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都是哭着來到世上的,可以說,我們生下來第一件事,就是學會哭。而當我們長大後,每當遇到悲傷和挫折,也常常會忍不住流淚,甚至嚎啕大哭。我們不但傷心難過時會哭,開心時會哭,不知所措時會哭,狂喜時會哭,身體疼痛時也會哭。我們為什麼在這麼多不同的場合下用哭來表達情緒和情感呢?為什麼有的人愛哭,有的人很少哭?
因“哭”而改變的命運得不到公衆的認可和歡迎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英國網球選手安迪·穆雷再清楚不過了。在安迪·穆雷早期的職業生涯中,他在球場上的冷漠高傲和随心所欲的表現給觀衆和球迷們留下的印象是:他是一個任性且被寵壞了的年輕人。甚至在觀衆心目中,穆雷是一個沒有愛國心的人。
到了2012年,在國際著名的網球比賽地溫布爾登,穆雷在決賽時敗給了六次蟬聯冠軍的羅傑·費德勒。比賽結束時,他在拿起麥克風感謝他的球迷們時,聲音發顫,不時停下來擦去眼角溢出的眼淚。事後他坦承,在溫布爾登他情不自禁地哭了。穆雷在這一次情不自禁的淚灑當場之後,赢得了觀衆的心,最後兩度成為BBC年度體壇風雲人物。真可謂“哭改變了一切,改變了人生。”
但眼淚也有可能産生相反的效果。在1972年美國的總統競選中,眼淚毀掉了開始時一路領先、大有希望的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埃德蒙德·馬斯基的總統夢。在他競選失敗後,被媒體指責痛哭流涕。但他辯稱當時媒體采訪是在下着暴風雪的室外,他臉上的所謂淚水隻是融化的雪花而已。但他的辯解無濟于事,一向平靜和理性的候選人形象就此被擊得粉碎。
如何哭也是非常關鍵的。潸然淚下通常比放聲大哭更感人。但奇怪的是,強者的眼淚比弱者的眼淚更能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贊許。在某種場合下,最容易引起人們共鳴的是那些被視為有“哭”的“特權”之人的眼淚。
曆史上有許多這樣因哭泣改變命運的例子。眼淚對人生為何會有如此深遠的影響仍然是一個謎。
回顧曆史,從公元前1500年,人們就開始琢磨眼淚到底從何而來,人又是怎麼讓它們流出來的。最早的幾個世紀中,人們相信眼淚來自心裡;溫格霍特說,《聖經》舊約裡形容眼淚是當心的材質受損時變成水的副産品。之後,在希波克拉底的時代,人們認為是頭腦引發了眼淚。17世紀一項流行的理論認為,感情,尤其是愛情,會加熱心髒,于是産生了用以降溫的水蒸氣。心髒的蒸汽上升到大腦,并在眼睛附近凝結,最後作為眼淚溢出眼眶。最終,在1662年,丹麥解剖學家尼爾斯·斯滕森發現淚腺才是産生眼淚的器官。這時的科學家也開始探究這種從眼中流出的液體,在進化的角度究竟對人有何益處。
西方哲學家亞裡士多德将眼淚視為與尿液一樣的排洩物,他認為它們是屬于同一種性質的東西。基于這個觀點,1940年,美國心理分析家菲力斯·格裡納克提出了一個近乎荒唐的理論,稱女性流淚是對男性的妒忌,是通過流淚這種方式隐喻地模仿男性撒尿的行為。進化學者達爾文的解釋則要靠譜得多,他的結論是,流淚除了起到潤滑眼睛的作用之外,還是宣洩釋放悲傷和痛苦情緒的一種方式,但他并沒有做具體的解釋。
一直以來,人們普遍接受哭泣是釋放情緒的一種方式,但哭到底意味着什麼?弗洛伊德學派提出,哭泣是為了釋放被壓抑的各種情緒。
另一種解釋認為人們可以通過哭泣排除身體内的有害化學物質,如因情緒痛苦和感情痛苦産生的壓力荷爾蒙。這一理論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當時生物化學家威廉·弗雷發現,悲痛時産生的眼淚比情緒穩定時産生的眼淚中含有更多的蛋白質。除了在任何眼淚中都存在的酶、脂類、代謝物和電解質,情緒性的眼淚中的白蛋白濃度,比刺激物引緻的眼淚的白蛋白濃度高出24%。有一種說法是,更高的蛋白含量讓眼淚的粘度變更大,所以眼淚能緊緊依附在皮膚上,從臉上滑落的時候會更慢,也更容易讓别人看到。研究發現,眼淚中錳的濃度,比血清中錳的濃度高出30倍;哭這個簡單的動作,能有效減低體内的錳,錳是一種影響情緒的礦物。但是荷蘭蒂爾堡大學的埃迪·文戈霍特指出,眼淚也像其他體液一樣,含有血液中的一些成分,但這并不意味着其具有排出血液中某些物質的功能。“我從來不認為流淚會讓身體感覺更舒服一些。”他說。此外,哭泣産生的液體是很少的,通常隻有區區幾毫升而已。但為什麼許多人都說,哭過後會覺得好些呢?格拉卡甯認為,一個可能是,痛苦不會一直持續下去,人們哭過後通常會覺得情緒好些,即隻是恢複到正常而已。
