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樓是我國獨特的建築形式之一,這種起源于宋元,勝于明末的古老建築形式在2008年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土樓之所以叫土樓,也是因為土是其主要的建材。先以大理石為基,埋入杉木枝條或竹片作為牆骨,然後用當地的粘制紅土,摻入小石子和石灰做牆,關鍵部位甚至還要參入糯米飯和紅糖來增加其粘性。反複夯築而成。最後在外面敷上一層石灰,以防風雨侵蝕。堅不可摧,固若金湯的土樓就這樣出現在了閩西南的土地之上。
土樓的誕生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種自衛式的居住樣式,既可抵禦外敵,又有利于家族團聚,一棟土樓就是一個大家族組成的小社會。在土樓裡可以儲存糧食,飼養牲口,中央空地還有水井,在特殊時期完全可以保障基本生活的機能。
而土樓的形态也各異。最早是方形,後來慢慢發展出各種形狀,甚至還有五角形,畚箕形等等。其中又以圓形的土樓最為知名。而不管哪一種形态,土樓都以冬暖夏涼,抗震防風而讓人歎為觀止。
土樓主要分布在我國的福建和廣東,而又以漳州的土樓最為知名。光在漳州就有土樓2000多座,其中南靖縣有1300多座。南靖土樓,大家熟知的是雲水謠景區和田螺坑的“四菜一湯”。
而這一次,向大家推薦一個更加小衆的地方——“河坑土樓群”。
相較于雲水謠景區和四菜一湯,河坑土樓可以說是完全的未開發狀态。雖然依然在村口會收取40元的門票費,但體驗卻是超值的。
河坑土樓群中最古老的建築建于元朝中期,距今已經有七百多年的曆史,而最新的則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建造。河坑土樓群總共由14座土樓組成,大小形态各異,分布呈雙北鬥七星陣的樣式。這也是河坑土樓最與衆不同的地方。
交過門票,便可以順利的将車駛入村莊,整個村莊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人煙稀少。這樣的一個村莊,完全和“商業化”沒有任何關系。看不見小販,也看不見遊客,甚至連一個超市都找不到。
整個村落不大,把車停在土樓門口,便可以步行遊覽。雖然在網上看過圖片和視頻,但當親眼站在土樓前,依舊被深深震撼。很難想象在幾百年前古人是如何建造出如此“精密”的建築。特别是圓形的土樓,從高處俯瞰,如此周正的圓形建築如同一艘神秘的外星飛船,充滿了神秘的幾何美感。
比起酷炫的外觀,土樓的内部隻能用“破敗”來形容。
大部分房間門窗緊閉,特别是二樓,很多早已破爛不堪。詢問才得知,村裡大部分人都外出打工去了,隻留下了老人和小孩。還有很大一部分村民在縣城買了房子,所以徹底的搬離了這裡。在曆史的滄桑巨變中,土樓早已完成了自己的曆史使命。
而我注意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雖然破敗,但土樓從外到内,都貼着工整的對聯,這似乎也讓這些古老的建築煥發了一絲新的活力。
每座土樓在門口都會張貼一張告示,詳細記述了該座樓的曆史。其中最久遠的裕昌樓建于元朝中期(1308—1338年間),是世界上尚存最古老的高層公寓建築之一。
中午,我們在土樓旁邊的一家農家菜館用餐。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一頓午餐着實驚豔了我們的味覺。當地居民飼養的土雞一雞兩吃,對我而言,這是我吃過最鮮嫩的雞肉之一。而那一碗雞湯更是一絕。不僅是因為純天然的雞肉,更是因為其中加入了一種當地的野菜“牛奶根”。看似樹根一樣的東西,熬出來的雞湯卻帶着淡淡的椰奶香!
就這樣,把十幾個土樓都逛了一遍,村口的梨花盛開,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這裡卻是一個被“遺忘”的秘境。不知道這些孤獨的守望者還能存在多久,在未來還會不會被人想起或者懷念呢?
注意事項:
①河坑土樓群的門票費用為60元,隻有雲水謠的一半。
②在村口有一個觀景台,需要爬三百步階梯。
③河坑土樓群位于四菜一湯和雲水謠景區之間,如果有時間可以一條線遊覽,如果沒時間,建議就去河坑土樓群足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