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識與能力_教育目的中學考頻
一、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
教育目的分為三個層次:國家的教育目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标、教師的教學目标。其中培養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是結合教育目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點制定的各級各類教育的培養要求。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标不是同一個概念,它們之間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
真題1:(2015上【辨析】)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标是同一概念。
答: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教育目的分為三個層次:國家的教育目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标、教師的教學目标。其中培養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是結合教育目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點制定的各級各類教育的培養要求。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标不是同一個概念,它們之間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因此,題幹說法錯誤。
2、教育目的的作用
(1)導向作用,教育目的為教育對象指明發展方向,預定了發展結果。
(2)激勵作用,教育目的本身包含了教育對學生成才的期望和要求。
(3)評價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評價教育實施效果的根本依據和标準。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據
(1)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因素;
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因素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據,生産力水平和政治經濟制度決定了教育目的的性質、方向和内涵。
(2)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特點;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價值觀;
(4)我國教育目的确定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真題2:(2017下)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決定教育目的的性質、方向和内涵的因素是( )。
A. 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特點 B. 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
C. 生産力水平和政治經濟制度 D. 文化傳統和教育傳統
答案:C 生産力水平和政治經濟制度決定了教育目的的性質、方向和内涵。
真題3:(2016上【辨析】)教育既然是培養人的活動,教育目的就隻能按照人的發展需求确定。
答: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教育目的的确定除了人自身的發展需求這個因素以外,還要考慮社會的需求,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因素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據,生産力水平和政治經濟制度決定了教育目的的性質、方向和内涵。此外,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價值觀也是作為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據。因此,題幹說法錯誤。
二、教育目的理論(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1、社會本位論
(1)觀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由社會發展的需要所決定的,至于人的潛能與個性的需要是無關緊要的。
(2)代表人物:孔子、孔德、凱興斯泰納、柏拉圖、塗爾幹、赫爾巴特、荀子等(造就合格公民)。
真題4:(2014上)德國教育家凱興斯泰納曾提出過:“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目的,這種教育目的論屬于( )。
A. 個人本位論 B. 社會本位論 C. 集體本位論 D. 個别差異性
答案:B 社會本位論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由社會發展的需要所決定的,社會需要合格的公民。
2、個人本位論
(1)觀點: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發展個人的潛能和個性,至于社會的要求是無關緊要的。
(2)代表人物:盧梭、洛克、誇美紐斯、福祿、貝爾、裴斯泰洛齊、孟子、馬斯洛、羅傑斯(人本主義)。
真題5:(2012下)在教育目的價值取向問題上,主張教育是為了使人增長智慧、發展才幹、生活更加充實幸福的觀點屬于( )。
A. 個人本位論 B. 社會本位論 C. 知識本位論 D. 能力本位論
答案:A 個人本位論主張确定教育目的應從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發,充分發展個人的潛能和個性。
題幹的增長智慧、發展才幹,這是個人本位論的體現,故選A。
真題6:(2014下)在教育目的價值取向上,存在的兩個典型對立的理論主張是( )。
A. 個人本位論與社會本位論 B. 國家本位論與社會本位論
C. 全面發展論與個性發展論 D. 國家本位論與個人本位論
答案:A 個人本位論與社會本位論是兩個典型對立的理論主張。個人本位論主張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發展個人的潛能和個性,至于社會的要求是無關緊要的。社會本位論主張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由社會發展的需要所決定的,至于人的潛能與個性的需要是無關緊要的。
真題7:(2017上)在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問題上,主張教育是為了使人增長智慧,發展才能,生活更加充實幸福的觀點屬于( )。
A. 個人本位論 B. 社會本位論 C. 知識本位論 D. 能力本位論
答案:A
真題8:(2019上)18世紀法國思想家盧梭認為,“兒童的自然”決定教育目的。這種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屬于( )。
A. 個人本位論 B. 社會本位論 C. 國家本位論 D. 生活本位論
答案:A “兒童的自然”強調的是充分發展個人的潛能和個性,屬于個人本位論。
真題9:(2020下)盧梭從自然教育觀出發,提出培養自然人的教育目的。這種教育目的觀屬于( )。
A. 社會本位論 B. 個人本位論 C. 宗教本位論 D. 自然本位論
答案:B 培養自然人強調的是充分發展個人的潛能和個性,屬于個人本位論。
三、我國當前的教育方針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 必須與生産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真題10:(2019下)2015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明确規定,我國教育的性質和方向是( )。
A. 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社會生活服務
B. 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
C. 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服務,為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D. 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人的發展服務
答案:B 我國教育的性質和方向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
四、我國的教育目的1、基本精神
(1)社會主義是我國教育性質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質。
(4)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培養各級各類人才。
2、理論基礎
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馬克思在《資本論》等著作中闡述了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人的發展同社會生活條件相聯系。
(2)人的片面發展是由舊的社會分工所造成的。
(3)機器大工業生産提供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可能。
(4)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條件。
(5)教育與生産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途徑(也是根本途徑)。
真題11:(2014下)馬克思主義認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是( )。
