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富可敵國的大貪官和,在早些年前就已經被搬上大銀幕,從此和形象被演員王剛刻畫的深入人心,然而影視劇中的和形象不禁讓人聯想真實的和到底是什麼樣的。能像王剛這樣成為一個固定人物形象代言人的演員着實不多,六小齡童算一個,但王剛又有其特殊性,因為貪官在中國影視劇中出鏡率并不高,出鏡也一般不作為主要人物;即使是主要人物,在劇中都不會有好下場。唯有和這位清朝第一巨貪是個例外,成為了清代古裝劇中屹立多年不倒的常青樹,而王剛作為“欽點”的和扮演者,一不留心也在各劇中飾演了320集的和。不過影視劇裡的和畢竟是戲說,為了達到好看的效果,很多情節都來自野史,增加了很多戲劇性,曆史上的和則未必如此。就此,本文想辟幾個謠。
網絡配圖
和和王剛的相似度?
正如前文所言,影視劇會進行一定程度的戲說,對人物形象進行改造,導演在挑選演員時也可以完全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挑選。由于王剛飾演的和形象實在深入人心,觀衆對于和最直接的印象也來源于此,所以說起這位和大人,聯想到的一定都是矮矮胖胖、臉圓圓的形象(對不住了,王剛老師)。
曆史上的和大人卻與這相去甚遠。和,鈕钴祿氏,字緻齋,滿洲正紅旗人。年輕時的和就一表人才,儀表堂堂,以至于野史上曾經這樣描述和與乾隆的第一次相遇:當時還是乾隆轎夫的和長相清秀,看到和的第一眼,乾隆就想起了二十年前因他死去的年貴妃。他甚至在和額頭上找到了當年乾隆點在年貴妃同一部位的朱砂印,以至于乾隆認為和就是年貴妃的轉世,所以“愛情呼叫轉移”,對和“寵愛”有加,和從而扶搖直上,成為了乾隆身邊的大紅人。這個“基情四射”的故事的可信度自然有待考證,不少細節都不符合史實。當時的情節已沒有準确版本,但大多比較平淡,其實是機緣巧合中,和用以前所學的四書五經回答了轎中乾隆的幾個問題,給乾隆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位聰明的轎夫後來就變成了禦前侍衛,之後又平步青雲,當真是個知識改變命運的勵志故事。不過和的英氣逼人還是符合史實的,從和的畫像上也能看到和和王剛的形象還是有相當差别的。
同時,影視劇中常常出現張鐵林、張國立、王剛的“鐵三角”組合,看起來和與劉墉(劉羅鍋)、紀昀(紀曉岚)甚至乾隆年齡相符,但實際上,和出生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劉墉比他大31歲,紀昀則比他大26歲,乾隆則要比他大39歲,考慮到和25歲就開始發迹了,所以,電視劇裡的和可以年輕些,而其他幾位都該找爺爺輩的來飾演了。
趣曆史官方qulilshi_v5
曆史中的和
和隻會拍馬屁和貪污?
