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昆山、在其所著的《日知錄》中最早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思想的明末清初傑出思想家顧炎武,與南京頗有淵源,一生中曾數次前往南京,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清代繪畫明孝陵明樓寶頂。
顧炎武像。
顧炎武墓。
顧炎武手迹。
建康古今記。
亭林詩集。
家譜中的顧炎武頭像。
顧炎武其人
顧炎武于明萬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1613年7月15日),出生在昆山東南、千燈浦西岸的顧園。其生父為顧同應,生母何氏。
顧炎武的家族為江東望族,其高祖、曾祖、祖父三輩人中,曾出過三位進士、一名舉人,并在明正德、嘉靖、萬曆三朝做過地方或中央的官員。曾祖顧章志,曾任湖廣按察副使、貴州右參政、廣西按察使,後進應天府(今南京市)任府尹,晉留都南京(管轄範圍與今江蘇省、安徽省、上海市相當)兵部左侍郎。顧炎武出生不久便過繼給去世的堂伯顧同吉為嗣,其養母王氏“晝則紡織,夜觀書至二更乃息”,獨力撫養顧炎武成人,教以屈原、文天祥、于謙等忠義之節。顧炎武為其嗣母王氏一手養大,母子感情甚深,顧炎武對養母極為孝順。
明崇祯三年(1630),顧炎武17歲時,便赴應天府參加鄉試。
顧炎武少時非常聰穎好學,并善于思考。從年輕時起,便開始遍覽曆代史乘、郡縣志書,以及文集、章奏之類,輯錄其中有關農田、水利、礦産、交通等記載,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并撰述了《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等諸多書文。
不僅如此,顧炎武還在音韻、詩文、金石考古等方面均有頗深的造詣。他還是著名的經學家、史地學家、音韻學家,一生著述頗豐,被稱為清朝的“開國儒師”和“清學開山”始祖。
清朝定都北京時,遠在昆山的顧炎武痛心不已。當時南方的一些明朝将領和官僚為了堅守半壁河山,擁立福王朱由崧,在應天府宣稱複建明朝政權(史稱南明)。
經由昆山縣令推薦,顧炎武任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兵部司務。顧炎武滿腔熱忱,為反清複明積極出謀劃策,著書立說,期望為明王朝做出自己的貢獻。清順治二年(1645)五月,顧炎武取道鎮江赴應天府上任就職,尚未到達,應天府已被清兵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軍崩潰。
同年七月,清軍先攻占昆山,顧炎武生母何氏被清兵砍斷右臂,兩個弟弟也慘遭不幸。後常熟陷落,其嗣母王氏聞知兇訊,悲痛欲絕,便以絕食殉國,臨終前囑咐顧炎武:“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于地下。”半月後王氏卒。
顧炎武七谒明孝陵
顧炎武兒時初名绛,乳名藩漢,字忠清;入學時,更名繼坤,19歲後複名绛。南明敗後,因仰慕文天祥的學生、南宋滅亡後終身不仕的文人王炎午之為人,改名炎武,字甯人,号亭林,稱鷹揚弟子。
顧炎武謹記養母教誨,“讀書隐居,無仕二姓”成為他的人生準則。直到清康熙十年(1671),帝師熊賜履欲引薦其協修《明史》,顧炎武仍對嗣母臨終之言念念不敢忘,明确以“果有此舉,不為介推之逃,則為屈原之死”而拒之。
