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旗袍的縫紉過程

旗袍的縫紉過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2 21:30:50

四線機、畫粉、縫紉針……小小的工作台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縫紉工具,縫紉機的按鈕磨損發黃,掉漆的腳踏闆顯露出時間的痕迹。在龍華區龍華街道,仍有幾家洋服定制店在默默地堅守旗袍手藝。

翁小連和丈夫潘永區的勝華洋服便是其中之一。從17歲入行至今,翁小連已有近30年的制衣經驗,一針一線都是她堅守的縫紉情懷,在她的手中,傳統旗袍煥發新機,展現着時代風貌。

旗袍的縫紉過程(深圳旗袍守藝人專注縫紉近30年)1

▲8月16日,在龍華區勝華洋服門店内,翁小連正在熨燙旗袍。 深圳晚報記者 張焱焱 攝

年少自費當學徒,在圖紙裡收獲成長

翁小連是浙江溫州人,早在初中時期,就與針線結緣。“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代人的記憶,在那個年代,能縫會補被視為巧女的特征之一。17歲的翁小連在長輩的建議下,交了200元培訓費,帶着縫紉機進入了溫州本地的一家裁縫店當學徒。

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翁小連介紹,當時同期的學徒有20餘位,加上店内生意繁忙,裁縫師傅并不能照顧到全部人,更多靠自己主動摸索。

“一開始就是學釘扣子、改褲腳的簡單活,師傅最多教教畫圖,實際能參與到完整制衣過程的機會并不多。”對翁小連來說,做衣服就像是探險,而設計圖就是她的地圖。

“那時候經常熬夜幹活,犯困打盹的時候,就會被針紮到手指。”翁小連回憶道。4年學徒生活中,她都忘了被紮了多少次,“每次都是‘刻骨銘心’的感覺”她打趣道。在此期間,她還認識了同為學徒的潘永區,兩人志同道合,在不久後便走到了一起,結為夫婦。

學徒生活結束後,翁小連掌握基本的制衣技能,跟随哥哥南下深圳。“一開始是在工廠制作工服,批次多,貨量大,與在裁縫店時的工作量完全不同。”翁小連說,“後來哥哥也不願再做這一行,我和丈夫就盤算着開一家自己的店。”

夫妻攜手同做“守”藝人,匠心裁出得體衣

翁小連的店鋪約有20平方米,門口擺放的五顔六色旗袍樣衣不時吸引路人駐足。店内的大部分區域被各式各樣的布料和機器占據,過道隻能容許一人通行。左側的牆上挂着10餘套西服樣衣,右側的牆上陳列着數十種花色的布料,工作台上放滿了各種縫紉工具和服裝圖冊。泛黃起皺的訂單紙顯露出歲月的痕迹,一塊塊皺皺巴巴的制衣紙闆見證了無數件旗袍的誕生。

量身、設計、畫版、裁剪……做成一件旗袍,至少需要十幾道工序。由于量體裁衣耗時繁瑣,翁小連和丈夫兩人一天時間才能做出兩套旗袍。“冬天訂單多的時候晚上經常加班,我一般在晚上12點就會回家照顧小孩。”翁小連看着低頭裁布的丈夫補充道,“他會做到更晚,到淩晨兩三點。”

不過,成衣的出品并不意味着夫妻倆的工作到此結束。事實上,不少前來定制旗袍的客人對衣服的細節要求十分嚴格,返工更是常态。“做衣服的人不能怕改怕拆,沒耐心的話,衣服一扯就壞了。”翁小連說。

門店陳列的數十種花色的布匹,翁小連對它們了如指掌。她介紹,在夏季,柔軟透氣的棉麻布最受客人歡迎。色彩鮮豔的醋酸面料,觸摸柔滑接近桑蠶絲,銷路也一直不錯。

旗袍的縫紉過程(深圳旗袍守藝人專注縫紉近30年)2

▲8月16日,在龍華區勝華洋服門店内,翁小連正在給顧客挑選布料。 深圳晚報記者 張焱焱 攝

近30年,翁小連制成的旗袍數不勝數。相比剛開店時的狀态,翁小連坦言,近年來定制洋服的人越來越少了,但制作工費卻和十幾年前差不了多少,很多同行都轉行了。和她同期的學徒,如今隻剩自己還在從事這一行。

“這種手工活賺不了多少錢,除了勉強養家糊口,我們可以堅持下來更多是情懷。”她說。當談及是否有漲價打算時,翁小連搖頭否認,表示隻會因為布料漲價小幅度調整價格。“來的大都是多年的老客戶,我們都是因為旗袍才認識,不能掉錢眼裡。”

步伐不停屢創新,傳統旗袍在她手中煥發新機

光陰似箭,龍華公園路上的洋服店已成為服裝時尚更新換代、城市日新月異的見證者。面對同條街上的其他洋服定制店,翁小連并沒有強烈的競争想法。“我們做這一行,都是傳承傳統手藝,應該齊心讓更多人了解旗袍文化。”她說。

然而,手藝傳承的問題始終困擾着翁小連。她表示,做衣服耗時長、利潤少,很少人願意堅持下來。店内曾經來過幾個學徒,掌握基本縫紉技能後就離開了。

縫紉機嗒嗒作響,一件旗袍的10天工期終于進入收尾階段。試身滿意後,顧客連聲稱謝。翁小連透露,最近兩年來店光顧的年輕女孩比較多。“旗袍能顯出女孩的身材,如果做出來她們穿得合心意,我也很欣慰。”她笑談道。

店内可供制作旗袍的面料除常見的棉麻、醋酸面料外,還有提供質感較好的真絲和香雲紗等,如果沒有心儀的布料,客人也可以自帶布匹上門加工。“之前有客人帶着幾十年前做嫁妝的老布料來做衣服,衣服也不穿,更多是留個紀念。”翁小連介紹。以老布匹為載體,制衣人和穿衣人的情懷都在一針一線中縫進了歲月。

堅守之餘,翁小連也在不斷創新學習,給傳統旗袍融入新鮮血液。在翁小連的店内,深晚記者看到,陳列着兩款同花色不同款的旗袍,一款為無省小蓋袖旗袍,從正面幾乎看不出身體線條,顯得含蓄柔美;而另一款前後腰省旗袍由于需貼合身型,定制工序便更加繁瑣複雜,僅量身就需要确認10餘個尺寸。此外,她還将袖子改為輕盈的荷葉袖,“一些客人覺得這樣穿着更舒适,擡手方便。”她說。

随着時間的推移,裁縫行業逐漸進入了時光的深巷。但旗袍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仍在翁小連的穿針引線過程中煥發活力,不僅美觀修身,也更符合日常穿着。“隻要客人提出來,我們能做到的都會盡量滿足。一件上身得體美觀的旗袍,就是一件有生命力的旗袍。”她說。

深圳晚報記者 李超 實習生 張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