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回避型依戀型人格測試

回避型依戀型人格測試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5 14:11:57

回避型依戀型人格測試(回避型依戀測試分析)1

閱讀本報告時,請注意以下内容:

  • 本結果僅供參考,不可作為臨床診斷的依據;
  • 如結果與你自己或他人感知的有出入,可回憶在測試時是否有事情影響了你,或自己答題時是否有所顧慮;
  • 如對報告有不理解的地方,建議向專業資質人員進行咨詢。

測評建議

回避型依戀程度

回避型依戀型人格測試(回避型依戀測試分析)2

你并不完全屬于回避型依戀

總體的分值區間為8-40分,大部分人所在的分值區間為18-32,分值越高表明回避型依戀程度越強

♣你對自我的看法相對積極,相信自己的能力,但你有時會認為他人是不可信任的,有時會拒絕與他人相互依賴,會以避免與他人發生聯系來作為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手段。

♣這也許是因為你在過往的經曆中發現,愛情和人都不值得信任,一個人是最安全的狀态,所以你有時會采用拒絕他人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由于你覺得走進一段确定的關系,可能會受到傷害,所以你有時會因為害怕受傷害,而産生“我不需要别人”的信念,以“冷漠”當作自我保護。

回避特征表現

回避型依戀型人格測試(回避型依戀測試分析)3

你比較符合回避型依戀的特征表現

總體的分值區間為40-200分,大部分人所在的分值區間為109-155,分值越高表明越具有回避型依戀的特征表現

♣回避型依戀者主要有信任感缺失、距離感、表達抑制、自我依賴和淺層社交這五方面的特征表現。

♣在這個部分,讓我們來看看你在這五項特征表現中的哪幾項相符合。

回避型依戀特征表現各項分析

回避型依戀型人格測試(回避型依戀測試分析)4

注:得分越高表示你在這方面的特質越突出

信任感缺失

回避型依戀型人格測試(回避型依戀測試分析)5

你對他人的信任感一般

總體的分值區間為12-60分,大部分人所在的分值區間為27-41,分值越高表明對他人的信任感越低

♣從内心深處,你對他人還是信任的,但偶爾你會覺得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感情是會發生改變的,尤其是愛情,更是短暫而脆弱的。

♣不管你過往的情感經曆是好是壞,你還是願意去相信一個人或是一段情,所以面對自己真心喜歡的人,你較少會逃避,雖然你沒有辦法很快的完全投入進去,但你會慢慢地試着去依賴對方。

♣也許你現在正因為以往的情傷而不敢輕易的靠近别人,但因為相信你始終還是會投入到下一段感情中。

距離感

回避型依戀型人格測試(回避型依戀測試分析)6

你的距離感較弱,比較容易過度暴露

總體的分值區間為8-40分,大部分人所在的分值區間為19-31,分值越高表明與他人的距離感越強

♣你比較容易不分人群地(不管是自己的朋友還是陌生人)分享自己的秘密、談論自己的感受、暴露自己的想法。

♣與他人相處時,你比較難掌握好交往的距離,有時候會走的過近,會給對方一定的壓力。

♣你是一個比較開放的人,容易對他人“掏心掏肺”,但如果對方沒有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你,你就會感到很受傷。

表達抑制

回避型依戀型人格測試(回避型依戀測試分析)7

你的表達抑制程度一般

總體的分值區間為11-55分,大部分人所在的分值區間為29-47,分值越高表明越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

♣别人眼中的你和真實的你基本相似,但你還是會保留些許自己的秘密。

♣你會向其他人表達出一些自己的真實想法與感受,也能夠對自己比較親近的人敞開心扉。

♣因為你知道展露自己真實的那一面不會讓自己親近的人不再喜歡自己,不過當然你也會适當的有所保留。

淺層社交

回避型依戀型人格測試(回避型依戀測試分析)8

你與他人的人際關系有時停留在淺層

總體的分值區間為8-40分,大部分人所在的分值區間為23-35,分值越高表明越難與他人建立關系

♣你有時會因為擔心受到拒絕而避免跟人交往,即使有人主動走近你,你内心也認為Ta随時會離開自己,所以你會避免付出自己的感情或是隐藏自己的感情。

♣你有時會認為别人和自己接觸久了之後就會讨厭自己而離開自己。

♣可能由于你以往的成長經曆,讓你在潛意識裡認為親密關系就應該是消極冷淡的,隻有這樣的關系才能讓你感到舒适,所以你會盡力去尋求和自己同類的人,去建立一種互相之間“冷 漠的親密關系”。

