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萬慶濤 王鴻傑
商量,是一個漢語雙音節詞,現在經常用到。
漢語雙音節詞,有并列式(兩個意義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語素并列)、偏正式(前一個語素起修飾後一個語素)、支配式(前一個語素表示動作、行為,後一個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補充式(前一個語素表示動作、行為,後一個語素補充說明動作、行為的結果)、陳述式又稱主謂式(前一個語素是陳述的對象,後一個語素是陳述的内容)等等。商量這個雙音節詞,屬于并列式。
在遠古時期,當人們開始初步社會分工時,不同物品進行交換,以滿足人們的不同需要。比如,陶工負責制作各種陶器,玉工制作各種玉器,他們不生産糧食,但卻要吃糧食,于是他們用陶器、玉器換取農民手裡的糧食,這就是易貨貿易。易貨貿易也需要衡量器。比如,一個陶罐換幾布袋米。這使得人們必須創造出稱量物品的衡量器。
華夏先民,不但創造出衡量器,而且還根據衡量器創造出了相應的文字,其中,就有商字和量字。
1.商字
商字甲骨文字形是一個有提梁、橫梁、橫梁兩端各有一個等重石權。稱量物件重量時,用一根木棍穿過提梁,由二人擡此木棍,去掉一端石權,用來懸挂要稱重的物件,當橫梁達到平衡時,就可以知道物件的重量。石權由權威機構(王權)确定重量,并由一組重量不等的石權組成,以便稱量不同重量的物件。
商字甲骨文字形
2.量字
量字,甲骨文字形是布袋裡有米粒的樣子,本義測定物件的體積,或測定體積的工具,即量器。
量字演變
量器
就是說,商是衡器,量是量器,都是度量的工具,也是物品交換必備的用具。
人們在易貨貿易時,需要讨價還價,既要有共同認可的衡量器,還要繼續口頭交換意見,溝通協商,讨價還價。經過商字和量字的不斷使用,最後就把商字和量字這樣的組合固定下來,這就是雙音節詞“商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