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華電青島發電有限公司舉行儲煤場全封閉揚塵治理改造項目竣工媒體公衆開放活動。據了解,該項目位于環灣路與宜昌路交會處附近,投資1.7億元,兩座封閉煤場東西跨度各105米,南北分别長321米、307米,設計儲煤能力25萬噸。據介紹,這一全市最大全封閉結構儲煤場投入使用後已實現100%抑塵,經測算,每年可減少近900噸的煤塵飄逸量。 半島記者 韓小偉 報道
從外面看,兩個高高的白色棚子完全将煤場蓋住。
煤場裡設置的抑塵噴霧裝置。
文/圖 半島記者 韓小偉
離今年正式供熱還有二十多天,10月22日上午,半島記者跟随興隆路街道辦事處社區居民,走進華電青島發電有限公司,參加該公司儲煤場全封閉揚塵治理改造項目竣工媒體公衆開放活動,現場感受這座全市最大全封閉結構儲煤場投入使用後的實際效果。據了解,該儲煤場設計儲煤能力為25萬噸,全封閉抑塵改造項目竣工投入使用後,已經實現100%的抑塵效果。經測算,該全封閉儲煤場每年可減少近900噸的煤塵飄逸量,企業每年還可節省揚塵環境稅約75萬元。
■探訪
煤山十幾米,煤塵跑不出
22日上午,半島記者與興隆路街道辦事處社區居民一起來到華電青島發電有限公司,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來到煤場附近。從外面看,兩個并排在一起的煤場建起了高高的白色棚子,完全看不到裡面的狀況。據華電青島發電有限公司安全環保部主任時國梁介紹,該公司配有東、西兩座煤場,東西寬105米,一、二期南北長分别為321米、307米,設計儲煤能力為25萬噸,可以滿足4台機組20天的耗煤量。其中一座煤場的門緩緩打開,時國梁帶領衆人進入煤場内,“平時這些門都是關閉着的,不會有煤塵飄逸出來,因此徹底解決了揚塵污染問題。”
此時煤場裡,堆放着高十幾米的煤,為了安全儲煤,這裡有不少“高科技”:封閉式煤場室外采用消火栓保護,室内采用可遠程遙控的固定式消防炮滅火系統進行保護,每個煤場内設有16套消防炮;儲煤場封閉後,部分瓦斯等可燃性氣體聚集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在煤場馬道下方安裝固定式可燃氣體探頭,能夠監測煤堆揮發出來的可燃性氣體濃度;在部分重點粉塵區域布置監測點,布置間距按照30~40米,當粉塵濃度超過設定值時進行報警,以提醒現場人員及時處理,以保證煤場人員安全,及時抑制粉塵;每個煤場内設6台固定式抑塵噴霧裝置,兩側布置,同時配置1台移動抑塵射霧車,有效射程80米。
■現場
鄰居檢查樹葉後連點頭
相比企業,住在華電青島發電有限公司周邊的居民,對環境變化更有發言權。22日,來了一名“内行”,原省電力二公司退休幹部許學亮,從1989年來青島參與華電公司的4台30萬千萬級熱電聯産機組建設時期,就住在海岸路36号甲原發電廠宿舍,直到2014年搬到了海岸錦城。
許學亮在電力基建行業幹了43年,對于行業内工作環境非常熟悉,當他來到華電青島發電有限公司,立即拿出了“專業知識”,伸頭看了看停在公司裡的汽車車頂,然後摸了摸園區内樹木的葉子,都沒能找到印象中的灰塵。“要是發電廠有揚塵污染,車頂和樹葉上肯定都會有,而且難以清理!我今天檢查了一下,發現發電廠幹淨得像花園了,我作為周邊居民很滿意!”