測評建議

愛情是想觸碰卻又縮回去的手。

——塞林格的《破碎故事之心》

【什麼是回避型依戀】

回避型依戀型人格測試(回避型依戀測試分析)9

☛回避型依戀者的主要特點是:高回避親密,即他們往往會感到與人親密是不舒服的,并且難以信任和依賴他人。

☛回避型依戀者在過往的經曆中發現,愛情和人都不值得信任,一個人是最安全的狀态。他們的自我價值是高的,但是他人價值很低。對于感情,他們不是不想愛,而是不敢愛。

☛他們覺得一旦走進一段确定的關系,最終總會傷痕累累,與其遍體鱗傷,不如早點撤退。

☛因此他們會産生“我不需要别人”的信念,以“冷漠”當作自我保護。

☛這就是依戀回避者最矛盾的地方:

☛他們不希望靠太近,不喜歡承諾,不喜歡承擔感情的後果。

☛但是他們的最大症結卻是:不信任。

☛回避型依戀者一般都會對親密關系存在着渴望和恐懼。

☛當有人喜歡ta的時候,ta會擔心,對方是不是真的喜歡ta,還是隻是想玩玩;當開始戀愛的時候,ta們又會擔心,對方是不是因為找不到對象了,才和ta在一起的。

☛ta會開始不斷地去搜集那些以悲劇收場的愛情故事,對感情的負面結果格外地關注;同時會拒絕和任何人建立進一步的情感聯系,如果讓ta說一句“我愛你”,還不如殺了ta。

☛感情中任何的風吹草動,他們都會歸結為“嗯,你看,終于露出馬腳了吧,果然不愛我”,從而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你看你看,談戀愛太危險了,還是别談了吧。

☛當一段關系越是親密,回避型依戀者就會越想逃離,因為他們害怕感情會給他們帶來傷害,所以就從源頭上切斷這種傷害,選擇不開始一段感情。

☛他們無法表達愛,不是因為不愛,而是不會;他們會選擇回避問題,但不是刻意的撒謊和欺騙;他們在親密關系中疏離,是因為親密讓他們感受到“恐懼”;他們很獨立,是因為他們覺得負擔不起那份愛......

☛他們并不是沒有親密關系的需求,而是他們比其他人更害怕“失去”,因此,他們會為了避免失去的痛苦,選擇遏制自己的需求。

【回避型依戀的形成原因】

1、外部因素

☛沒有被愛過的人,遇見愛的時候就會恐慌不安,因為他們既懷疑自己,又懷疑對方。靠近自己喜歡的事物是人的天性,嬰兒天生就會想要靠近媽媽,需要媽媽對他愛和關注才能健康地成長。

☛但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媽媽對嬰兒的需求沒有滿足、忽視,或者表現出不耐煩和厭惡,那麼,這就表明,嬰兒就沒有得到充足的原始母愛,這會對一個人的心理安全感有極大的影響,他們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好,所以才不配無條件地愛和被愛。

☛所以,這種“不被愛”的認知一旦形成,他們就會隔離和壓抑自己的感情。因為如果愛的渴望一旦被勾起,自己被拒絕和被忽視的經曆就會粉碎他們的自信心。

☛回避型依戀的人就像沒有吃過面包的小孩,習慣了食不果腹,剛開始可能還會為自己為什麼得不到面包而掙紮、哭鬧,但久而久之,就會發現“面包不屬于我,我是注定得不到面包的”。

