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劉岸曆經13年完成的160餘萬字長篇小說《子歸城》,包括《古城驿》《根居地》《在天狼星下》《石刻千秋》四部。小說以家國情懷、民族團結和經濟繁榮為主題,巧妙架接起“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以劉天亮、林拐子等人的經曆及家族命運為主線,以輕逸之法和元叙事方式,把中國東部和西部、當代和曆史巧妙對接,把鮮為人知的曆史傳奇與光怪陸離的當今世界無縫銜接,譜就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曆史壯麗詩篇。在還原和再現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同時,又讓我們看到了當代人的精神衍變和心靈影像。小說有力地闡述了“一帶一路”存在的客觀曆史,凸顯了它對當今世界發展的重要意義。
長篇小說《子歸城》跨度百年,結構宏大。人物衆多,栩栩如生。故事飽滿,情節獨特。語言靈動,充滿張力。它以史詩般的筆觸,書寫了一個世紀的絲路畫卷,顯示了中國當代文學的野心與自信,是一部“複雜而不可不讀的人間奇書”。
《中國作家》主編、評論家程紹武認為長篇小說《子歸城》有一種驚豔之感,該書是一部大手筆、大架構、大開大合,充滿家國情懷、時代風雲和曆史滄桑感的大書。小說塑造和傳遞出一種“絲路精神”,即艱苦卓絕,百折不撓,堅持正義,守望相助,開放包容,愛國愛家。
文·圖 | 奔流新聞記者 雷媛 劉小雷
創作談:
▼▼▼
劉岸說《子歸城》的創作
《子歸城》是我的心血之作,這本書的創作動因,首先它與我的個人生活經曆有關,其次它與我的父系母系家族的曆史有關。
我出生在一個離海很遠的地方,18歲之前沒見過大海,從少年時期主要是跟着外祖父學習書畫,高考時考入軍校,在部隊守過邊防,當過軍隊文化幹部學校的文學教員,轉業後在法院當法官,主要從事重大刑事案件的審理和研究,後來到了兵團當文學期刊的編輯,又進入創作室當專業作家,再後來又做雜志的主編、社長,由于這個工作的變動,我的足迹也就踏遍了天山南北各個縣市,其中我記得有一年跟中央電視台合作做一個大型的文藝類系列電視片,我面對西域36國的曆史變遷興亡,感慨萬千,就寫了一部中篇小說叫《湮》,小說當時寫得太長了——八萬字,就很難發表,沒有合适的刊物,後來呢,八萬字被剪縮成了四萬字發表出來了,但是我的感覺就像一個熱氣騰騰的豐盈的饅頭被弄成了一塊壓縮餅幹,所以,就下決心要以《湮》為基礎,寫一部長篇,恰在這個時候,我作為人才被引進到了廈門,真正認識到了大海也觸發了我的靈感,于是便開始了這個長篇小說《子歸城》寫作。
《子歸城》寫作曆時13年,幾乎耗盡了我的大部分創作心志和素材,小說由主副兩條線構成,主線是小說的主體部分,寫的主要的是我的父系和母系家族的傳奇以及故事,我的祖父和外祖父就是小說中最重要的人物劉天亮和諸葛白的生活原型,而其他的一些人物則是他們的朋友或者敵人,以及我孩提時代家裡左鄰右舍的家裡的老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就是從小聽着他們的故事長大的,而副線寫的是當代自然,更多的寫的是我的生活,環境也以廈泉漳,即我們閩南地區為主。
