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大槐樹,南有石礕村”,福建三明甯化石壁是舉世矚目的客家搖籃、客家祖地所在地。到石壁時,恰逢當地村民的“趕墟日”,與客家人一起走進集市,竟然看到96歲老奶奶也趕墟,她腰闆挺直,聲音洪亮,擺地攤賣拐棗……
農村把按農曆約定俗成的集市交易日稱為“墟日”或“圩日”,人們到集市上交易、辦事,就叫趕墟,也稱趕圩。石壁趕墟,是每逢陰曆的二、七為趕墟時間,相距5天。
百歲老人獨自賣拐棗,1元1大串
集市兩旁,擺滿農産品,有蔬菜、糧食,幹果等,在人群中看到一名老奶奶在賣拐棗,兩隻竹籃裝滿用稻草紮成一串串紅褐相間的棗,一串賣一元;老人守在旁邊,與鄰家聊天。
問老人幾歲時,“96歲”,當我聽到時,被驚呆了!百歲老人眼不花,背不駝,獨自賣拐棗;老人每五天趕趕集,走走路,人多熱鬧,遇到老朋友,就聚在一起,聊聊天。
老人說,家在集市附近,家有拐棗樹,吃不完可惜,拿來賣。拐棗可以生吃,也可以煲湯,還能解酒利尿。經過霜打後,拐棗變成深褐色。沒想到老人對拐棗挺了解的。拐棗又名萬壽果、雞瓜連;有清熱利尿、祛風通絡、解酒毒、止渴除煩之功效。
老人說,很多城裡人,卻不認識,也不知道它的作用。同伴看到沒有人買老人的拐棗,口袋找到一點零錢給老人,老人怎麼也不肯要,非要用塑料袋裝拐棗讓同伴帶走;還拉着同伴的手,讓我們一起去她家坐坐。同伴發朋友圈,網友說,老奶奶是送長壽秘訣!
或許正是老人那份客家人吃苦與耐勞的精神、善良和慈愛的美德,雖然年近百歲,仍然行動自如,且思維清晰!
八旬老漢上山挖草藥,一天賺50元
集市有位賣草藥的老漢,他是77歲巫國柱老人,身旁擺着各種中草藥,所有草藥都是山上挖來後,洗幹淨曬幹,一小梱6元,一天賣50元左右。
他認識400多種草藥,并知道它的藥用價值。如犁頭草,矮地茶,單葉鐵線蓮,益母草等,分葉子類、果實類、根類、莖藤類等;有的治病,有的調理,有的清肺。品種太多,草藥書就看破了好幾本。
老人說,平時上山采藥,給村民配中藥,也賣用中草藥磨成粉調制的刀傷藥,趕集時就到集市上擺個攤,賣點草藥,賣的不多,多的時候100元左右。
老人雖然年近八旬,但老人寫的字非常蒼勁有力;由于長年挖草藥,手上布滿老繭,可見有多辛苦。
半夜做豆腐,趕到早市賣
趕集趕早,而趕早市賣豆腐,要提前多少時間呢?幾大桶的豆腐整齊擺在路邊,賣豆腐的大媽說“半夜”。
提到半夜,就想起我的母親,“半夜做豆腐”,前一天把豆子浸泡,第2天淩晨兩三點開始磨豆子,磨好壓榨,分離豆漿與豆渣,再燒開豆漿後,放石膏成豆腐,整個過程需要5—6小時,出爐的豆腐“柔滑、細膩”,而滾燙的豆腐花加點蔥花,味道令人難忘。
而城市現代的工藝,或許不需要人工磨漿;但很多鄉村,仍然保持古老的手工磨豆,人工分離,柴竈煮漿等漫長的過程,做出來的豆腐,才有時間的味道。
而大媽的四桶豆腐,不知花多長時間才做出來,辛勞的豆腐人,賣的是辛苦錢。
純色食物,鄉村記憶
邊逛邊看,喚醒我的鄉村記憶,小時候跟着母親走五裡路去集市,母親去買菜,而我卻東看看,西瞧瞧,看着熱鬧的人群,感覺比家裡好玩。
集市上看到很多稀罕物,有的叫不出名字。有的村民,拿來賣的菜并不多,看到一個非常大的像“地瓜”一樣東西,村民說是淮山,又名山藥。總認為淮山的形狀是長條的,而這裡的淮山卻是扁圓形的,是淮山王嗎?而簸箕裡也有小的淮山,2.5元1斤。都說常食淮山,可健身強體、延緩衰老,是人們所喜愛的保健食品。
而擺上地上的薏米,6元1斤,是村民自己種的,甯化縣是“中國薏米之鄉”,地處武夷山脈的丘陵山區地理區域,山林植被的自然環境給農作物種植與栽培提供了有利的生長條件。在甯化旅遊的三天,每天都吃到薏米那糯軟、粘香、細膩、軟滑的多種味道。
老人賣的地瓜粉,6元1斤,可要用多少斤地瓜,才能磨出1斤粉,而甯化客家人最有特色小吃“燒賣”,用的食材就有地瓜粉,芋頭加地瓜粉,做成餡皮,餡皮既有芋頭的柔軟,又有地瓜粉的滑溜。
甯化石壁趕墟,看到當地百姓生活,保持着如美食一樣原汁原味;感受到客家人的淳樸與平和,特别一些老年人,充滿人情味,他們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留在我記憶深處,慢慢回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