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南懷瑾講述一個人的智慧

南懷瑾講述一個人的智慧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8-04 09:12:06

南懷瑾講述一個人的智慧(古代聖賢傳承的十六字心法)1

中國傳統三代關于靜定的修養。堯傳給舜,舜傳給禹,把國家交下來,這是公天下。大禹死前也想推位讓國,可是找不到合适的人。大禹死了以後,全國人民把他的兒子啟推舉出來,大禹以後從此變成家天下,一代一代傳下來。所以我們中國文化推崇的,是三代以上主張的公天下,你看孔子、孟子,儒家、道家,随便哪一家,都是推崇公天下的。

堯、舜、禹三代除了傅承國家政權以外,也傳心法,這個心法就是我們說的修養,怎麼樣修心養性,也就是靜定的道理,不要看到靜定就認為是學佛修道,在中國文化中,修心養性的方法簡稱叫心法,由唐堯傳給大舜,大舜傳給大禹。他們傳位的心法隻有十六個字: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人心惟危”,現在國家給你去管了,你要注意啊,世界的人心是很危險的,人的心理有善惡,是相對的,不善則惡,所以說“人心惟危”。古文很簡單,中國文字幾千年保存下來,幾個字就包涵了很多的内容。

“允執厥中”,善與惡,是與非,好與壞,對與不對,世界上一切的事情都是相對的。譬如剛才我來以前,那位李老師給我念一篇家長的報告,講做善事、做事業的辛苦。其實,善與惡是相對的,我們沒有智慧做事情,有時候因善因而得惡果,做善事變成很壞的結果;有時候無意做了一件不大對的事情,卻有很好的結果。這個裡頭的道理太難了,作人處事,并不是一定說作好人就對了,那世界上好人都對了,壞人都不對了嗎?不是這樣。治理國家、作人做事、講自己的修養,都很難,所以要“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把握中道。要治天下,有時候要用看似不善的方法來做,如何用看似不善的方法達到善的目的呢?這個是智慧了。

這四句心法就是堯傳給舜、舜傳給大禹的三代修養的口訣,出自《書經》裡頭的《大禹谟》,谟就是謀略,也就是現在國家重要的文告。

摘錄自《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

南懷瑾講述一個人的智慧(古代聖賢傳承的十六字心法)2

現在我們讨論《孟子》最後一章《盡心》,這是孟子整個學術思想的中心,也就是後世所謂的孔孟心傳,是構成中國文化中心思想之一。這一貫的中心思想,絕對是中國的,是遠從五千年前,一直流傳到現在的,沒有絲毫外來的學說思想成份。所以後世特别提出,中國聖人之道就是“内聖外王”之道的心傳。曆史上有根據的記載,是在《尚書·大禹谟》上,其中有舜傳給大禹的十六個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在一兩千年之後,到了唐宋的階段,就有所謂的“傳心法要”;這是佛學進入中國之前的一千多年,儒道兩家還沒有分開時的思想。當時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就是因為得道;那時所謂道的中心,就是“心法”。

……

“人心惟危”的“惟”字,在這裡是一個介詞,它的作用,隻是把“人心”與“危”上下兩個詞連接起來,而本身這個惟字,并不含其他意義。例如我們平時說話:“青的嗯……山脈”,這個拖長的“嗯……”并不具意義。至于下面的“危”字,是“危險”的意思,也有“正”的意思,如常說的“正襟危坐”的“危”,意思就是端正。而危險與端正,看起來好像相反,其實是一樣的,端端正正地站在高處,是相當危險的。

南懷瑾講述一個人的智慧(古代聖賢傳承的十六字心法)3

《尚書》裡說“人心惟危”,就是說人的心思變化多端,往往惡念多于善念,非常可怕。那麼如何把惡念變成善念,把邪念轉成正念,把壞的念頭轉成好的念頭呢?怎麼樣使“人心”變成“道心”呢?這一步學問的功夫是很微妙的,一般人很難自我反省觀察清楚。如果能夠觀察清楚,就是聖賢學問之道,也就是真正夠得上人之所以為人之道。所以道家稱這種人為真人,《莊子》裡經常用到真人這個名詞;換言之,未得道的人,隻是一個人的空架子而已。

人心轉過來就是“道心”。“道心”又是什麼樣子呢?“道心惟微”,微妙得很,看不見,摸不着,無形象,在在處處都是。舜傳給大禹修養道心的方法,就是“惟精惟一”,隻有專精。堯舜所說的這個心法,一直流傳下來,但并不像現在人說的要打坐;或佛家說修戒、定、慧,以及道家說煉氣、煉丹修道那個樣子。

什麼叫做“惟精惟一”?發揮起來就夠多了。古人為了解釋這幾個字,就有十幾萬字的一本著作。簡單說來,就是專一,也就是佛家所說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或“一心不亂”,乃至所說的戒、定、慧。這些都是專一來的,也都是修養的基本功夫。後來道家常用“精一”兩個字,不帶宗教的色彩。“精”、“一”就是修道的境界,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這種“人心”,轉化為“道心”達到了精一的極點時,就可以體會到“道心”是什麼,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而這個“天”,是指形而上的本體與形而下的萬有本能。

得了道以後,不能沒有“用”。倘使得了道,隻是兩腿一盤,坐在那裡打坐,紋風不動,那就是“惟坐惟腿”了。所以得道以後,還要起用,能夠作人做事,而在作人做事上,就要“允執厥中”,取其中道。怎麼樣才算是“中道”呢?就是不着空不着有。這是一個大問題,在這裡無法詳細說明,隻能做一個初步的簡略介紹。

南懷瑾講述一個人的智慧(古代聖賢傳承的十六字心法)4

中國流傳的道統文化,就是這十六字心傳,堯傳給舜,舜傳給禹。後世所說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一直到孔子的學生曾子、孔子的孫子子思,再到孟子,都是走這個道統的路線。以後講思想學說,也都是這一方面。但不要忘記,這個道統路線,與世界其他各國民族文化,是不同的。中國道統,是人道與形而上的天道合一,叫做天人合一,是入世與出世的合一,政教的合一,不能分開。出世是内聖之道,入世是外用,能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具體的事功貢獻于社會人類,這就是聖人之用。所以上古的聖人伏羲、神農、黃帝,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共祖,他們一路下來,都是走的“内聖外王”之道。

摘錄自《孟子與盡心篇》

歡迎訂閱【傳承網】iccwcn,傳承中華文化,分享南師智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