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文藝工作者歡聚一堂迎新春

文藝工作者歡聚一堂迎新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8 23:57:38

【網絡文藝這十年】

作者:姜申(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梁佳心(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這十年,是深耕網絡互動的十年。文藝逐漸擺脫将網絡作為媒介工具的認知,在審美内化的過程裡孕育出新的屬性,文藝滿懷熱情擁抱數字時代,開創了網絡文藝發展的新局面。

實現視覺、技術、場景、消費、内容轉型

十年來,網絡文藝在傳播格局上不斷轉型,為受衆帶來了全新審美體驗。

文藝表達在網絡上的傳播形态,從文字符号(如BBS論壇、網絡文學)為主,向着視聽體驗(如短視頻)急速邁進,網絡文藝實現了視覺轉型。以視覺為中心的文藝轉型降低了互聯網信息的讀取門檻,網絡文藝的人民性得以充分彰顯。

文藝工作者歡聚一堂迎新春(文藝滿懷熱情擁抱數字時代)1

十年間,現實性在網絡文藝作品中日益強化。圖為陝西安康“90後”返鄉創業的短視頻博主張萬露,在爺爺奶奶家的小院拍攝老兩口擇菜,用短視頻記錄“家的味道”。新華社發

5G時代,硬件聯網速度的躍升,使個體主導的信息反饋空前繁盛,網絡文藝實現了技術轉型。網絡平台普遍邁向“社交化”,從十年前博客轉向微博開始,社交網絡服務已遍布人們的衣食住行。視頻彈幕既活躍了網絡氣氛,又強化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一個作品的優劣已經不能完全依賴于作者或發布者的單方面貢獻,虛拟社交語境下的文藝給過程性體悟赢得契機。文藝消費群體有機會參與表達、充分交流。技術的轉型還體現在虛拟現實給審美帶來的沉浸體驗上。

網絡信息的獲取随着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日益多元,上網不再拘泥于辦公室或桌面,日常起居、通勤、購物、教育、休閑、娛樂等諸多場景被手機及移動應用滲透,網絡文藝實現了場景轉型。文藝源于生活,而移動互聯網對生活場景的開拓給藝術靈感的生成、創作、傳播與互動帶來極大便利。豎屏作品的崛起,就是硬件終端場景化表達的一個側面。消費場景的碎片化也推動着短劇集的網絡視聽作品受到越來越多追捧。

傳統的文藝消費,在時間上相對于創作略有滞後;在空間上則追求儀式感,氛圍時而濃烈,時而肅穆,時而雅緻。網絡文藝實現消費轉型,在時間上壓縮了沉澱與發酵期,趨向于即時性審美反饋;在空間上突破了環境的局限,拓展了文藝的普及性。

過去十年,網絡文藝的主流模式從社區、博客與網頁,逐漸拓展到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又延伸到流媒體和短視頻,實現了内容轉型。内容載體的轉變,并未撼動内容在網絡文藝中的中心價值。IP内容構建逐漸成為網絡文藝發展的重心,許多作品緻力于打造全産業鍊的内容輸出,布局多領域生态。這體現在内容傳播形式的多樣化,如從小說到廣播劇、有聲書,再到遊戲、網劇及周邊文創衍生設計等,同時内容生産的規範化與規模化,也締造了以主要視聽平台為代表的文娛經濟實體。

經濟、文化、技術進步推動網絡文藝蓬勃發展

網絡文藝的發展瞬息萬變,究其十年來蓬勃發展的原因,則可以從經濟、社會文化和技術創新等方面得到诠釋。

數字經濟的穩健發展是其中的一個關鍵。超高清視頻産業的廣泛應用,讓全國各地的用戶都可以通過移動設備觀看時下高清的視頻影音,這為網絡文藝帶來了嶄新的體驗。在網絡平台付費收聽、收看文娛作品,也依賴于數字經濟帶來的線上便捷消費。

文藝工作者歡聚一堂迎新春(文藝滿懷熱情擁抱數字時代)2

近十年,網絡文藝不斷挖掘中華傳統文化要素。圖為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一蕨編工坊,主播在直播非遺技藝蕨編編織過程。新華社發

網絡視聽平台的創新發展構成了網絡文藝成長的溫床。由網絡文藝發家的主要視聽平台成為影視行業的龍頭,它們各自發揮優勢,在近十年生産了衆多優秀的原創劇集和影視作品。劇場化的運營使當下的視聽平台繼續朝着垂直領域拓展,細分市場與精細化運營已是大勢所趨,頭部作品打造廠牌效應、走精品化路線的宣發模式也應用在網絡文藝的各個領域。此外,這些視聽平台還不斷布局文娛産業的其他領域,如網絡小說、網絡漫畫等,為網絡文藝的發展提供了平台和資金支持。

視聽技術的優化升級助推了網絡文藝的叠代更新。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應用使得機器人可以擁有人類的某些特征,人工智能正在深度參與文藝作品的生産與創造。如今網絡文藝作品的生産者不僅限于真實存在的人類,人工智能的創作參與給用戶提供了耳目一新的視聽體驗。新型影像技術也提升了人們的文藝享受。大屏體驗、4K畫質等影像技術的升級,給予觀衆更為優化的視聽感受。沉浸式互動、人機交互等新型觸媒方式,也将用戶的文藝消費形式從“結果導向”轉變為“過程性體悟”,更具吸引力。

文藝工作者歡聚一堂迎新春(文藝滿懷熱情擁抱數字時代)3

視聽技術發展助推了網絡文藝的叠代更新。圖為觀衆在2022年消博會現場體驗全新短視頻互動拍攝設備。新華社發

平台評論、直播彈幕、網絡社區評論等多種文藝互動新樣态給予網絡用戶更便捷的表達空間。新媒體時代,是人人可以參與文藝批評的時代,創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探讨,思維和想法的碰撞是以往大衆媒介時代所無可比拟的。這極大增加了粉絲對作品及創作者的黏性和忠誠度。

網絡文藝的内容在十年間不斷豐富,其個性特征也逐漸被強調,深入網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其中一個突出表現是現實性在網絡文藝作品中正日益強化。近年來與現實相結合的文藝精品層出不窮,特别是在網劇、網絡文學等領域,這些作品關注現實的社會熱點,聚焦普通人的生活面貌與現實狀态。如台網同播的電視劇《人世間》就體現出為“小人物”立傳的創作方向。此外,中華傳統文化這一内容要素在近十年也被網絡文藝作品不斷挖掘。相關的短視頻、網絡綜藝、網絡文化類節目等成為網絡用戶的熱議話題,也是觀衆探尋了解中國悠久曆史文化的窗口。這些網絡文藝作品力求以年輕态的表達方式展現優秀傳統文化的非凡魅力。

十年來網絡文藝積極“出海”,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際上赢得相當的影響力。許多優秀的網絡文學、網絡影視劇紛紛被譯介到國外,受到了外國讀者和觀衆的喜愛,中華文化在此機緣下得以有效傳播。

總之,網絡文藝的革新發展不斷給用戶帶來全新的文娛享受和體驗。随着文藝與數字時代的持續緊密融合,網絡文藝的創作與消費會繼續揚清風、守正氣,為文藝的百花齊放再創一片蔚藍天際。

《光明日報》( 2022年10月05日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