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張仲景祛寒濕秘方

張仲景祛寒濕秘方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8 11:47:13

有一年夏天,天氣非常熱的時候,有一個老同學找到我,我一見到她,炎炎夏日,不僅穿的比别人都要厚,頭上竟然還包着個頭巾。

她無奈地笑了笑,說特别怕風,一點點的風都會讓她感到寒氣刺骨,甚至别人從身邊走過,都要打個寒戰。雖然是在夏季,小肚子反而涼涼的,也不怎麼出汗。我說,口渴不渴?她說口雖然幹,卻不想喝水,尤其是涼水,稍微喝多一點就汪在胃裡。

再仔細看她,整個臉是蒼白的,又帶點兒虛胖,中醫叫水腫,據她自己說,小腿到腳踝也有輕度的水腫。伸出舌頭來是肥胖淡嫩的,明顯是有虛寒水濕。

我就給她用了真武湯,裡面有一味附子,剛開始她還擔心會上火,我說,你這是虛寒一片,這點火投進去,恐怕馬上都會熄滅呢!

大概過了兩個禮拜,我的這位同學給我打電話說,吃了我的藥以後,慢慢不怕風不冷了,水腫退了,也能有津津汗出了。她現在出門再也不用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了。

張仲景祛寒濕秘方(夏天怕風小肚子涼)1

到這裡,各位是不是非常好奇方子裡是什麼藥?

現在我們就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真武湯出自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真武就是玄武,古有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玄武是北方的鎮水之神。

張仲景用真武湯上溫脾陽,下溫腎陽,腎陽是先天之本,脾陽是後天之本,當身體陽氣足夠,才比較能鎮得住寒水之氣。

真武湯:茯苓、芍藥、白術、生姜、炮附子。

附子,它非常的熱,可以補一身之陽氣,尤其擅長補腎陽,附子性走不守,哪個地方寒涼寒冷啊,它都可以到。它一進到身體裡頭,你會發現全身血脈都噴張,它會走來走去,把寒氣從髒腑筋骨裡逼出來。

附子在這裡還有一個特别的作用,化氣行水。中醫認為,脾主水,腎也主水,脾腎虧虛,對水濕的運化功能就随之降低,很容易出現水濕内停。

附子把脾腎的陽氣鼓舞起來,陽氣一足,身體多餘的水分就很容易被氣化掉,好像濕毛巾一樣,滴滴答答地不停在滴水,你把它拿到太陽底下去曬,很快就變得輕飄飄。

茯苓最大的作用就是祛濕,幾乎所有藥書上都寫有茯苓祛濕。六味地黃丸的創始人,宋朝名醫錢乙,白天行醫,晚上著書立說,長年累月就患了風濕病,他就是用茯苓來給自己治療的。

茯苓的味道是淡淡的,《藥性歌訣》上提到,淡味入腑通筋骨。這些味淡的藥物,能升能降,就像茯苓,你用茯苓煮水喝,你覺得好像沒味道一樣,但是它喝下去,就能讓藏匿在髒腑經絡裡的濕氣通過小便排出體外。茯苓的性子很平和,不溫不燥,不寒不熱,但力量韌性卻是不可忽視的。

白術在古代被認為是吉祥物,因為它的形狀非常漂亮,像如意,又像雲卷,它的顔色發黃,味道也非常香,所以它是生脾土之藥。培土也可以間接的治水,好像暴雨一過,水位上漲,當務之急便是鞏固堤防,加強堤壩的土壤,堤壩加高了,水患就得到控制。

張仲景祛寒濕秘方(夏天怕風小肚子涼)2

所以中醫有點像武林,真正的高手,用樹枝都能戰勝拿着利劍的對手。而白術不僅是健脾的高手,也是祛濕的高手,它主要是通過加強脾髒的運化吸收功能,來達到去除水濕的效果。

茯苓和白術氣化的是中焦脾胃可以利用的水濕,這樣脾胃運化功能恢複,那麼水谷精微變為氣血的就多,變為水濕的就少。

生姜祛病保健的方法由來已久,春秋時,孔子就主張:“每食不撤姜。”意思是說,一年四季都應該吃姜。據說孔子就有每天飯後嚼姜數片的習慣。

生姜有着很好的辛散之性,吃了以後會冒汗,同時把體内的寒氣随着汗液一同帶出。好多人受了風寒以後,頭痛鼻塞,飯都吃不下。這個時候,煮一鍋粥,再切一點姜絲進去,一吃風寒一散,頭痛就好了,鼻塞也通了,而且還挺開胃。

白芍味酸而苦,酸苦的藥有個特點,善于收斂,白芍可以制約附子大辛大熱的溫燥之性,又能加強利水的作用。

真武湯以溫陽為主,兼利水濕,五味藥,每一味都至玄至妙,吃完以後,肚子裡好像有一團爐火,爐火一燒起來,自然寒去冰消,溫暖如春,一切安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