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9月22日電(記者李琳海、周勉)兩年前,汪洋結束了十餘年的北漂生活,來到家鄉潛心搞起蝦稻米種植,用他的話說,成了一名“職業農民”。在父輩們耕種的土地上,他勤耕不辍,播種下兒時的記憶。金秋時節,豐收的喜悅和快樂在稻田間漫溢流淌。
40歲的汪洋老家在湖南省益陽市南縣,該縣有“中國蝦稻米之鄉”的美譽。“農民稻田趣味運動會”21日在南縣麻河口鎮舉行,環田跑步、收獲水稻、稻田捉鴨……當地民衆用這樣的方式迎接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
9月21日,在益陽市南縣麻河口鎮東勝村,當地村民和遊客在比拼鬥車運糧。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村北村南脫谷聲,收來新粒幾倉盈。”一聲令下,汪洋熟練地拿起鐮刀,割下一捆稻谷。在組員們的配合下,他迅速抱起稻穗,在簡易的稻桶檐邊用力地拍打,稻谷在力的作用下落入桶内。隊員們配合精準,動作行雲流水。
汪洋從小就跟着父母種植水稻,稻米豐收前,他需要每天到田間進行肥料和水利管理。“到了農田就是找問題,問題解決了産量自然提高了。”
運動會上,當地村民和遊客在比拼收獲稻谷。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攝
從碧綠到金黃,春來夏往,秋收冬藏,“籽-秧-稻-谷-米”的循環演繹他都銘記于心。
“小時候父母在田間辛勞耕作,勞作一天晚上都直不起腰來,現在我們下地幹活更多的是一種兒時的回憶,這樣有趣又能體現團隊合作的趣味運動會讓我們對鄉情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們對腳下的土地有了更多敬畏。”汪洋的隊員、在南縣農業農村局工作的李穎說。
李穎介紹,随着種子改良和種植技術手段不斷改善,當地蝦稻米畝産明顯增長,機械收割也大大減輕了農民田間工作量。有了更多自由時間的村民,在水稻地旁健身甚至搞起網絡直播推介農産品,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正在變為現實。
當地村民和遊客在比拼收割水稻。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随着一場久違的秋雨,50名隊員參與的環田跑步引來不少圍觀者,按照賽事,參賽者需繞着稻田完成2.5公裡的賽程。52歲的易愛輝是麻河口鎮東勝村的村民,平日農閑時節,除了跳健身舞和打乒乓球,伴着村裡遠處的狗吠聲和鳥鳴聲,她也喜歡在村裡慢跑。
“繞着田間慢跑讓我們心情很舒暢,隻有身體好了,我們才有更多時光享受田園生活。”易愛輝說。
當地村民和遊客在田間跑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攝
當日“引爆全場”的應屬稻田捉鴨。随着一聲令下,參賽者從起點徑直撲向場地中間的一群鴨子,看到人群,受了驚的鴨子撲騰着四處亂飛,為了快速“達到戰績”,參賽者在有些濕滑的地上追着鴨子滿場跑。“人仰鴨翻”的場景逗得觀衆直跺腳,歡快的笑聲在稻田間回蕩。
“人歡暢,糧滿倉。在鄉村振興路上,我相信會有更多年輕人回到田野,感受鄉村巨變。”汪洋說。
來源: 新華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