伢仔出生在江左小城。城池雖小,卻頗有些曆史。有曆史的地方就有故事,你走出門去,随便腳踩一塊青磚石,手扶一處斑駁欄杆,那都是可以發出“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式的感歎。
伢仔對這些略顯厚重的東西,在當時并沒有特别的興趣;不過對曆史流傳下來的地域特色飲食,很是歡欣雀躍。
太過年輕的城市,通常都沒什麼聊以自表的飲食文化。對于一個吃貨而言,看在味蕾配對成功的份上,伢仔内心深處對故鄉還是充滿着濃濃眷戀之情的。小城雖小,剛好三個飽、一個倒!
當然,吃貨也需要上學!屋前的小學,1905年建校的;屋後的初中,1906年建校的。伢仔是個幸運的娃娃,混迹的都是“百年老學堂”。諸般福祉都要感謝歲月悠悠!有些人與生俱來一身的滄桑感!比如說北京人身上那股子難以模仿的精氣神,自有它的道理。
今天說說伢仔初中階段的往事。
初中部有11個平行班。伢仔在3班,故事的另一個主角女同學汪XX在7班。伢仔的數學老師姓陳,這2個班的數學課都歸陳老師教。
應該說在當時,伢仔和汪同學都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是那種數學學科比較牛的人。當然今天隻談人、不談牛。
陳老師在3班如是說:大家要努力學習哈,7班的汪同學吧啦吧啦吧啦......
陳老師在7班如是說:大家要努力學習哈,3班的XX同學吧啦吧啦吧啦......
陳老師這個互為隔壁班同學的絕技玩得非常順溜,無它,唯套路熟耳!現在回想起來,陳老師的套路,是世界上最溫暖的路。感念陳老師的菩薩心腸,伢仔很享受做一個生活在套路裡的人。
到初三年級實行統考,所有班按照統考成績從高分往低分編派考場。比如說30以前第一考場,60以前第二考場,依次類推。要說現在确實卷,分考場都弄得象搶地盤似的。當孩子也挺不容易的。
伢仔在第一考場。畢竟是初次和外班的同學混編,有很多不熟識的面孔。這個年齡的娃對新鮮的人和事總是抱有開放、探研的心态。考試大都提前到場,伢仔坐定,摳完指甲,吞完口水,上下巡視;邊上一個女同學,擦淨桌椅,拂拭整齊風吹亂的頭發,左顧右盼。
不經意間,四目相對。
伢仔:你哪個班的?
汪同學:7班。
伢仔:我3班的;你叫什麼名字啊?
汪同學:汪XX。
伢仔:啊-!久仰、久仰!
汪同學:(微微臉紅)你叫什麼名字呀?
伢仔:我XXX。
汪同學:哦-,哦--,知道、知道!
然後兩個人會心地笑了。當真是聞名不如見面,見面更勝聞名。這樣的寒暄,很有些江湖兒女的姿态。
雖然是第一次見面,彼此卻并不感到陌生,就好象大家相識了許多年。人和人之間,感覺就是這麼的奇怪。
後來,伢仔和汪同學都考進了同一所市立重點中學,不過沒在同一個班;再後來他們進入了各自心儀的大學。
小城故事多,伢仔和汪同學那次江湖範的會面,也可以記一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