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拐棗屬簡介
灌木或半灌木,多分枝,木質老枝灰白色、淡黃灰色、灰褐色或暗紅色,或多或少扭曲;當年生幼枝較細,灰綠色。葉對生,退化成線形或鱗片狀;托葉鞘膜質,淡黃褐色,極小。單被花,兩性,單生或2-4朵生葉腋;花梗細,花被片5深裂,裂片橢圓形。廋果有木質堅硬的殼,肋上生翅或刺, 極少在刺末端罩一層薄膜而呈泡狀果。這使得它們很容易被風帶走, 同時避免沙子的掩埋。
沙拐棗屬拉丁名Calligonum L來自希臘字“callos”(精美的)和“gonos”(意為角)反映了該屬植物樹枝曲拐生長的獨特外貌。中亞當地居民稱“кандым”(新疆沙拐棗)或"кислец"(酸味的植物)。幼枝、果實有酸味,類似于蓼科植物酸模的味道。
淡枝沙拐棗Calligonum leucocladum (Schrenk) Bge.
淡枝沙拐棗又稱白皮沙拐棗,蓼科沙拐棗屬植物,廣泛分布于準噶爾盆地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之中。多生長于流動及半固定沙丘。是克拉瑪依區戈壁一種極為常見的沙拐棗屬植物。
灌木,株高50-120厘米(記載有2米)。老枝黃灰色或灰色,拐曲,通常斜展;當年生幼枝灰綠色,纖細,節間長1-3厘米。葉線形,長2-5毫米,易脫落;托葉鞘膜質,淡黃褐色。
花較稠密,2-4朵生葉腋;花梗長2-4毫米,近基部或中下部有關節;花被片寬橢圓形,白色,背部中央綠色。
果(包括翅)寬橢圓形,長12-18毫米,寬10-16毫米;瘦果窄橢圓形,不扭轉或微扭轉,4條肋各具2翅;翅近膜質,較軟,淡黃色或黃褐色,有細脈紋,邊緣近全緣、微缺或有鋸齒。
Note:克拉瑪依區淡枝沙拐棗一般4月中上旬萌芽,4月底到5月初進入花期,5月中旬花凋謝後,果實迅速膨大,6月初果實成熟掉落。
淡枝沙拐棗當年生枝條基部的木虱
淡枝沙拐棗當年生枝條基部的木虱
生态價值
依靠融雪和稀少的降雨生長發育,淡枝沙拐棗根系異常發達。淺層水平側根長達20餘米沿沙丘表面延伸,不但可充分吸取淺沙層的水份,且具較強的萌蘖能力。淡枝沙拐棗對沙埋的适應較強,下部枝條被沙埋後能迅速生出不定根。側根及沙埋枝條萌蘗,經過一定時間後可從一叢植株演化成多叢植株,因而具有較強的固沙能力。
堪稱完美的荒漠植物,極端耐旱、耐寒、生于流動及半固定沙丘。非常優良的飼用植物,營養價值較傳統的飼料高。它們的幼枝和果實具有酸味,容易被羊和駱駝采食。在冬季,牲畜也會食用樹枝和地面散落的果實。含有單甯酸,是提取單甯的原料。也是很好的蜜源植物。 附注:文章中紅色、淡黃色果實均為淡枝沙拐棗,為同一時間拍攝。
照片:劉新華
作者:劉新華
作者:荒野拾遺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