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科舉連中三元是哪三元

科舉連中三元是哪三元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17 14:11:09

  科舉是現代人耳熟能詳的古代考試制度,不過筆者相信,大部分朋友對科舉制度的了解都是來源于影視作品,或者是白話小說,那裡面的科舉考試,都是為了配合故事情節,或者渲染氣氛而特别設置的,而對于科舉制度的細節,不知朋友們了解得是否全面呢?我們今天就來說道說道:

  科舉制度起源于隋朝,發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為何這樣說呢?因為隋代科舉興起,但不夠完善,唐宋時科舉制度雖日趨完善,但所錄取的人員非常之少,一科往往隻有幾十人。而明朝自洪武開科,勢頭便如當今的高考,實行了擴招,錄取人數大大增加,這讓廣大讀書人有了明确的奮鬥目标,以讀書做官為業的學子越來越多。

  可以說明代的科舉制度,不僅體制得到完善,而且也是這種考試制度的典範,今天我們就拿它做個樣本,來看看科舉制度到底是個啥樣子。

  

  一、千萬不要小看了秀才

  明朝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第一級是院試,也就是老百姓常常念叨的“考秀才”,如果沒有趕上特殊情況,基本上一年考一次。那位說,感覺白話小說裡的秀才多得很,而且經常聽有人說“窮秀才”,可見當秀才并不是能得高薪的“職稱”,考試難度應該不大吧?

  您要是這麼想,可就不應該了。秀才雖然在整個科舉體系裡的級别最低,是州縣級别的考試,但并不意味着得到這個稱号很容易。有些人到了七老八十還是“童生”,讀書一輩子連個秀才考不上的大有人在,所以不要小看院試的難度。

  院試的考試成績分六個等級,隻有考到一、二等的童生,才能通過考試,被稱為“錄科”,當然通過了“錄科”,你就成為了秀才,成為了秀才,就有資格進入“官辦”的學校學習,也就有資格參加更高級别,也就是舉人的考試了。

  當然秀才也不是沒有特殊待遇的。成為秀才的人,就算是有“功名”傍身了,有“功名”就不能算是普通老百姓了。秀才可以享受一些特權:比如免除徭役(當然僅限本人),而且見到縣太爺也可以不用下跪了。

  科舉連中三元是哪三元(什麼是連中三元)(2)

  二、進入官場的敲門磚:舉人

  身為秀才,當然要有更高層次的追求,那就是成為“舉人”,要達到這個目标,就需要參加“鄉試”,這是省級的統考,每三年舉辦一次,舉辦的時間基本上是在八月,所以也被稱為“秋闱”。

  “秋闱”中過關的考生,被稱為舉人。當了舉人,就有了做官的資格,不過當舉人與做官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可以做,不代表一定能做。舉人當官的途徑基本上隻有一條,那就是“補缺”,等到某一官職的前任不在了,而國家又沒有合适的人員來補充,那麼就會通過“面試”,從舉人中選人來“補缺”。

  雖說通過“面試”進行考核水分很大,誰能入選全憑上司的好惡,但舉人是候選人的資格是确定的,就憑這點,已經相當了不起了,可以被稱為“老爺”了。 不過“老爺”的名号可不是那麼容易得來的,為啥?看看舉人的錄取比例就知道了。

  其實“鄉試”是科舉考試中,競争最激烈的環節,國家給各省分配錄取名額,錄取率超低。筆者查了一下有關資料,明代各省中舉的名額是這樣的:

  科舉連中三元是哪三元(什麼是連中三元)(3)

  洪武三年(1370年)剛剛開科的時候為:直隸(南京)100人,廣東和廣西各25人,其他省份40人。明初時,這個人員數量不是規定死的。

  景泰七年(1456年)時,各省中舉的定額為:北直隸(北京)和南直隸(南京)各135人,江西95人,浙江和福建各90人,湖廣(湖南、湖北)和廣東各85人,河南80人,山東75人,四川70人,山西和陝西各65人,廣西55人,雲南30人。這個标準一直沿襲到明末,除了後來貴州從雲南分立,改成雲南45人,貴州30人外,其他地區基本沒有變動。

  好家夥,這麼一看,當年考舉人的錄取率,可比現在的高考難度大多了,還是生在現代社會更加幸運,否則想靠“讀書改變命運”,可真是一件是比登天的事情。能在“鄉試”中中舉的,妥妥地都是學霸級的人物。

