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府尹,似乎是大多數人對包拯、包青天的主要印象。其實包拯擔任開封府尹隻不過短短一年多,但是随着《七俠五義》等章回小說的流傳,宋朝名臣包拯的形象,似乎就定型在開封府尹。
那麼曆史上的包拯,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物呢?
包拯(公元999年—公元1062年),字希仁,泸州合肥人。出身官僚家庭,生于北宋鹹平二年。天聖朝進士,曆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之後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随後改知谏院,多次彈劾權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曆任權知開封府、權禦史中丞、給事中、三司使、禮部郎中等職。嘉裕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卒于任上。
在這洋洋灑灑的履曆之中,其實“度支判官、三司戶部判官、轉運使、三司戶部副使、三司使”等大緻都算是财政官員。如果以現在以現在的政府執掌來說,包拯擔任财政官員的時間比較多,主管地方行政的時間比較少,任職開封府的時間更短。但是包拯的剛正不阿、鐵面無私卻始終如一。
他在各地的事迹更是明确地記載在《宋史·包拯傳》裡。他知端州的時候,端州(今天廣東肇慶)以端硯聞名,是進貢皇室的貢品,前任知州假借進貢的名義,随意多征幾十倍數量的硯台,拿來巴結權貴。而包拯命令工匠隻需按照上貢朝廷的數目制造,他沒有拿過一塊硯台回家,這是宋史的記載。
端硯
端州包公祠
而在端州則有關于包拯的另一個傳說,據說包拯奉命調職進京時,端州的百姓依依不舍,其中有一位制硯的好手,特别精心制作了一方端硯,要送給包拯。但是他知道包拯清廉,一定不會收,于是他偷偷交給包拯的随從,請他到了京城再把端硯交給包拯。說也奇怪,包拯的官船到達端州州界的時候,竟然不走了,不管船工怎麼努力船就是紋絲不動。包拯心想,莫非是我有什麼過錯?可是左思右想,實在不記得做錯了什麼。這時候他的随從把這一方端硯拿出來向他禀告,包拯恍然大悟,鄭重告誡他的随從們,并且将這方端硯抛入水中,這下官船才繼續前進,而硯台下沉的地方卻浮起了一片沙洲,當地人就把這個沙洲稱為硯州。
肇慶硯州島
事實上,有宋一朝,包拯剛正清廉的英名傳遍天下,他所到之處,像這樣的傳說比比皆是。
包拯在擔任财政官員時,十分重視體察民情,以減輕民間負擔、改革弊政、發展生産為己任,提出了“寬民利國”的經濟思想。要求朝廷讓百姓休養生息而安居樂業。
皇佑二年(1050年),包拯升任天章閣侍制并擔任谏官。他對于自己的這一段經曆曾做過16字的評語:“披肝瀝膽,冒犯威嚴,不知忌諱,不避怨仇”。他三次彈劾張堯佐(皇帝寵妃的伯父),迫使皇帝撤了張堯佐的官職;參倒趁人之危謀取私利的三司使張方平;嚴懲販賣私鹽的淮南轉運使張可久.........每一次都據理力争,絲毫不留情面。
開封府尹是個相當重要的職務,一般都是由親王、大臣兼任。這個職務特别難當,一是皇權可以随便幹預,二是皇親國戚都聚集在這裡。北宋政權存在的100多年間,開封府尹竟然換過有180多人,平均每位府尹的任期隻有半年多。
包拯在開封府尹的任期内,雖然得罪了不少皇親國戚,但是他行得正、坐得直,誰也拿他沒有辦法。當時京城裡連婦女兒童都知道他,稱他“包侍制”,京師裡更流傳了一句俗語:“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包拯在開封府任職時,規定大開正門,凡是告狀的,都可以進去直接見官面陳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攔刁難。由于包拯執法嚴明,鐵面無私,皇親國戚也不得不有所收斂。
嘉佑四年(1059年),包拯以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等官職位列朝廷重臣。第二年升任三司使兼樞密副使,相當于副宰相。後卒于任上,谥号“孝肅”。
安徽合肥包拯墓
他留下來的詩人作品極少,隻有這一幅寫在端州郡守官邸牆上的座右銘:“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鈎。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贻來者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