☛而這個“面包”就代表着愛,而“拒絕”就是對渴望的防禦。

①養育者的依戀型

☛安全型父母會及時滿足孩子的需要,孩子會以父母作為他們的安全基地,去積極地進行探索活動。不安全型依戀的父母會誤解孩子的需要,或隻做出有選擇的回應。

☛回避型父母總是傾向于将孩子的依戀行為和活動“最小化”,盡量回避親密行為。

☛他們容易忽視、打消或拒絕孩子尋求親近的需要。這樣會減少孩子的探索行為,并削弱父母自身對依戀的感受。

☛這類父母傾向于将過去和現在的家庭關系都看作是積極的。他們常把自己的孩子描述為堅強、聰明、獨立、聽話等等,并且認為與孩子之間的關系非常親密。

☛但實際上,這類父母為了鼓勵孩子的探索和獨立,而放棄了對孩子的親密安撫行為,在孩子傷心需要安慰時表現得尤其明顯。他們顯得堅定沉着,也不給孩子安撫。還會給孩子制定嚴格的紀律,并進行監督。

☛回避型父母的孩子為了迎合父母内隐和外顯的“最小化”策略,會歪曲自己的表達方式,這表明孩子也發展了自己的“最小化”策略。

☛觀察這類孩子,會發現他們不會輕易表露情緒,顯得很冷漠。他們有很強的自制能力,并顯得過度自信,對父母特别客氣,父母離開時也漠不關心。

☛從社會性方面來講,這類孩子被認為是孤獨者,他們可能會對同伴充滿敵意或者進行攻擊。

②養育方式

☛養育者不同的依戀類型,又是如何體現在日常養育中的呢?

☛鮑爾比認為,父母的心理狀态,會通過對孩子需要的了解和反應,影響養育行為。而這些表現不同的養育行為,又直接影響了孩子的依戀質量。

☛若母親對孩子不夠負責任,對孩子需要不敏感,經常表現拒絕行為,對孩子缺乏耐心,常常有反應遲鈍等消極的反應,這樣的孩子就容易形成回避型不安全依戀。

☛回避型的父母,因為害怕别人的否定,而甯願自己首先否定别人,即使是在面對自己的孩子,他們也同樣不能夠獲得安全感,所以會盡力避免孩子的親密行為,而同時因為他對自己的認同不高,他表現得對别人也不認同。

☛當然,他不可能是真的不喜愛自己的孩子,隻是他習得的表達親密的方式就是拒絕親密,不能對别人表達愛和需要。這一切,就會通過無意識的暗示傳達給孩子,久而久之,這個孩子也認為自己所能獲得的親密關系就是這樣的,由于回避型的父母不能對孩子表達積極的感情,孩子就從中獲得一個自我評價,即自己是不被人喜愛的。

③養育環境

☛在一個有壓力、不穩定、不敏感養育的家庭裡,兒童形成不安全依戀的比例是很高的。

☛鮑爾比在1951年出版的《母親照顧與心理健康》一書中強調,如果嬰兒在關鍵期内沒有與母親建立緊密的情感聯結,那麼兒童的人際關系和情緒發展就會受到嚴重的、不可逆轉的損害,形成一種“無情感的性格”。

☛例如如果兒童到二歲半才得到母親的關愛,那這種關愛對兒童的成長就幾乎不起什麼積極作用了。

2、内部因素

☛有的研究者認為,依戀關系的形成并不是一個單向的過程,家庭環境以及養育者的特點固然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兒童本身在氣質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異,也可能反向影響到養育者,所以也可能成為影響依戀質量的因素之一。

☛孩子一出生就會表現出一些個人特征,有人認為,嬰兒早先的這些氣質特征很可能影響父母對他們的印象與态度有的孩子見人便笑、喜歡被人抱,他們更容易赢得成人的歡心,從而更易于建立良好的母嬰互動關系;