A. 教育與生産勞動相結合 B. 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
C. 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 D. 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
答案:A 馬克思主義認為,教育與生産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途徑。
真題12:(2016上)确立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是( )。
A. 素質教育理論 B. 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C. 創新教育理論 D. 生活教育理論
答案:B 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真題13:(2021上)馬克思主義認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途徑是( )。
A. 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 B. 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
C. 教育與生産勞動相結合 D. 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
答案:C 教育與生産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途徑。
3、實現教育目的的要求
(1)要以素質發展為核心,素質教育是以人的素質發展為核心的教育。
(2)要确定和體現全面發展的教育觀。
①确定全面發展教育觀的必要性,不僅是社會的需要,也是人自身發展的需要。
②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發展,全面發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發展、均衡發展,不是忽視人的個性發展,要堅持人的發展的全面性。
③正确認識和處理各育關系,各育相互聯系、影響(不可分割)、區别(不能相互替代)。
④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實踐性缺失。
五、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及其相互關系1、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
2、德育
德育是引導學生領悟社會主義思想觀點和道德規範,組織和指導學生的道德實踐,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品德的教育。
普通中學在德育方面的要求:
(1)幫助學生初步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2)熱愛黨、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熱愛勞動、熱愛科學;
(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識,養成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獨立思考、勇于開拓的思維方法和科學精神;
(4)形成社會主義的現代文明意識和道德觀念;
(5)養成不斷适應改革開放形勢的開放心态和應變能力。
3、智育
智育是授予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和發展他們的智的教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居于基礎地位。普通中學在智育方面的要求:
(1)幫助學生在小學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系統地學習科學文化基礎知識,掌握相應技能、技巧;
(2)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情感、意志和積極的心理品質。
4、體育
廣義的體育包括身體文化、身體教育和身體鍛煉三個方面;狹義的體育即指學校體育。
(1)學校體育是一種教育活動。特點是教育性和基礎性。學校體育通過傳授身體鍛煉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使學生養成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2)學校體育是完整的教育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與德育、智育、美育等一起,全面擔負起培養人的職責。
(3)學校體育的根本任務是增強學生體質。學校體育的教育價值具有延時性,甚至影響學生終身的健康。學校體育的組織形式包括體育課、課外體育鍛凍、運動隊訓練和運動競賽等。其中,體育課是學校體育的基本組織。
真題14:(2013上)學校體育的基本組織形式是( )。
A. 體育課 B. 課外體育鍛煉 C. 體育競賽 D. 運動隊訓練
答案:A 體育課是學校體育的基本組織。
真題15:(2018下)與群衆體育,競技體育相比,學校體育的突出特點是( )。
A. 娛樂與競技性 B. 普及性與文化性 C. 教育性與基礎性 D. 全體性與全面性
答案:C 學校體育是一種教育活動,特點是教育性和基礎性。
真題16:(2021上)學校體育的根本任務是( )。
A. 增強學生體質 B. 傳授體育運動的基礎知識、培養基本技能
C. 使學生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 D. 為國家輸送優秀體育人才
答案:A 學校體育的根本任務是增強學生體質。
5、美育
美育是培養學生正确的審美觀(①感受美),發展他們②鑒賞美、③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與文明素質的教育。
美育的意義:
(1)對社會發展:
加強美育,能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和審美修養,可以促進文化建設和思想建設;
行為美、語言美、心靈美的提倡和普及可以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2)對學生的全面發展:
①美育能夠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擴大和加深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
②美育能夠促進學生科學世界觀和共産主義道德品質的形成;
③美育能夠促進學生體育的發展,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④美育能夠促進勞動教育,使學生體驗到勞動創造帶來的喜悅。
真題17:(2016上【簡答】)簡述美育對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意義。
答:(1)美育能夠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擴大和加深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
(2)美育能夠促進學生科學世界觀和共産主義道德品質的形成;
(3)美育能夠促進學生體育的發展,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4)美育能夠促進勞動教育,使學生體驗到勞動創造帶來的喜悅。
真題18:(2019下【簡答】)簡述學校美育的基本任務。
答:學校美育的基本任務是:(1)培養學生正确的審美觀點,使他們具有感受美(審美活動的起點)、理解美和鑒賞美的知識與技能;
(2)培養學生藝術活動的技能,發展他們體驗美和創造美(創造美是美育最高層次的任務)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心靈美和行為美,使他們在生活中體現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統一。
6、勞動技術教育
勞動技術教育是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形成勞動觀點和習慣的教育。意義:
(1)勞動技術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促進學生優良品德的發展,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增強體質;
(2)勞動技術教育有利于完成升學和就業的雙重任務,适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7、五育之間的關系
全面發展教育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既是相互獨立的,又是相互促進的。相互獨立是指各育都具有獨特的内涵、意義和任務,彼此之間不能相互替代。相互促進是指各育之間連接緊密,共同構成了全面發展教育的整體。其中,體育是實施各育的物質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動的基礎;智育是實施各育的認識基礎,是智力支持;德育是實施各育的方向統帥和動力源泉;美育協調各育發展;勞動技術教育是各育的實踐基礎。
真題19:2015下【辨析】)全面發展就是指學生德智體諸方面平均發展。
答: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全面發展是我國教育目的中對于所要培養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指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全面發展不能理解為諸方面平均發展。德育是方向,為其它各育起着保證方向和保持動力的作用;智育是核心,是其他各育的知識和智力基礎;體育為各育的實施提供健康基礎;美育 和勞動技術教育是德、智、體的具體運用與實施,可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的發展和提高。因此,全面發展不是指學生德智體諸方面平均發展,題幹說法錯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