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告别華盛頓之前,我決定去參觀住處附近馬薩諸塞大道與威斯康辛大道交叉處的華盛頓國家大教堂Washington National Cathedral。這座教堂是美國第二大教堂,規模僅次于前面參觀過的國家聖殿大教堂Basilica of the National Shrine,有關這座教堂的情況,請見另文:《北美遊記:華盛頓的國家聖殿大教堂Basilica of the National Shrine》。
雖然這兩座教堂都有National的前綴,但卻有着本質上的差異。美國國家聖殿大教堂Basilica of the National Shrine是羅馬天主教教堂,而華盛頓國家大教堂Washington National Cathedral是基督教新教的美國聖公會教堂。
盡管前者規模更大一些,但既不代表國家也非天主教華盛頓教區的主教座堂,而後者則是美國聖公會華盛頓教區的主教座堂,美國國會授權其作為國家禱告地點。
華盛頓國家大教堂正式名稱是“華盛頓聖彼得與聖保羅座堂”Cathedral Church of Saint Peter and Saint Paul in the City and Diocese of Washington,位于華盛頓市區西北的聖奧爾本山(Mount Saint Alban)的制高點。
大教堂規模位列全球第六,也是首都華盛頓的制高點,從塔樓頂部可以一覽哥倫比亞特區全貌。
華盛頓國家大教堂平日對公衆開放,前來參觀的人很多,需要購票才能入内。
每天都有大量來自外地的旅行團前來參觀,其中有不少中學生團隊。
當初美利堅合衆國成立後選定華盛頓為首都時,美國最大的基督教新教團體聖公會一直希望在首都中心位置建立一座教堂,用于代表國家為公衆提供宗教服務,最初選定的位置應該就是如今National Mall上的國家美術館東翼(參見:《北美遊記: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rt)》),該地點緊臨國會大廈Capitol Hill。
這項提議卻一直被擱置下來。
美國雖然是由基督新教徒組建的國家,教徒中又以隸屬于英國國教的聖公會Anglican Church者為多,但美國的創立者們在憲法中明确規定了國家實行政教分離的體制,設立國家大教堂的提議未能正式納入首都的規劃之中。
直到1893年1月6日,美國國會終于批準設立哥倫比亞特區的聖公會大教堂公衆基金會,用于從民間籌資建立大教堂。
1907年9月29日,羅斯福總統Theodore Roosevelt為大教堂奠基。
基金會聘請英國著名哥特複興風格建築大師負責規劃設計,教堂的主體采用新哥特式風格設計Neo-Gothic design,以倫敦的西敏寺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為創作參考藍本。
不過大教堂的修建過程并不順利,五年後僅完成了底部一座小教堂Bethlehem Chapel,工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便完全停滞下來。
戰後複工時原來的設計規劃師已經去世,改由美國本土建築師接手全部工作,最終才确定了總體設計方案。此後設計屢有修改和增加,百餘年來工程時斷時續至今也沒有完全結束。
1990年,美國第41任美國總統喬治·布什前來主持竣工儀式,才宣告大教堂建造工程階段性完成。
從最初的Bethlehem Chapel教堂投入使用以來,大教堂陸續開始提供若幹國家級的禱告服務,曾為四位美國總統舉行過國葬,包括:艾森豪威爾、裡根、福特和老布什,并為另外五位總統舉行過國家悼念儀式。
與倫敦的西敏寺大教堂相似,大教堂祭壇前面的唱詩班席位、主教和主要神職人員的座席也是用木制栅欄全部封閉起來。
但國家領導人卻享受不到這樣的待遇,在唱詩班區域以外的兩側圍廊裡設有一些VIP座席供政府高官們參加活動時就坐。
這些座椅看起來十分簡陋,即使是總統這樣位高權重者也無法與神職人員們平起平坐。
大教堂建成以來,曆屆美國總統都來參加過重要的宗教活動。有數名總統在宣誓就職的第二天早上都會到這裡參加公共禮拜活動,如今這已成為一個慣例。
大教堂建造的初衷是扮演"a house of prayer for all people"的角色,每有重大社會事件發生都會參與其中。這座士兵雕像就來自為二戰期間參戰的海軍陸戰隊員的祈禱儀式,如今旁邊設有軍隊各兵種專用的Chapels禱告室。
1968年3月31日,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牧師在大教堂内發表了最後一次周日布道,幾天之後他遇刺身亡。
在這裡大主教率領民衆曾為幾次重大槍擊案的受害者祈禱,譴責暴力呼籲終止殺戮。
教堂内部陳設着許多樂器和工藝品,這是大教堂内的管風琴。
地下的小教堂裡也安裝有管風琴。
大教堂牆壁上的挂毯非常精美,很能烘托教堂内部的氣氛。
教堂的内外牆壁上矗立着許多封聖者的雕像,這是天主教堂和聖公會教堂常見的陳設,表彰那些為基督教和社會做出的奉獻人。
大教堂有一座華盛頓總統的雕像,光線透過牆壁上方的雕花窗戶照射下來,光影和色彩會随着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成為大教堂的一個獨特景觀。
大教堂有階梯通往地下的Bethlehem Chapel和墓室。
Bethlehem Chapel空間要比上面的大教堂小很多,顯得頗為壓抑。
Bethlehem Chapel有許多通道,大教堂建成後地下部分非常複雜,形成多個Crypt Church。
穿過這扇詭異的銅質雕花門,前面是許多岔路。
前面的走廊光線十分昏暗。
裡面有幾間墓室,地上擺放着精美的石棺,側面雖然雕刻着長眠者的姓名,但我卻這些名人一無所知。
聖公會的教堂有在教堂内部安葬名人的傳統,上面的大教堂裡裡也安放着這樣的石棺。
從大教堂的前廳可以搭乘電梯直通教堂塔樓頂層。
從塔樓的頂層可以360°飽覽哥倫比亞特區全部景色。
也可以抵近觀察大教堂正在施工的部分工程。2011年佛吉尼亞發生的一場地震,使教堂塔樓上的部分雕塑受損,牆體出現一些裂縫,目前的加固修複工程仍未完工。
在大教堂十字交叉點增建的第三座塔樓和側翼也仍未完工。
教堂的南面是一座漂亮的歐式花園The Bishop's Garden。
花園内設有接待遊客的茶座。
大教堂附設有基督教學校和辦公樓。
學校的教學和辦公樓與大教堂之間由精美的圍廊連接在一起。
我已經寫好了《北美遊記:華盛頓的總統府白宮(The White House)》,本來就是平平淡淡的一篇流水賬卻一直無法發出去,經過反複删改才忽然成功了,我始終也沒有搞懂哪裡犯了忌諱。
不管怎樣我要離開華盛頓了,接下去我該去哪裡呢?
未完待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