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教學中要時刻注意:如何引導學生開展各項活動,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師在課堂上可通過情景案例引入新課,歸納概念、公理、性質,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總結,最終得出結論;再結合教材中的例題、習題,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時也應用于社會實踐;再者要重視課前教具的準備,把數學問題生活化,通過學生自己思考解決,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達到學以緻用的目的。
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何會導緻初中生缺乏良好的探究能力及實踐能力呢?歸根究底是因為傳統的教學理念下學生缺乏實踐活動平台,教師又十分注重自己在授課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對于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就更為忽略了。因此,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首先應邁出的第一步便是如何舍棄自己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轉換角色,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探究與實踐機會,幫助學生在數學的實踐之路上不斷更新原有的知識,使其數學實踐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如何在課堂上引導、調動學生,進而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教師可采取适當的方法,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從學生的感性認識出發,展開聯想,加深理解。比如,講故事、看宣傳片、做遊戲,把所學的内容引用到數學課堂中。在講課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去思考,讓學生在思考中得出結論,感受成功的喜悅。課堂上教師隻是引導者,隻有通過有序的引導、有效的策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不同個性的需要,才能真正樹立學生的發展意識。教師還要為學生營造合作的學習氛圍,創設學習的條件,讓他們相互幫助,相互觀察,相互糾正,在合作學習的氛圍中提高發現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習質量,在合作過程中提升數學學習能力。因此,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很重要,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确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都要認識到學生不僅是課堂的主體,更是實踐探究的主體。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人的心靈深處,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探索者。”确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各種活動中去,在“做”“觀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鼓勵學生設計多種可行的實踐活動方案,就是要通過方案設計,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如,在初中反比例函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合作,自由設計方案來展現函數在概念、圖像以及性質方面的異同點,方案設計的過程既是實際操作、探究的過程,也是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過程。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踐,又應用于生活實踐。校外實踐活動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生活中處處蘊涵着數學問題,學生要通過解決數學問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實際問題具體化。校外實踐活動是學生喜愛的學習活動,學生都能夠愉悅地參加、自然地接受課堂以外的知識,全身心投入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對生活中客觀存在的數學問題給予關注和分析,并能用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達到學以緻用的目的。因此,教師在吸取傳統教學精華的同時,應大膽鼓勵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體驗,将現實生活作為實踐活動的主戰場,不僅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且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對學生的發展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對“綜合與實踐活動”予以高度重視,并以活動為主要形式,提升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因此,教師應主動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活動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在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拓展思維,提升邏輯思維能力,達到學習理論知識與形成良好實踐能力的目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千方百計地把解決問題的“重頭戲”留給學生,注意從三個步驟指導學生進行解答:首先,指導學生觀察并分析問題;其次,讓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現與探讨問題;最後,指導學生對實踐活動進行總結。例如,教師進行“求多邊形的内角和”的教學中,首先複習三角形的内角和為180°,提出問題:如何求四邊形的内角和?教師可以利用轉化思想構造四邊形,将其分解成兩個三角形的内角的和,也可以借助多媒體動畫演示,從四邊形的一個頂點引出一條對角線,把四邊形分成兩個三角形,直觀形象。提出問題可以激發學生在圖形構建過程中的思考,讓其動手在練習本上分割和操作,體驗整個活動過程的嚴密性。用同樣的方法推理出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甚至n 邊形的内角和公式。促使學生認真思考,建立數學模型,體會用分割法解決複雜的幾何圖形問題,引起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欲望。
初中生在對數學題目進行分析和解答的過程當中,必須基于各類有效的解題策略和技巧才能得出答案并掌握一定的解題規律。初中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想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必須基于基礎知識,充分結合數學教學中一些常見的典型問題,向學生介紹解題的策略和使用場所、使用方法及使用技巧。随後再分别針對每一種解題策略,進行具有針對性的介紹。教師可以通過對具體案例的講解,讓學生深入了解每一種解題策略,并在學生對各種解題策略的内涵及本質已有了解的基礎上,逐漸布置一些習題,提高學生對這些解題策略的實際應用能力,鞏固相關知識,從而為探究實踐活動的開展進一步提供思想和方針上的指導。
總之,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教師必須做到規範引領、循循善誘、持之以恒,剖析知識傳授的層次,便于學生接受所學知識。培養數學實踐能力,要求學生不僅用耳朵聽、用眼睛看,還要動口、動手、動腦,多種感官協調活動,讓學生循序漸進,在實踐中感悟知識、學會學習,更要激勵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實踐、動腦思考、認真探索、總結歸納,這樣才能使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實踐能力。
文/何維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