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國内電影市場在“十一”黃金周後降溫明顯,印度引進電影《嗝嗝老師》還是取得了相當不錯的票房成績:該片10月12日上映首日的排片率為11.9%,遜色于另一部美國引進電影《超能泰坦》,首周末票房卻有近3000萬元,遠遠領先于排片率上先發制人的後者。觀衆再一次為印度電影買單,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也再次證明現實主義題材影片的觀影市場不容小觑,也是有待國内電影工作者繼續開發的富礦。
《嗝嗝老師》海報
《嗝嗝老師》的劇情架構,讓觀衆聯想到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也讓觀衆聯想到8月底上映、由甄子丹主演的《大師兄》。三部影片的叙事主線相似,都是一個不怎麼循規蹈矩的“麻辣教師”,教化一群調皮搗蛋學生的故事。《放牛班的春天》找到的師生溝通之道,是合唱團;《大師兄》依靠教師陳俠的一身拳腳功夫,“鎮服”學生;《嗝嗝老師》則是靠“嗝嗝老師”奈娜寓教于樂的授課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應該說,三部影片在打造教師角色時所設定的教師人格魅力,盡管各有不同,但都能做到鮮明生動。《嗝嗝老師》裡的奈娜,因為其身患抽動穢語綜合征(Tourette綜合征)的角色設定,因此有更多在小動作上和體态上的設計,也讓觀衆對角色更加印象深刻。
《嗝嗝老師》劇照
抽動穢語綜合征最主要的臨床表現,是病人不自主的動作性抽動和發聲性抽動。奈娜發病時,喉部“嗝嗝”作響,因此得到了“嗝嗝老師”的綽号。出于影視叙事的需要,影片裡對抽動穢語綜合征發病特征的展現,并未嚴格遵循現實中的病理表現。随着影片的進展,奈娜發病的鏡頭大幅減少,是讓觀衆将注意力集中在影片裡奈娜和學生們的相處上,而不是如同看怪物一般看奈娜“出洋相”。
與另一部反映印度教育問題的電影《起跑線》相比,《嗝嗝老師》對現實的批判力有所不及。影片盡管也以遠景鏡頭,掃視摩天大樓下的貧民窟,又安排奈娜家訪的一小段戲,揭露印度社會的貧富差距問題,電影的叙事主場,仍在相對封閉的校園環境裡。——從這點而言,《嗝嗝老師》甚至不及《大師兄》:《大師兄》至少嘗試将香港社會的諸多弊病,做一次浮光掠影的概況呈現。《大師兄》有洞見問題的眼力,拿不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嗝嗝老師》是傳記片而非社會問題片,重心放在角色塑造上,格局雖小了些,執行起來更流暢。
電影裡的校園生活,對國内觀衆而言,多少有些陌生。《嗝嗝老師》與《大師兄》一樣,都不能算是對現實教育制度的忠實還原,帶有理想主義的色彩。奈娜盡管從事的是中學階段的教學工作,更像是身兼班主任職責的全科教師。這與現代教育制度未免有些脫節,尤其是在以升學應試為主要目的之一的中學教育階段,畢竟術業有專攻。電影裡可以看出,奈娜教授的課程,主要是數學、物理、化學相關學科。影片沒有對9F班在人文學科上的上課情況予以呈現,大約是為了講述故事的方便,也避免将情節分散掉。
電影裡,奈娜帶領學生做理化試驗,以雞蛋和籃球作為例子,講授力學知識,是“好看”的情節設計,但真正從事中學教育的老師都知道,這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習興趣尚可,難以保證在有限時間裡進行足夠信息密度的知識傳授。影片裡的後進生,用不足四個月的時間,跻身優等生的行列,也不符合現實中的教育學規律,是強行雞湯的戲劇化安排。
《嗝嗝老師》劇照
《嗝嗝老師》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負面角色。即使影片裡總是與奈娜唱反調的優生班級教師,也不過是與奈娜教學理念不合而已。影片設計洩題事件這一情節,增添劇情的曲折程度,是商業電影慣用和管用的編劇手法,雖然讓影片的可看性得到豐富,于現實指涉性,反而有所損耗。至于電影中反複出現的台詞“沒有壞學生,隻有壞老師”,也是太過理想主義,導緻電影盡管對“嗝嗝老師”的形象塑造鮮明,學生群體就比較面目模糊,是标簽化的角色。
理想主義的叙事策略,也是《嗝嗝老師》無法達到《放牛班的春天》同等藝術高度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放牛班的春天》裡,問題學生蒙丹一度有被感化向善的迹象,而最後還是屢教不改,一把火燒掉了校舍。近年來随着不少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揭露,社會漸漸意識到校園并非世外桃源,而教育事業也不僅僅是教師群體的事業,更是全社會的事業。不切實際地拔高教育的神聖性,是強将對嚴峻社會問題的解決,寄望于教育一途。孔子三千門徒,賢者七十二,換算成現代教育術語,就是優秀率隻有2.4%。《嗝嗝老師》沒有回避影片裡學生關于“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尖子生”的質問,而将答案指向“至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善良的普通人”,這一回答不能說有大的問題,多少還是有些不痛不癢。
《嗝嗝老師》劇照
教育題材的影片,始終回避不掉的另一個議題,在于觀衆是否應将優質教育資源的提供,冀望在影片所塑造的優質教師個體身上。教育本質上是以人力資本作為最主要投入要素的服務行業,優質供給總是存在不足。近年來師生關系一直是國内關心的社會議題,且貫穿了從幼兒園到研究生的整個教育階段。《嗝嗝老師》向觀衆展現了嗝嗝老師這樣的優秀教師對于學生的形塑作用,但沒有回答、也沒有辦法回答如何批量“複制”嗝嗝老師的問題。電影為觀衆所展現的教學相長理想願景,未免有些空中樓閣。
《嗝嗝老師》劇照
對于中國觀衆而言,《嗝嗝老師》這碗雞湯,大概真正值得喝下去的,是“嗝嗝老師”奈娜面對自身疾病的樂觀開朗态度。根據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的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國持證殘疾人口達3404萬人之多,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例約為2.5%。抽動穢語綜合症患者當然不算殘障人士,但現實生活中确實有比例可觀的人群,是世俗眼光裡的“非健全人士”。奈娜在求職路上,以及在與學生們相處的初期,遭到不少歧視和偏見,但仍能調整心态,為自己所鐘愛的教育事業奮鬥和争取。這股子韌勁,無論對于“健全人士”還是“非健全人士”,都是寶貴的精神财富。
而對于中國文藝工作者而言,教育題材的優秀影片一直稀缺。上一部引起全社會廣泛反響的教育題材影片,大概還要追溯到1991年的一部講述小學班主任生平的影片《燭光裡的微笑》。《燭光裡的微笑》榮獲第1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兒童片,既感人,又真實。當代文藝工作者,如有興趣于教育題材影視作品的拍攝,不妨重溫這部二十多年前的影片,找回初心。
1991年影片《燭光裡的微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