☛而有的孩子則表現出不願意被人抱,不易被撫慰的特征,這樣的嬰兒就可能遭受冷落,與人交往的機會也大大減少。

【回避型依戀的自我修複】

☛如果你能夠遇到願意主動向你敞開心扉,并懂得傾聽;克服内心的不平衡感(因為你在戀愛中不會主動,所以需要對方一直主動),主動出擊;懂得制造機會,建立承諾的人,那麼Ta或許能夠改變你的依戀模式。

☛畢竟不少研究發現,遇到一個能耐心陪伴的人,往往是改變回避最有效的途徑。但在這之前,你也需要自己去突破:

1、第一階段:自我确認

1) 首先,認知到自己存在這個性格缺陷;

2) 坦誠告知你認為值得信任的親密對象(如老公、孩子、戀人、暧昧對象),而不是非親密對象(如同事/同學/閨蜜),告知對方你需要對方理解(主要邏輯及你的本意并非如此),并支持你的修複過程;

3) 設置一個安全指令,用于你們之間遭遇你情緒突然爆發時的緩沖提醒警報;

4) 針對每次情緒爆發,和親密對象在桌子上一起複盤。

2、第二階段:補償

1)充分熟悉一個不親密的環境(包括環境中的人);

2)在非親密環境中,和非親密人爆發一次沖突;

3)可以用表情、語言、動作來展示你的憤怒,來合理的反擊,這樣可以增加有意識的補償行為;

4)認知、抛棄某些無意義的讨好,以削減無意識的補償行為

3、第三階段:和你的親密對象一起融入彼此的生活

1)設置一個儀式,用于你傾聽親密對象的想法,且必須一起來思考如何處理;

2)承接相當部分原本由你親密對象負責的日程、計劃、安排,并事先、事中、事後獲取建議及反饋;

☛通過以上的确認、自我暴露來面對事實,然後模拟幼年時期缺乏的某些合理互動的補償,再通過和平地主導、控制來逐漸建立起和親密對象的正常的互動方式、合理的邏輯觀、适度的對情緒的控制。

☛具體做法:

1、嘗試做出小變化

☛回避型依戀總是習慣于逃避,特别讨厭麻煩的事情,喜歡維持現狀的生活。沒有改變,自然受到的傷害也是最小的。

☛所以,當清楚了回避型的模式之後,可以嘗試邁出一小步,從一些細節着手,慢慢的做出一些調整。

☛改變這件事,真的急不來。現在回想一下:有沒有之前拒絕過的一些邀請,現在可以嘗試着接受。有沒有直接拒絕過的一些幫助,現在可以讓他幫助你一下。有沒有之前一直拖着的事情,現在就立刻着手去做.......

☛不過,一定不要設定太大的目标,一下子進行高難度的挑戰,不然失敗的可能性非常大。

☛稻盛和夫在《幹法》一書中就說到,所謂人生,歸根到底,就是“一瞬間、一瞬間持續的積累”,如此而已。遇到事情,不采取回避的态度,那已經是巨大的進步了。

2、表露出真實的自己

☛我知道,你覺得在别人面前展現自己,會産生一種羞恥感。所以,你總是想要隐藏自己内心最真實的想法。不斷暗示自己不行,甯願逃避,也不願意面對。

☛一旦你心存這樣的想法,那麼你就會被恐懼感所束縛,這就導緻行為變得僵硬起來,喪失了原本就有的魅力。

☛你需要把之前“想隐藏自己的”想法,變成“慢慢展現出自我”。你要相信自己,真的很有魅力。

☛既然想着改變,就要避免那種羞恥的感覺,學着主動将自己真實的一面展示出來,次數多了就好了。

☛這有點像是心理學上的「脫敏療法」,對一件過于敏感的事,經常給予适當刺激,就會變得習以為常,最後不再焦慮、緊張或抵抗,從而能夠自如、輕松甚至快樂地面對。

3、嘗試說出自己此刻感受

☛在跟朋友或者是戀人相處的時候,一定要表達出自己最真實的感受。

☛舉個栗子:對方的做法讓你生氣了,那麼就可以“我現在感覺很生氣”。對方的做法,讓你感覺傷心了,直接說出來“我現在很傷心”。“我現在感覺沒有安全感”“我現在想要逃避”“我現在有一種羞恥感”。“我怕你離開我”等等。