自清順治八年(1651)起,顧炎武便經常前往南京,并拜谒明孝陵,前後共有七次之多。
順治八年春,顧炎武來到江甯府(今南京市)并居于鐘山腳下,初谒孝陵。鐘山舊時又稱“蔣山”,顧炎武便更名“蔣山傭”,以明太祖朱元璋的守陵人自居。谒陵後,作有《恭谒孝陵》一詩,其中有句雲:“流落先朝士,間關絕域身。幹戈逾六載,雨露接三春。患難形容改,艱危膽氣真。天顔杳藹接,地勢郁纡親。”
兩年後的清順治十年(1653),顧炎武再次來到江甯府,分别于農曆二月和十月兩度谒孝陵,并繪《孝陵圖》,作《再谒孝陵》、《孝陵圖》詩各一首。
翌年,即清順治十一年(1654),顧炎武蔔居于鐘山(明嘉靖年間曾改稱神烈山)之陽,并作《僑居神烈山下》詩:“典得山南半畝居,偶因行藥到郊墟。依稀玉座浮雲裡,落莫金莖淡日初。塔葬屬支城外土,營屯塞馬殿中廬。猶餘伯玉當年事,每逢陵宮一下車。”當時,其友人戴笠(耘野)作《贈顧甯人》一詩,将顧炎武的心志表述得極為透徹。詩曰:“十年仰止玉山隅,聞道移家近帝都。涕淚獨陳天寶事,神靈長護孝陵圖。著書歲月供遲暮,許國肝腸歎絕無。自晦不妨居庑下,海天相訊有吾徒。”
順治十二年(1655)正月,顧炎武第四次谒孝陵。之後,其前往常熟東南的唐市,訪虞山詩人陳璧,以所作《孝陵圖》示之。陳璧《顧甯人自孝陵來作孝陵圖兼示諸忠義傳賦贈二律》中有“冬青常為親藩痛,飯麥尤深皇祖哀”,“我有歸來三載淚,寄君五拜灑陵前”等句。谒陵一抒故國之恸,在當時是衆多遺民的一種普遍心态。
順治十三年(1656),顧炎武再次來到江甯府,并于當年閏五月,五谒孝陵,并作詩《閏五月十日恭詣孝陵》:“忌日仍逢閏,星躔近一周。空山傳禦幄,茀路想行驺。寝殿神衣出,祠官玉斝收。蒸嘗憑絕隖,鞉罄托荒陬。薄海哀思結,遺臣涕淚稠。禮應求草野,心可對玄幽。寥落存王事,依稀奉月遊。尚餘歌頌在,長此侑春秋。”
第二年(1657)正月,顧炎武第六次谒陵。從1651年到1657年的六年間,顧炎武六次谒陵,平均每年一次。可以說,谒陵已成為其在江甯府生活的一種常态。
顧炎武最後一次谒明孝陵是在順治十七年(1660)。此前的幾年,其已開始将活動的重心轉向北方。但這一年的秋天,顧炎武重返江甯府,第七次谒陵。并作《重谒孝陵》詩:“舊識中官及老僧,相看多怪往來曾。問君何事三千裡,春谒長陵秋孝陵。”
顧炎武著《建康古今記》
顧炎武在南京的那些年間,除了七谒孝陵,留下許多谒陵詩作外,還寫下了不少與江甯府有關的詩篇,其中有一首《白下》:“白下西風落葉侵,重來此地一登臨。清笳皓月秋依壘,野燒寒星夜出林。萬古河山應有主,頻年戈甲苦相尋。從教一掬新亭淚,江水平添十丈深。”
不僅如此,顧炎武還對江甯府的曆史、人物、都城、寺廟、園林、墓葬和風土人情等進行了深入考察和了解,并将實地考察的内容與曆史文獻相結合,撰寫了《建康古今記》一書。
《建康古今記》的編撰時間,學術界目前尚無考證,但可确定是在清初。因為,在《建康古今記》中的“孝陵”條目中,有“臣炎武按”語。而顧炎武改名“炎武”,是在南明失敗的1645年之後。
南京,既是大明王朝的開國之都,又是朱棣移都北京後的留都;同時,也是南明王朝的建都之地。顧炎武将南京的城市、壇廟、宮阙、陵墳、祠廟、學校、府衛以及帝王公侯墓冢等建築設施,這些涉及到有關國家禮儀、祭典及政治、軍事、教育等制度和機構,整理編著成書,以文字的方式予以記錄保存,其實也是一種對故國的緬懷和紀念。 王成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