另外有證據表明,哭泣可激活副交感系統,讓身體感到放松,或者提高體内的催産素水平,這種腦下垂體後葉荷爾蒙在心理學領域裡還有另一個可愛的名稱: 抱抱荷爾蒙。格拉卡甯對這幾種可能性進行調查研究之後說: “即使所有這些都是真的,我們在哭泣後覺得更好些的理由也可能與眼淚無關。”
如今許多研究人員認為,哭泣流淚屬于一種社會性功能,而非生理性的。格拉卡甯認為:哭是人們發出的需要幫助的信号。
初看起來,眼淚似乎是一種表達無助的信号,但美國馬裡蘭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羅伯特·普羅文提出了他的進化理論。許多動物都會做出揉擦眼角的動作,以此來減少淚腺分泌眼淚帶來的刺激不适感。
但普羅文認為,随着人類的進化,眼淚獲得了第二個功能。如果眼睛受傷,或者有了其他疾病,其他人就會來安慰或者幫助他們。于是漸漸地,眼淚就成了需要得到照料的一種暗示或提示。
但我們依然感到困惑的是,為什麼我們會選擇眼睛這個渠道來宣洩壓力,而不是通過手心出汗或雙唇發白之類的表現呢?但正如常言所說的那樣,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從人的眼睛裡我們最有可能揣度出對方的想法。格拉卡甯指出: “與身體其他部分相比較,眼睛最能表達我們心裡的想法,眼睛是傳達某些信号的最佳所在。”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志願者看到照片上一些悲傷流淚的面孔時,會激發起他們的同情心,以及支持和表達善意的情緒,但持續時間隻有50毫秒。
眼淚還有助于我們克服厭惡和反感的情緒。德國不來梅雅各布大學的丹尼斯·庫斯特讓志願者看一些受傷者的面孔,有的臉上有淚,有的臉上無淚,然後仔細觀察志願者臉上表達厭惡感情的面部肌肉的變化。研究結果顯示,有淚的面孔激起的厭惡感顯然小于無淚的面孔。庫斯特說: “眼淚确實是人們需要支持、同情和幫助的信号,讓人不由得想上前去提供幫助,甚至不嫌棄因受傷而變得扭曲的面孔。”
哭之所以會對我們産生如此強烈影響的原因之一,正如許多演員深有體會的那樣,哭是一種很難作假的行為,是一種擁有真正強大力量的“忠實”的信号。
《科學》雜志上刊登的一項小研究得到了廣泛引用,同時也被媒體大肆宣傳,研究中提到女性眼淚中含有能抑制男性性沖動的物質。論文作者之一,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的神經生物學教授諾姆·索貝爾認為,眼淚能控制性沖動,這背後的原因是眼淚能減少侵略性。這一點是之前研究未曾關注的。男性的眼淚也有同樣的作用。索貝爾和他的團隊正在苦心鑽研,試圖在眼淚包含的160多種分子中确定起作用的成分。
哭的另一個不解之謎是我們從出生之日起,從生到死的整個生命曆程中都離不開哭與流淚,雖然随着年齡的增長,哭的行為以及哭的功能會發生一些有趣的改變。例如,青少年時期更多是出于情感、情緒的原因而哭。許多人還會因精神上受到觸動而哭,例如,為别人勇敢無私的犧牲精神感動而哭。令我們困惑的是,随着我們年齡的增長,我們會更多地因為一些有積極意義的事情而流淚。但為什麼感動也會讓我們哭,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有理論認為,所謂的 “高興的眼淚”實際上根本不是快樂幸福心情的反映。例如,在婚慶喜事和節日盛宴的日子裡,人們有時會感慨逝去的時光,常常會産生一種亦悲亦喜的複雜心理。這也是為什麼年幼的孩子不會在快樂場合下喜極而泣的原因,因為他們還不會将這種場合與時光流逝和人生無常等聯系在一起。
最後一個哭泣之謎即,為什麼有的人愛哭,有的人很少哭呢?文戈霍特在最近的一項研究報告中指出,神經系統敏感的人和同情心多、容易與他人産生共鳴的人哭得更多。如果眼淚對建立人與人的聯系那麼重要的話,那些不哭的人就失去社交聯系了嗎?德國卡塞爾大學的教授,臨床心理學家科德·貝内克通過和120人展開的私密的、治療式的采訪,來研究不哭的人和其他人有何不同。他發現,不哭的人容易産生回避性的傾向,在一段感情中也并不熱絡。比起會哭的人,他們還會體驗到更多負面的、有侵略意味的情緒,比如暴怒和厭惡。不哭的人是否真的和别人不同,還需要更多的研究。
,延伸閱讀:
太平洋上的“哭島”
“哭島”位于太平洋中,方圓僅幾公裡,荒無人煙,但無論白天黑夜,都會發出“哭哭啼啼”的聲音。聲音有時像衆人嚎啕,有時像鳥獸悲鳴,凄凄慘慘戚戚,給過往船隻蒙上了一股奇怪、恐慌、悲傷的氣氛。而這種聲音從何而來,太平洋“哭島”為何會哭,至今沒有人能解釋清楚。有研究人員指出,這種怪異聲音的發出主要是,由小島上的特殊地貌導緻,然而這種說法疑點重重,有考據稱該島的構造與地形并無異常。太平洋“哭島”至今仍是科學上的一大謎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