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學者餘世存
對非詩歌愛好者、非曆史學者而言,“龔自珍”在腦海中的印象,也許就是中學時代曆史課本上的一個名字,以及那兩句脍炙人口的詩句。但對詩人、長年關注漢語言文學的著名學者餘世存來說,龔自珍就沒這麼簡單了。1月12日下午,餘世存帶着自己的新書《己亥:餘世存讀龔自珍》作客萬象城西西弗書店,和山城讀者聊起了這位清末文學大家的種種。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實我和大家一樣,除了這兩首詩,對龔自珍的其他一無所知。”餘世存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自己也沒想到會龔自珍成為打開自己思想“窗戶”的兩位大家之一。
“我是1980年代讀的大學,不得不承認,我們那個年代受西方文化影響很深。”餘世存說,就在自己都快忘記關注中國傳統文化時,“讀莊子,讓我重新認識到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精深。再後來,我讀到了龔自珍的那些作品,又讓我覺得,我們可以為漢語文化做出一些新的貢獻和嘗試。”餘世存表示,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龔自珍,在自己那代人覺得中國傳統文化已經失去活力的時刻,“喚醒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心。”
正因如此,才有了最新的這本《己亥:餘世存讀龔自珍》。在餘世存看來,龔自珍有趣、多才,他的風流情史、轶聞趣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自帶流量”。“先說他的語言吧。我覺得他的語言對中國知識分子來說是有一種魔力的,太有想象力了,幾乎可以說是一個金句大王。”餘世存舉例說,比如“美人如玉,劍如虹”,可能很多人第一反應覺得,這是出自某部武俠小說,但其實是龔自珍的作品。“他的語言是有張力,既雄奇又瑰麗,雅緻當中充滿了想象力。我覺得可以用亦文亦俠亦溫文,兼具這三種特質來形容。”餘世存說,龔自珍的作品就像一個礦藏,可以不斷發掘出新東西。
餘世存接受記者采訪
光看書名,可能不少讀者會認為《己亥:餘世存讀龔自珍》是一本類似讀書筆記的作品。其實不然。這也是餘世存本次在創作上的一個新嘗試。“這本書就是是我代他寫的自傳,他的《己亥雜詩》裡的315首作品,我沒有做任何自己的解讀。我隻是我站到快50歲的他的位置上,寫對這些詩的一些随想,我幫他完成了自己對前半生的總結。”
“看了很多龔自珍的年譜、詩文,以及很多研究他的文獻。這些對我來說并不算困難。”餘世存說,真正難的是要寫出自己的理解,但又不能“越軌”。
當然,細讀這些詩,如果再配上餘世存本次在書中提及的一些背景,龔自珍的形象也應該會在大家腦海中豐滿起來。比如餘世存提到,《己亥雜詩》一共315首,其中有60多首都是和龔自珍的個人感情有關。“有兩位姑娘都喜歡她,但他都沒給出承諾就跑了。這方面,他當時的心緒到底如何,我可能要解讀起來也是比較難的(笑)。”還有中學生都會背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在餘世存看來,應該配合的是龔自珍辭官離京返鄉的時間背景,畫面應該是夕陽的餘光中龔自珍回望可能很難再回來的京城,滿腹離愁别恨。
餘世存說,自己更希望這本新書能有更多年輕人讀一讀。“它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勵志,安頓世道、人心的。龔自珍一個快50歲的人一輩子窮困潦倒,怎麼逆襲、‘轉彎’的。”自己在寫作上的這種新嘗試也是覺得古典作品應該有更接地氣、為更多大衆接受的表達方式,“通過注釋翻譯來看古典作品,我覺得在學術研究内部循環是可以的,但大衆需要的是更容易看懂的作品。”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文/視頻 裘晉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