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曆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利用自己的智慧,為後世的我們留下了不少珍貴的文化寶藏,比如黃梅戲便是其中之一。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并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燈、花鼓調,先于農村,後入城市,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一個劇種。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其最為經典的劇目為《天仙配》。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黃梅戲是安徽的主要戲曲劇種,但是黃梅縣這個地方卻位于湖北,這是為何呢?
其實這與黃梅戲的不同起源有關。關于黃梅戲的起源,一般有四種說法,分别是:起源于安徽省懷甯縣、起源于安徽省桐城縣、起源于湖北省黃梅縣、起源于安徽省宿松縣。
對于第一種說法,著名劇作家陸洪非在《黃梅戲源流》一書中說:“黃梅戲是在‘懷甯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每當春種秋收之時,農民們慣唱‘懷甯山歌’來歌頌自己的勞動豐收,這種民間優美抒情的山歌小調,統稱為‘懷甯調’。”這種說法得到了戲劇界許多人士的首肯。
對于第一種說法,著名劇作家陸洪非在《黃梅戲源流》一書中說:“黃梅戲是在‘懷甯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每當春種秋收之時,農民們慣唱‘懷甯山歌’來歌頌自己的勞動豐收,這種民間優美抒情的山歌小調,統稱為‘懷甯調’。”這種說法得到了戲劇界許多人士的首肯。
黃梅縣位于湖北省黃岡市,東與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接壤,西與湖北省黃岡市武穴市毗連,南與江西省九江市區隔江相望,北與湖北省黃岡市蕲春縣山水相依。由于黃梅縣地處吳頭楚尾,荊楚文化與吳越文化在此激蕩交融,因此形成了獨特的“黃梅文化”。而在“黃梅文化”之中,便包括了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于黃梅縣多雲山區、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調,形成于清道光年間,流播于長江中下遊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蘇等省周邊的廣袤區域。
顯然的,倘若從起源來看的話,黃梅戲确實和黃梅縣有着莫大的關系。但是可惜的是,這個戲曲沒有在起源地發揚光大,反而在安徽省懷甯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流行。
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時候,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将黃梅傳統劇目《董永賣身》改編成《天仙配》,并将其搬上銀幕,獲得了全世界的好評,這才讓黃梅戲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對于黃梅戲的由來,很多人都非常疑惑,比如在1958年的時候,一代偉人等許許多多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武漢洪山禮堂觀看黃梅縣黃梅戲劇團演出的黃梅戲《過界嶺》。
一代偉人看完戲後,非常好奇地問道:“你們湖北的黃梅戲怎麼跑到安徽去了?”對于一代偉人的疑問,湖北省委副秘書長梅白向一代偉人進行了詳細的彙報。一代偉人聽了之後恍然大悟,說道:“原來你們的黃梅戲是大水沖到安徽去的啊!”不僅如此,一代偉人還稱贊說:“你們黃梅人還是演自己的土戲好,鄉土氣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黃梅佬。”
雖然黃梅戲發展壯大于安慶地區,但是其發源地黃梅縣依舊為人們所關注,比如在1995年2月的時候,黃梅縣被湖北省文化廳命名為“黃梅戲之鄉”。在1995年8月的時候,黃梅縣被文化部授予全國“黃梅戲之鄉”稱号。
到了2019年1月的時候,黃梅縣憑借黃梅戲入圍“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由此可以看出,起源地和發展地,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前者是靈感的源泉,後者是傳播的媒介,二者結合,才能夠形成最繁盛的文化産業。
參考資料:《黃梅戲起源》中華聯盟、陸洪非《黃梅戲源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