許學亮回憶,原來青島發電廠的除塵設施很簡單,每次曬被子之前,先要看看今天刮的是什麼風。“那時候小學生們活動出了汗,用手一抹,個個都是小花臉!”他笑着說,現在那種情況再也不會出現了。
“我從1981年搬到這裡住,将近40年了,深切感受到周邊環境的變化。”家住海岸路30号2号樓2單元401戶的莊立衛告訴半島記者,以前一年四季特别是秋冬季刮西北風的時候,家裡都能飄進來不少煤灰和粉塵,在外面晾曬的衣服經常能落上不少“灰點子”。
今年60歲的莊立衛見證了這樣的一個情況:以前不少鄰居賣房遠離發電廠,後來人們賣房、買房前,再也不考慮發電廠的情況了,“這就說明我們的居住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效果
年減少近900噸煤塵飄逸
半島記者了解到,華電青島發電有限公司是一家始建于1935年的火力發電企業,現有4台30萬千瓦級熱電聯産機組,作為青島市最大的熱力生産基地,年發電量超過60億千瓦時,擔負了全市17%的電力供應;供熱面積突破2800萬平米,占市區集中供熱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儲存25萬噸煤,作為青島市規模最大的儲煤場,要确保不論春夏秋冬沒有煤灰擾民,不下真功夫、細功夫是做不到的。
時國梁介紹,為解決儲煤場煤塵“逃逸”問題,華電青島發電有限公司先後于2007年和2011年分兩期對煤場安裝防風抑塵網,實現約85%的抑塵效果。但是“85%的抑塵效果”即說明有着15%的揚塵問題。因此,本次煤場揚塵治理改造工程,拆除原有防風抑塵網,在一、二期煤場分别建設全封閉的煤棚,條形直線段長度為248米,兩端球殼各為36米(二期南側為24米)。全封閉煤場建成後,實現了煤場100%抑塵效果。
對企業來說,建設這樣的煤場有什麼經濟效益?時國梁坦言,經濟效益是有的,經測算,全年減少近900噸的煤塵飄逸量,算下來這是一筆數十萬元的費用;在徹底解決揚塵問題後,每年還可以節省揚塵環境稅約75萬元,“合計起來是100萬元左右的經濟效益,對我們企業來說真不算多!”他說,儲煤場全封閉治理改造項目投入資金高達1.7億元,遠遠超過了每年該項目可以帶來的經濟效益。
■探因 為啥投入1.7億 全封閉起來?
那麼,企業為什麼要開展這個項目?時國梁表示,背後有着具體原因。“這一項目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是無法通過簡單計算經濟效益來衡量的。”時國梁說,作為國有企業,必須遵從國家相關政策法規,利潤不是首先要重點考慮的;同時華電青島發電有限公司作為國有企業也有應有的社會責任感,“我們的榮譽、臉面以及老百姓對我們的看法,都是促進我們進步的因素。”
時國梁表示,該項目的落成,将會進一步改善周邊環境空氣質量,提升企業環保形象和美譽度,繼續改善企業和周邊居民和諧關系,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在上述因素的催動下,據統計,2006年以來,華電青島發電有限公司在環保改造方面的投入超過15億元。比如在噪聲治理方面,2012年至2017年,先後投資2400萬元對主要噪聲源設備進行治理,采用改進設備噪聲、優化改進隔聲罩、加裝降噪房等方式全面降低廠區和廠界噪聲,廠界噪聲穩定達到3類标準。“其實我們企業傳播噪聲實現了國家标準達标,但達标就對老百姓沒有影響了嗎?其實也有,所以我們力所能及地去投資解決這一問題。”時國梁表示。
在大氣治理方面,該企業2006年投産四台機組海水脫硫;2010-2014年完成四台機組的脫硫、脫硝和除塵全面升級改造,是山東省首家達到火電廠大氣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企業;2016年實施火電廠“超低排放改造”,煙氣污染物排放濃度優于燃氣機組的排放标準,邁進國内最清潔火電機組行列。
這些投入對于環境而言,有着重要意義。時國梁用自己的切身經曆來說明,“有一次相關部門來檢測煙囪排放物含量,我不小心直接吸了一口煙道裡的排放物,當時覺得有點味兒;我感覺味兒真不大,為了确定一下,我又吸了一口,這時肯定了排放物味道不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