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綠,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更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
據考證,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曆史,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清明由它所處的時令得名,這個時節,風和日麗,莺飛草長,柳綠桃紅。周朝在确定二十四節氣時,将“三月節”命名為“清明”,标志天地清朗明淨。
清明掃墓自古沿襲、代代相守,早在西周時已有祭墓的習俗。掃墓、祭奠昭示着血脈的繼承,使祖先與後代之間有了聯系,讓年輕一代知道敬老尊賢、慎終追遠。現在清明節掃墓越來越多元化、多樣化,但緬懷祖先、祭奠亡靈、寄托哀思的實質始終沒變。
清明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蕩秋千、插柳、放風筝等一系列習俗。
大意是說:清明節前一天的寒食,人們郊外用一根繩子和橫闆做成秋千,玩耍嬉戲。女人們的頭上插上柳葉、柏葉等裝飾;人們出城掃墓上墳,祭奠之餘,尋找名勝古迹或自然風光優美之處,踏青遊玩;娃娃們放風筝娛樂。
踏 青
清明前後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内容。一家老少掃墓之餘,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回家時順手折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随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
插 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吐綠的時節,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
放 風 筝
放風筝是清明節人們特别是娃娃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況寫在風筝上,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随着風筝一起飛走。後來,風筝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蕩 秋 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傳秋千為春秋時齊桓公從北方民族山戎所傳入,漢以後成為清明的民間遊戲。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繩子,以手抓繩而蕩,後發展成于木架上懸挂兩繩,下拴橫闆而成。
射 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将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将葫蘆高挂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植 樹
清明前後,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
清明節除掃墓祭祖、踏青遊玩外,各地食俗也是豐富多彩的。但因為禁火,這幾天人們隻能吃冷食,所以在節前,民間就準備了各種各樣可供冷食的食品。 比如榆林就有攤黃、涼拌豆芽菜等,我們專門有介紹攤黃的文章,這裡就不贅述了。
清明節還是融合了“節氣”與“節俗”的綜合節日。每年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水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諺語“清明前後,點瓜種豆”說的就是這方面意思。不過,陝北大地,氣溫還不穩定,人們做一些翻地、掏梗、打壟、送糞等農活,耕種作物一般會推遲一段時間。
清明節更是中華民族的感恩節,感恩老祖宗,感恩父母,感恩社會,感恩親朋好友,感恩所有幫助我們的人。以上種種都值得我們傳承下來,并永遠銘刻在人類的發展史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