的各種罪惡、過錯、弱點等通過大膽的對外宣告公諸于世,進行揭露、坦白與忏悔,以此方式自省,以企求獲得内心救贖。
其中,非常知名的有盧梭的《忏悔錄》。盧梭借此書通過回顧自己的一生,以驚世駭俗的筆調,将個人私密公諸世人,對自己進行了嚴肅而深刻的反思與批判。
書中他曾回憶起一件年少時的過錯,他因将自己偷竊的錯事栽贓于一位女仆身上而給對方造成了傷害,這件事讓盧梭内疚終生,“苦惱得睡不着的時候,便看到這個可憐的姑娘前來譴責我的罪行,好像這個罪行是昨天才犯的。”這無疑顯示了他勇于反省的坦蕩胸襟。
啟迪多元思維
佛家的智慧中,主張“觀照己身”,強調“自覺覺他”。
旨在通過習得這種自省自悟之道,知自我得失,使人在不斷自我反省中超脫,達到《道德經》所言水一般的境界:“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從而可以做到靈活為人,随機應變,不拘泥于形式,不執拗于外物。
可以說,時常自省,便能不染污泥;不忘自省,便能潤澤四方。
正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菜根譚》中講,“聽靜夜之鐘聲,喚醒夢中之夢;觀澄潭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于夜深人靜之時,聆聽遠處傳來的鐘聲,可以把我們從夢境中喚醒;于心境甯和之際,審視清澈潭水中的月影,可以發現我們的自我本性。告誡人們時時靜心反思,才不會迷失自我。
反省是一條智慧的源泉,流淌在我們的思維裡,并能夠發揮神奇,與我們的精神互聯、靈魂互動,為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火花。
正心正舉,撥迷見智
自省,是一場人生賬目的清點
人生本就不按套路出牌。時光流逝,變幻莫測,時而粉碎希望,時而給你當頭一棒。
孟子說:“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自省,審視自己的進步與挫折,審視自己的心境與所思,能夠幫助我們看清自己是否解決了應該解決的問題,是否回答了應該回答的問題。
通過向我們的人生過程發問,我們開始為生活去僞存真、去粗取精,既能義無反顧地前行,也能回顧思索往昔。
在人生路上,有許多可供我們咂摸雕琢的地方,有許多可供我們借鑒的經驗與智慧。通過将其反複咀嚼,對照分析,我們的生命才更為立體,靈魂也更為豐厚。
在被時代潮流裹挾的同時,能夠在深夜擁有一段思考,我們的意識才更為清晰,前行的目标也更笃定。
僅有善心不足以用來治理好國政,僅有法度不能自行實施。
在仁政與法治之間,孟子主張兩者的平衡與互補,這也成為今天人們在人際關系與原則規矩之間的适度把握。
自省,是一種獨立精神的外化
馮友蘭先生說過:“反思,總是在生活中遇到什麼困難,受到什麼阻礙,感到什麼痛苦,才會有的。如同一條河,在平坦的地區,它隻會慢慢流下去。總是碰到了崖石或者暗礁,它才會激起浪花。或者遇到了狂風,它才能湧起波濤。”
人生之路并非坦途,有成功,也有跌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不難,但用坦誠之心面對卻絕對易事。
通過對過去的自己對話,對過往光陰思索,親自動手做一次自我剖析的“手術”,重新揭開傷痕,小心翼翼地切除頭腦中的“病竈”。這一過程難免會有鑽心疼痛,但這絕對是根除病患的最佳方法。
當然,反思的終極目的,絕不是對過去犯下的錯誤進行懲罰,而是要從過去的生活經曆中汲取豐富的信息,來滋養未來的成長。
正如《論語》有言:“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的過錯在更改之後,會得到世人更為崇高的敬仰之情。這對我們普通人而言亦然。通過自省,令嶄新的自己取代曾經的自己,脫胎換骨,鳳凰涅槃,必将迎接新的曙光。
由此可見,自省是一場獨立人格的精神盛宴,是一次與歲月風霜的獨立對話,這無疑是一個人獨立精神的彰顯。
自省,是一種守護心靈的方式
莊子曾曰:“物物而不物于物”。告誡我們不要淪為物欲的工具。
《菜根譚》雲:“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間煙霞俱足;會景不在遠,蓬窗竹屋下風月自賒。”隻有保持自省,才能在塵世的大染缸中,保持一種敏銳而清醒的覺知,清空内心的雜念,時刻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審視,保持“衆人皆醉我獨醒”的作為。
自省,能夠讓心靈保持一片甯靜,收獲幸福的光芒。
自省,可以敦促我們擦亮内心世界的窗幾,以一顆淡泊甯靜的心出發審查生活,看到天地自然的宏大,看到人事變遷的規律。
追求老子所言“緻虛極,守靜笃,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這種虛明甯靜的心境,達到内心真正的博大,以此心境面對世界,可以認清無論貧與富、貴與賤,都是處于交替流轉中。
因此我們不必有虛妄的驕傲與自卑,盡管人世浪潮湧動,但心系永恒大道,擺脫虛妄的短暫滿足,内心穩定不動搖。
開啟自在之門
著名哲學家熊十力先生曾說過一句話,令筆者備受觸動:“知識之敗,慕虛名而不務潛修也;品節之敗,慕虛榮而不甘枯淡也。時時拂塵,方見清風明月。”
懂得自省,是大智慧;敢于自省,是大勇敢。人生之路漫漫,我們要學會保持慎獨自省的态度,掌握自知之明,時時反思回顧自己的所行所思,為心靈拂去塵埃,迎接清風明月,才能更好地駕馭人生,開啟生活的康莊大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