不錯,作為一個身處乾隆左右的貪官,和在拍馬溜須上确實有一套,史書中記載“高宗若有咳唾,和以溺器進之”。清代官員們以能夠自稱奴才為榮,以自稱臣為恥,因為奴才是與皇帝關系更加親密的表現,而和則全方位演繹了乾隆奴才的這一角色,成為了乾隆的一根不可或缺的拐棍。還沒來到乾隆身邊時,和就開始研習乾隆的詩詞和書法,希望成為一個最了解乾隆的人,在後來的南巡中他甚至可以幫乾隆代筆。晚年的乾隆說話都說不清楚,上朝時和站在乾隆身邊,看着他嘴型就知道他想說什麼,連嘉慶也感到吃驚,不過,這裡并不能排除和肆意解釋乾隆想法的可能性。當時從英國到訪清朝的馬戛爾尼也感覺和是清朝的二皇帝,一切事務都經他之手。都說權力導緻腐敗,絕對的權力導緻絕對的腐敗。和在政治上翻雲覆雨之時也自然中飽私囊,以政治的權力獲得了很多商業的便利。但回過頭看,其實和和當代在反腐中下台的官員一樣,都有一段“勵志的奮鬥往事”。
和雖然出生在京城西城驢肉胡同福建副都統常保家,但三歲時母親就難産而死,弟弟和琳幸而活下,九歲時父親常保又因病去世,差點就被他的其他幾個後母趕出家門。這一沒落貴族的人物背景已經符合一個勵志男主角該有的開頭,即使上選秀節目也能使觀衆動容。忍辱負重刻苦學習成為和前25年的主旋律,所有的苦,别人所有的不屑與輕蔑,他都可以忍,隻要學到真本事就好。這一點生活并沒有辜負他,由于當時的政策原因,滿洲人容易做官,因而當時的滿洲人都不樂意去學習知識,而和把滿漢的經典都吸收了一遍,這也使得他能在第一次與乾隆對話時用詩書經典給乾隆留下深刻印象。努力與機遇才讓後來的故事成為了可能。
而在18歲時,他已經精通滿語、漢語、蒙古語、藏語四種語言,這一絕對優勢更讓他能在之後的外交活動中施展才能。後來的故事可能說明他的軍事、政治才能并不高,但無論如何,他前半生對于知識的追求和對語言的精通卻是沒有争議的。
同樣地,所有的貪官不是一開始就下決心要做貪官,和也曾經做過一段時期的清官。在26歲時就任戶部侍郎期間,他曾經多次拒絕安明的賄賂,雖然最後造成了頗不光彩的安明案,而在李侍堯一案中,時年30歲的和更因處理李侍堯貪腐而一舉被乾隆提拔為戶部尚書兼議政大臣,這以後,和才開始貪腐。
和到底有多貪?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也就是和49歲的時候,乾隆剛剛去世,在嘉慶示意下,劉墉等人上書彈劾和,于是嘉慶下令去抄和的家,并賜和一條白绫自盡,抄家所得财産則充公,很多和所開的銀号當鋪的錢都被沒收,導緻華中一代大破産,甚至引起該地區的暴動。清人徐珂在《清稗類鈔》中寫道:“籍沒(和)家産,所得凡值八百兆有奇,悉以輸入内府。時人為之語曰:‘和跌倒,嘉慶吃飽’。”按照這一說法,八百兆就是八億兩,所以有人估計和一人貪污的資産就相當于朝廷二十年的總收入,或者超過了乾隆年間所耗軍費的八倍,不得不說是富可敵國。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假如嘉慶真的抄來了這麼多錢,清朝政府的資曆卻似乎沒有像想象中的多了這麼多,這是怎麼回事?和到底有多貪?
不得不承認,和做了20多年大貪官,資産肯定是不少的,但現在可以找到的各種傳抄的有關其家産的“清單”,卻顯得有些缺少根據,所列數字差别也比較大。有的清單說,其家産“總共銀五千四百餘萬兩,珍物除外”;有的則說是,“銀九千四百餘萬;金五千八百餘萬;玉器作價七千萬;珊瑚等作價一百三十萬”。薛福成的《庸筆記》中以所謂“嘉慶上谕”的形式,提供了一份更為詳細的清單:“共計有一百零九号,内有八十三号尚未股價,已估者二十六号,合算共計銀二萬二千三百八十九萬五千一百六十兩”。實際上每份清單的可信度都不高,連薛本人也承認:“此項清單,據雲為世俗傳抄之本。”
不過,所幸官方檔案《仁宗實錄》裡還有關于查抄和家産的上谕,在這份文件中,查抄過程清楚,所列各項數據也是清楚的,包括現存的金銀數以及埋葬的金銀數,包括所借出的本銀及利息,包括出租的房産、土地的數量、本金及租銀、租錢等,還包括造車價銀已追回的和尚未追回的等等,分項計算非常清楚,裡面提到的幾個奏折互相印證,可信度比較高,總體來說,除“竊之大内還之大内”的珠寶玉石之類不計價,現金約有三萬三千多兩,現銀約有三百多兩,房屋、土地、當鋪、銀号、車輛等本利及折價銀約數十萬兩。
可以試想,倘若嘉慶真拿到了那八億兩白銀,政府财力就可十倍于清朝鼎盛時期。不過,即使事實如此,依舊不影響和“清朝第一巨貪”的名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