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有位神童天資聰慧,才思敏捷,在孩童時,他的才情超過與他同齡的王安石。
可遺憾的是,最後他成了“泯然衆人已”,而當年不如他的王安石卻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就是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
為何一個神童,最後卻變成一個默默無聞的普通人呢?
在江西撫州金溪縣東部,有一座“神童峰”。山峰中有一種“神童鳥”,常年在林間鳴叫:父望子成龍,父望子成龍。
相傳就是方仲永的故事。
方仲永家祖祖輩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沒有出過一個讀書人。
1. 5歲成神童
5歲那年,方仲永哭鬧着要父親給他買筆墨紙硯,父親很奇怪,一個從來沒讀過書的孩子,為何對紙和筆感興趣?
父親隻好找到村裡,唯一的一個窮秀才借。
據說當時方仲永拿到筆墨紙硯,立即鋪開紙寫下一首詩:
大海四方方,烏龍蟠中央,若遇天下手,飛出好文章!
那個秀才看到這首詩,很納悶,一個沒讀過書的孩子,竟然會寫詩,他要方仲永再寫一首,方仲永随手寫出:
父母恩如山,百事孝為先,比鄰相和睦,猶如月團圓。
秀才不得不誇方仲永,自己讀了一輩子書,也不如方仲永的詩大氣磅礴,且字也剛勁有力。
神童方仲永的故事在鄉間傳開了,他的故事越傳越神,有人說他出生時哭音洪亮,耳朵又大,眼睛賊亮,就不同于一般的孩子。
有一天,方仲永的父親背着方仲永,走在田間小道,被一個老者看見,老者指着他父子倆笑着說:
子騎父當馬
方仲永脫口而出:
父望子成龍
老者看到田地裡有人在插秧,并出了上聯考考方仲永:
禾稈紮秧母抱子
方仲永看到對面有個挑擔的走過來,挑了一擔竹筍,立即對道:
扁擔挑筍父擔兒
這位老者也是當地有名的讀書先生,他連連向方仲永豎起大拇指,果然是神童。
2.與王安石一比高下
幼年時的王安石,也同樣聰明過人,有一次他跟父親來到舅舅家,聽舅舅講到方仲永,就想與方仲永一比高下。
他和方仲永來到舅舅家門口,剛好看到有個婦人在劈柴,王安石想試探方仲永,并道:
鈍斧劈柴,三權四丫,柴開節不開。
方仲永擡頭看到廚房有個夫人正在切藕,也不甘示弱,并對道:
快刀切藕,七孔八竅,藕斷絲相連。
王安石又看到舅舅家客廳桌上有一盞清油燈,出了上聯:
白蛇過江,頭戴一頂紅日。
方仲永看到牆上挂了一杆秤,不加思索的對出下聯:
青龍挂壁,身披萬點金星。
王安石在心裡暗暗佩服,方仲永果然名不虛傳,确實聰慧過人,自歎不如。
王安石,擔心方仲永的才華被埋沒,向方仲永的父親建議,一定要給方仲永找個名師,好好指點,多讀經典,方仲永以後一定會大有作為。
但是方仲永的父親卻連連搖頭擺手:“我兒天生聰慧,無師自通,不需要學習已是人才。”
3.方仲永成了父親賺錢的工具
方仲永的父親不斷催促小方仲永作詩,他隻想讓更多人知道孩子是神童。
神童的故事很快從鄉裡傳到縣裡,許多鄉坤和名流都十分欣賞方仲永,出錢邀請方仲永到家裡教孩子作詩。
因為方仲永會作詩賺錢,父親再也不用為生活發愁,身份地位也提高了。
方仲永的父親嘗到了甜頭,徹底放下農活,不再是個泥巴腿子,帶着方仲永走街串巷教人作詩。
見到的人都向他讨教養育神童的方法,方仲永的父親,更加得意。
方仲永根本沒有時間讀書學習。
4.方仲永,成了“傷仲永”
王安石12歲時再到舅舅家,看到方仲永,已經沒有了當年的機靈過人,寫出來的詩也很平常。
王安石再次勸方仲永的父親,趕緊給方仲永請個老師,不能再耽誤了,可是方仲永的父親仍然聽不進去。
王安石22歲時再來到舅舅家,聽說方仲永已經不會作詩了,子承父業,成了莊稼漢,王安石要見方仲永,方仲永躲着不見。
一個人的才華就像一缸水,光從缸裡往外舀,不管這缸水有多碧清,水質多甜潤,總會舀盡。
要想缸裡始終有水,就要一邊往外舀,一邊往裡加。
而方仲永的父親,隻叫孩子不停的作詩,從來不讓孩子學習,不往缸裡蓄水。
正如朱熹的詩:“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輸入和輸出是相輔相成的,隻有不斷的輸入,積蓄能量,才能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水。
教育最怕短視,方仲永的父親隻看到兒子的天賦,急功近利隻想着快速賺錢,根本無心讓方仲永靜心讀書學習,最後小小年紀就“江郎才盡”。
天賦隻是上蒼賜于人的一顆小禾苗,而他能不能長成參天大樹,不靠早期的揠苗助長,而是在于後期的精心呵護和培養,需要施肥灌溉,才能成為有用之才。
即使是神童方仲永也不例外,最後方仲永沒有成為曠世奇才,反倒成了曆史上的“傷仲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