《子歸城》跨度百年,人物過百,叙事密度大體量也大,又與“一帶一路”有關,還與人與自然的關系有關,所以書在腰封上說這是一部複雜而不可不讀的人間奇書,事實的确如此,這本書是有些複雜,對此我從創作伊始就有清醒的認識,而我在整個寫作過程中,也沒有去回避這種複雜性,相反我對小說創作的多種可能性,即文體的邊緣、邊界,長篇小說的叙事藝術等諸多方面都做了有些危險的或者說有點文學野心的探索和實驗,雖然我力圖讓這本書好讀好看,但其複雜性可能還是無法避免的,我知道這不讨巧,也不敢奢望會有很多的人去認真讀它,但我還是懷着對文學的敬畏與真誠,以及我們這個時代應該有的社會良知,固執地寫了一部很想被大家研讨的書,現在這個時機到了。
精彩書摘
▼▼▼▼
引子
離海最遠的地方
0
在古稱西域的地方,有一條河橫穿絲路北道,它後來消失了,這條河叫涅槃河。
1
公元前139年,張骞出使西域。
張骞這個人很重要。司馬遷說他“鑿空”西域。空,孔也。就是說他打通了當時東西方的交通孔道。這個亞歐大通道,後來被稱為“絲綢之路”。
張骞揭了皇榜,奉旨西行,絲綢之路的時間原點開啟。
他從長安出發,西安就成了絲綢之路的起點。所以說張骞很重要。
2
那年,張骞逃離匈奴,穿過水草豐美的巴裡坤草原後,身邊隻剩下了兩個人:匈奴妻子和向導堂邑父。
一路向西。他們到了涅槃河畔。
那時候涅槃河還是一條荒山野嶺中的無名河。水淺河寬,恣意漫延。
野渡無人亦無舟。
骞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他的妻子估計連死的心都有了。
堂邑父善射。一路上就是靠他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饑,他們才到了涅槃河畔。三天後,他射殺了一隻白毛蒼狼。
那是個蒼狼的時代。
以蒼狼為圖騰的土著部落聞訊後,立刻前來問罪。
張骞隻能苦口婆心、婆心苦口地解釋:我們是來找烏孫王的。到此并無惡意,隻有一顆和平善良的心。
張骞拄着一根榆木杆子,說服了一波又一波的問罪者。三天後,部落首領親自出面了。他接受了堂邑父繳械的弓箭,又仔細地查看了張骞的符節, 認定了它不是武器後,下令:造獨木舟,送客人過河。
這地方就是博望渡。
3
明洪武年間,朱元璋下令海禁。清初,順治帝也下海禁令。據《“一帶一路”國家風物志》記載:自明至清,曆朝曆代的皇帝都愛海禁。
可福建等東南沿海的“刁民”卻總偷着出海,屢禁不止。弄得皇帝們都很惱火。終于到了某個重要時刻,朝廷出了個有作為的皇帝。該皇帝看了福建總督的奏折後,說:他們不是愛出海得很嗎?那就讓他們到離海最遠的地方去!看他們還怎麼出海!
臣工們在盛贊過吾皇聖明之後,就日夜加班,用高斯投影,笛卡爾坐标以及中國古老的規、矩,在《萬國圖志》上連比帶畫,找到了一個全世界離海最遠的地方:博望渡。
于是,八百戶違反海禁令的流刑犯便踏上了西去的流放之旅……
傳說,這八百戶流刑犯到達博望渡時,恰巧與八百個違反了軍令的追剿兵相遇。兩夥人都是戴罪之身,一夥往前走是死,一夥往回退是死。大家彼此抱頭痛哭後,就在博望渡邊上建起了一座城,取名子歸城。意思是說:我們活着是回不去了,但願我們的子孫能回去。
4
我和我的祖輩都是子歸城人的後裔。我們多數都沒回去,就生活在一個叫紫泉子的地方。我們從小到大都喜歡聽、喜歡說子歸城裡的故事……
