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3月16日電 題:“王發明”的農機夢
新華社記者張玉潔
春耕時節,“王發明”又忙活起來了。播種機、旋耕機等各種農業機械,從他手繪的圖紙“駛向”希望的田野。
“王發明”本名王成貴,是甘肅省敦煌市轉渠口鎮的一位農民。30多年來,他緻力于農業機械的發明創造,共獲得1項發明技術專利和6項實用新型專利。用上這些農機的鄉親們,都叫他“王發明”。
王成貴正在生産車間工作。新華社記者杜哲宇 攝
1979年高中畢業後,王成貴的生活就再也沒和土地分開過。“當時,全生産隊沒有一台拖拉機。所有活都要靠人工,農民非常辛苦。”王成貴回憶道。
愛動腦也愛動手的王成貴開始琢磨,如何利用機械節省人工?
他的第一個設計是鋪膜機。地膜是旱作農業穩産增收的重要保障。鋪地膜的時間隻有短短一個星期,但又很費工,通常6個人忙活一天隻能鋪一畝地。王成貴設計的鋪膜機,前輪改成了開溝犁。前開溝,後鋪膜,後輪随之壓實地膜邊緣。他邊做邊改進設備,最終定型的鋪膜機,一人即可使用,一天就能鋪将近2畝地。
20世紀90年代初,王成貴設計的鋪膜機在當地一炮而紅。“一年能生産100台,一台賣3000多元。”
從此,他貸款辦廠,開始把生産農機當作自己的職業,盯着老百姓的地頭,生産當地最急需、最實用的農機。當地種棉花,他就琢磨割稈機;當地種葡萄,他就研發埋藤機。如今,廠裡銷售的20多種農機,都是由他設計的。
王成貴正在生産車間工作。新華社記者杜哲宇 攝
“過去的農機和現在沒法比。”王成貴說,農機功能不僅從單一變得多樣,而且更加精細、智能,“需要幾顆種子,就能種下幾顆種子。”
烤幹機是他曆時數年研發的新産品。按傳統方法,晾曬葡萄需要一個月,現在電腦精準控制溫濕度,60小時就能完成這一過程。
“農民對農機的要求越來越高,衛星定位、無人駕駛等技術都用在了農機上,生産力不斷得到解放。”他說。
王成貴說,土地分散是制約農機發展和農業生産效益的一大因素,“如今,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敦煌也大力推進高标準農田建設,我覺得我們的機遇來了!”
令他高興的是,在杭州工作的兒子也返回家鄉,和他一起做采購、跑銷售。
春日的敦煌,播種機隆隆駛過,把春的希望同種子一起種進土壤。
來源: 新華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