  僅僅是學霸便可以了嗎?除了超群的智商,你必須具備堅韌的意志,還有一個受得起“虐”的身闆。為何?我們去參觀一下科舉的考場“貢院”吧。

  通常來說,鄉試是考三場:四書五經、策問和詩賦,三場三天。都是要在形同監牢的貢院中進行。貢院裡為考試準備了上萬單間,如果有對筆者前文中提到舉人錄取率遠遠低于高考錄取率有質疑的朋友,可以自行腦補一下具體數字。

  科舉連中三元是哪三元(什麼是連中三元)(4)

  是單間不假,但千萬不要與“标間”相比,這種考試用的單間稱為“号房”,每間長五尺,寬四尺,高八尺。這真是個房間嗎?如果說是一個大号的封閉式“籠子”,估計沒多少人會反駁。

  更為誇張的是,考生要在這個“籠子”裡,不得出入地待上三天,吃喝拉撒睡全部要在這個狹小的空間裡面完成,或許作為科舉制度的一部分,當政者是要以這種近乎虐待的方式,來考驗所選人才的意志力和耐受力吧。

  三、真正的人生考驗:會試和殿試

  在“秋闱”中中舉的學霸們注意了,你們已經有資格,向下一個目标進軍了,這就是“春闱”,也就是來年二月份左右,在京城舉行的會試。

  在會試中,你要忘記你是省級學霸這個事實,因為你的對手,将是來自各個省份的佼佼者,你們的對決,将是這個國家在那個時代,“最強大腦”之間的角逐,這是一場尖峰對決的競賽,也是一次真正的人生考驗。

  當然“号房”的經曆也會重演一遍,考試的内容,除了題目不同之外,範圍、形式和時間也與“秋闱”是一樣的。在這樣近乎白熱化的會試角逐結束後,會有大約三百名真正的精英入選,這三百人暫時被稱為“貢士”。

  科舉連中三元是哪三元(什麼是連中三元)(5)

  随後要進入整個科舉制度中最關鍵的環節:殿試,但無論如何,這三百人将全部被封為“進士”,不會再有失敗者。

  殿試,顧名思義就是接受皇帝的考問,通過天子的認可,并被頒發這個國家對于讀書人的最高獎賞,通常殿試隻考策問一項,為時一天。

  既然不是淘汰賽,為何還要搞殿試?其實殿試的主要作用對這三百人的學術水平做出判斷,并進行排名。殿試會将進士們劃分為三個檔次:一檔三個人,稱進士及第,并賜予狀元、榜眼和探花的殊榮。二甲若幹稱進士出身,剩下的為三甲,稱賜同進士出身。

  至此,科舉全過程結束。當然能夠最終走完這個過程的人,必定是那個時代的精英,在得到國家正式編制,并一定會被委派官職的同時,也理應得到被人們(包括後世)仰慕,并載入史冊的殊榮。

  四、連中三元是大概率事件嗎?

  在古代,會用“連中三元”來誇獎一個人有學問,那麼到底啥情況算“連中三元”,概率到底有多大呢?

  科舉連中三元是哪三元(什麼是連中三元)(6)

  1、先說什麼是“三元”,怎樣能連中三元? 鄉試中的第一名舉人,被稱為“解元”,這是第一元。會試中的第一名貢士,被稱為“會元”,這是第二元。第三元估計大家已經猜中了,就是殿試中的頭名進士:狀元。

  搞清楚了“三元”的身份,也就不難理解啥是“連中三元”了,也就是在鄉試、會試和殿試中都稱為第一名的那個幸運兒。

  2、連中三元的幾率有多大? 這是一個涉及到數字的問題,那我們就來用數字說明一下好了:自隋朝設立科舉制度起,到清朝滅亡為止,大約1300年的時間裡,總共出現過13位學子,獲得過此項殊榮,要是算個平均值,一百年出一位,真正的“百年一遇”。

  說具體一點,分别是唐朝2人,宋朝6人,金代1人,元朝1人,明朝1人,清朝2人,這些人實在是可望而不及的超級人才。調侃一下那些夢想穿越回古代的現代朋友,不管去哪個朝代,如果有個狀元夢,或許湊合可以實現,但是連中三元這種幾乎可以與“創造曆史”放到同一級别的操作,還是不要夢想了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