相傳,博望侯張骞說服蒼狼部落,渡河而去後,他插在河灘上的那根榆木杆子就生根發芽,長成了一棵榆樹。此後,它的榆錢随風飄蕩,根葉逐水而生。經過幾百年的繁衍生息,就在大牧川形成了若幹個榆樹窩子……
博望渡曾經就是個綠蔭遮天,密不透風的榆樹窩子。
但後來,大牧川上的人越來越多,榆樹就越來越少了。
聽古城驿的老戶兒說:當年他們的老先人建城時,張骞的那棵榆樹還在,是棵歪脖子樹。但博望渡已經沒幾棵大榆樹了。
先有博望渡,後有古城驿。這是古城子人的老話。
有個傳說沒法考證,但子歸城人都信。
說涅槃城有三個戍堡,拱衛着絲綢北路。西夏人想去阿力麻裡吃蘋果,就派了位将軍帶兵西征涅槃城,想要打通去霍爾果斯的通道。可涅槃城人頑強不從。仗打了半年,西夏将軍才打下最後一個戍堡。當時,城門一開,西夏将軍就聞到了濃濃的酒香。
西夏将軍下令:讓酒匠出來,赦免不死。
酒匠出來說:釀酒得有鍋。
西夏将軍就下令:讓鐵匠出來,赦免不死。
酒匠說:釀酒還得有木屜子。
西夏将軍就下令:讓木匠出來,赦免不死。
酒匠說:釀酒得有竈。
西夏将軍就下令:讓泥瓦匠出來,赦免不死。
酒匠說:釀酒還得有缸,有磨,有水火……
西夏将軍說:啰唆!讓工匠都出來,赦免不死。
酒匠說:有了酒得有人買賣。
西夏将軍就下令:那就讓商人都出來,赦免不死。
酒匠還要說:釀酒得有糧。但看到西夏将軍不耐煩了,一急,說成了:有人得吃糧。
結果西夏将軍說了句:吃肉不是更好嗎?就下了屠城令。
于是,活在子歸城裡最多的就是商人和工匠了。
傳說,八百戶佥妻流放涅槃河那年,塞外蒼狼部反叛,朝廷派大軍與之決戰。蒼狼王慘敗,沿古絲路狂奔,遁入沙漠。大軍班師回朝。
但有三千将士未獲将令,孤軍深入大漠,依然追剿不止。不幸的是就在他們正拟橫穿大漠,直搗蒼狼王老巢阿爾泰時,遭遇了黑風暴。蒼狼王乘機反撲,三千将士被困破城子,有糧無水,焦渴難當。三千将士的統帥嶽将軍系嶽飛第二十六代孫,下令軍士掘地取水,深到十三丈時,水出。嶽将軍令軍士以此水和泥糊城牆。蒼狼王見狀,知道城裡已經挖出了水,遂率兵撤圍,向北退出沙漠。
嶽将軍追擊失利,隻得原路返回。不料途中又遇大沙暴,全軍九死一生,僅餘八百人。風暴過後,嶽将軍葬身沙海,無影無蹤。衆軍士哀恸之餘,便将軍中一根車轅木插入沙土中,以為碑記,懷念将軍。然後,悲切切走出沙漠,與八百戶佥妻相遇後,就共同築建子歸城,過起了屯墾戍邊的世外光陰……
在一個秋風蕭瑟的夜晚,紫泉子的遠處響起了哭泣般的呼嘯聲,它從黑暗裡驟然逼近,挾着細膩的沙礫,從房頂上一掠而過,發出砂輪打磨你牙齒的聲音。
一個孩子終于忍不住縮進了祖母的懷抱:“奶奶,風要把房頂揭掉嗎?”
“不,風沙隻是磨掉房子的一層皮。”
一個人被層層扒皮的想象,使孩子莫可名狀的恐懼從此變得真實而具體。
多少年來,我常常會從床上無夢而醒,看着曙光從鐘宅灣的海上随風而至,浸入我的寓所、我的身軀……曙光無論蒼白還是殷紅,都能驅散灰暗,暈出穹頂、四壁、家具,映出那個受驚的男孩——我看見他躺在北方的黑夜中,瞪着一雙恐懼的眼睛,望着模糊不清的頂棚,直到天明、風息。
那男孩就是我,上個世紀的我。
上個世紀的我,躺在祖母的土炕上,傾聽浩蕩長風掠過屋頂的嘯聲,心膽俱裂。這種恐懼幾乎伴随了我整個童年和少年時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