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問起中醫診斷疾病的方法,一般都會回答說,中醫看病,不過望、聞、問、切四個方面。
的确,這是中醫診斷學的基本内容。望,就是用眼睛看,包括望神态、面色、皮膚、舌質、舌苔等等。聞診是聽聲音、嗅氣味。問診是問病人一般情況、問病史、問症狀等。切診分診脈和按診。按診是醫生用手觸摸和按壓病人某些部位。
除此之外,古代醫生還運用一些特殊的手段來診斷某幾種病。這裡所說的是診斷和檢驗黃疸病、糖尿病的方法。
染帛診斷黃疸
西醫診斷一個人是否得了黃疸性肝炎,除了用肉眼觀察病人眼球的鞏膜是不是黃染外,還必須進一步做尿和血的檢查。
中醫鑒别黃疸,也是先用望診,先看病人有沒有眼睛發黃、身體發黃。同時,古代醫生還用了一個方法,就是以絲織品——帛或白紙,浸到病人的小便裡,看病人是否得了黃疸,或是檢驗黃疸病人吃藥以後,病情是否得到了改觀。
晉代名醫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卷二、卷四和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卷四,都記載了染帛和染紙驗尿。
《肘後備急方》第二卷介紹,病人得了膚黃病,開始覺得四肢沉重,渾身不舒服。接着,眼睛發黃,漸漸發展到面部發黃、全身皮膚發黃。這時,應該馬上叫病人将小便撒在白紙上,白紙就好像用黃柏的水染過一樣,說明熱毒已進入身體的深部,必須立即治療。
治療過程中,醫生為了随時掌握黃疸病人的病情有沒有好轉,藥物是不是對症,效果如何,便囑告病人家屬,在每天夜間,把帛浸到病人排出的小便裡去。第二天把帛晾幹,記下日期,前後進行比較。如果帛的顔色一天比一天白,說明病人的黃疸開始退去,也證明藥物是有效的。依據帛的顔色判斷病人是否需要繼續服藥,以及決定服藥量的多少。就當時的條件來說,它不失為一種合乎科學道理的檢驗手段。現代的染色試紙,正是從這一原理上發展起來的,隻是更先進罷了。
嘗尿診斷糖尿病
糖尿病,中醫稱消渴。病人的主要特征是三多,即多吃、多喝、多尿。後期消渴病人往往疲乏、消瘦。中年以上的消渴病人大多數是體态肥胖者。古代不少帝王、文人,如漢武帝、唐太宗、唐高宗、司馬相如、韓愈等,都得過消渴病。
我國很早就知道消渴病人的尿是甜的。如《外台秘要》第十一卷記載:“消渴者······每發即小便至甜。”那麼,怎樣才知道病人的小便是甜或不甜呢?這可能是細心的人們偶然發現的。
《普濟方》第一百七十六卷說,消渴病人的尿“如濃油,上有浮膜,味甘甜如蜜”。尿撒在地上的時間久了,“諸蟲聚食”螞蟻等小蟲就聚攏來吃其中的糖分。
病人将尿撒在地上,等螞蟻來吃,這樣診斷消渴病人的辦法當然是很不方便的。因此,醫生往往采取原始的,但是比較簡單的方法,讓家屬嘗一嘗病人的小便。傳說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患消渴病時,他的夫人卓文君就曾經嘗過其尿。
(秋楓木 半夏 蛤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