☛越具體越好,多去學習一些自我表達的詞彙,覺察自己内心的感受。你要說,我怎麼怎麼樣,不要說你怎麼怎麼樣。

☛及時溝通非常重要,直接冷暴力,閉口不談,都不會讓你變得更好。隻有這樣,才能讓别人知道你此時此刻心理是怎麼想的。

☛當你說出自己最真實的感受的時候,你會發現,你腦海中的那些想法,并沒有那麼正确,不過都是幻想出來的而已。

4、學會無理取鬧

☛作為回避型依戀,你需要去學習如何無理取鬧。不過,這裡的無理取鬧,緊接着上一條,就是說直接表達出自己的需求,不再藏着掖着。

☛這裡就形成一種具體可以使用的公式:「我感到……(我的情緒),當你做了……(對方的具體行為)的時候。這是因為……(我的需求)。我希望你……(一件具體的、伴侶可以操作的事情),這樣可以嗎?」

☛一定要用起來,不然說這麼多,都沒用。如果你已經談了戀愛的話,你的伴侶肯定會眼前一亮,覺得你變了好多。不僅不會排斥你,還會更加的愛你的。

☛如果,你沒有談戀愛,也是沒有關系的,你可以跟别人建立一段深度的友誼,體會一些跟别人建立聯結的感覺。

☛情感都是流動的,這慢慢的會影響到你跟戀愛的對象建立聯結的。

5、跟原生家庭和解

☛之前在互聯網上經常流傳着一種父母皆禍害的理論,産生這種現象的原因,無非就是對于現在改變的無奈,轉而把憤怒指向父母,這種是屬于無能的表現。

☛你要知道,我們在恨一個人的時候,傷害的隻是自己。所以,你如何想要治愈好自己的依戀,跟原生家庭和解是必要的因素。

☛就像蘇明玉最後原諒了自己的父親蘇大強一樣,這些都是為了讓我們跟父母建立聯結。

6、跟朋友建立聯結

☛很多人,太過于痛苦,在原生家庭受到的傷害過于沉痛,以至于短時間内無法和解。那倒不如嘗試一下,跟朋友或者是領導建立一段聯結。

☛這樣的話,對于減弱回避型特質,同樣起着作用。在與别人的相處過程中,慢慢的覺察自己内心的感受與想法,主動做出一些小的改變。

☛比如:别人發過來信息,去做嘗試的溝通。

☛想要跟對方建立聯結,就要主動一些。提前準備一些可以聊天的話題,體驗到與别人深入溝通的感覺,多去跟對方分享自己一些内心的想法,從這段關系中獲得滋養。用一段關系,去治愈另一段關系。

7、抛棄幽靈般的前任

☛你在跟現任相處的時候,或許總是會下意識的去放大對方的缺點,從而給自己懷念前任找到一個看似正确的借口。

☛實際上,這隻是的去激活的策略,對于依戀的壓制。這個時候,你要大聲的告訴自己:“前任已經回不來了,好好的對待眼前的人吧!”

8、抛棄完美伴侶的想法

☛作為一個回避型依戀,總是對于完美伴侶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總以為有個人會突然出現自己的生命中,拯救自己與水火。

☛這個人身上沒有任何的缺點,并且會無限的包容與接納自己,不會提出任何的要求。

☛我隻想要告訴你,這樣的關系,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

☛所以,你需要在心裡多去念叨幾遍:“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無條件的愛。”把這個觀念刻進自己的認知裡邊去,讓自己永遠也沒有辦法忘掉。

☛每次在你試圖去壓抑依戀系統,妄想去尋找完美伴侶的時候,就能夠回想起來這句話,從而改變你的可笑行為。

回避型依戀型人格測試(回避型依戀測試分析)10

你要相信,和對的人在一起,真的可以掃落你生命裡的塵埃,讓你即使身陷谷底,也可以一擡頭,就看見滿滿燦爛的星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