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裡的中國》第一季于昨日完美收官,明代一哥王陽明的形象被演員辛柏青演繹得淋漓盡緻,極具立體感。在觀看節目時,我們發現“彈幕”中有很多觀衆仍然覺得意猶未盡,想進一步通過别的渠道了解王陽明,但不知道應該從何處入手。希望今天的推文能對你有所幫助。
節目裡未曾提到的一個冷知識
王陽明出生在一個書香望族,往遠了說,他的家世可以追溯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琅琊王氏,往近了說,他的祖父王倫是當地著名的名士,因喜歡竹子,号竹軒,人稱竹軒公,而他的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的狀元。王陽明自出生時,便被寄予厚望。據相關資料記載,其母親鄭氏懷孕十四月時才生下了他。出生時,祖父給他取名叫王雲,而他出生時的那個小樓,被當地人稱為“瑞雲樓”。
王陽明自小便聰穎異常,但令家人不安的是,他到了五歲時仍不會說話。有一天,有個僧人路過,說了句:“好個孩兒,可惜道破。”說白了,就是“王雲”這個名字中的“雲”字,道破了天機。竹軒公恍然大悟,于是改名叫王守仁。沒想到,名字一改,王陽明馬上就能說話了,而且居然能将爺爺讀過的經典著作中的話脫口而出,竹軒公很驚訝,問他是怎麼做到的,他說爺爺您老人家平時讀書時我就在一旁默默地記下了。他後來在一個叫陽明洞的地方呆過,自稱陽明子,以後大家就稱他為陽明先生,又稱王陽明。(以上記載,見中華書局版《王文成公全書·附錄一》、《王陽明集·附錄一》)
《王文成公全書》
《王陽明集》
除了領兵平叛,王陽明竟然還注過兵書在《典籍裡的中國》中,王陽明熟讀兵書、谙習兵法這一點被反複強調,特别是平定甯王朱宸濠南昌叛亂這一場景,給觀衆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節目還有一個沒有呈現的事實,即王陽明不僅戰功卓著,軍事才能相當了得,而且還留下了相關方面的著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陽明批注武經七書》。
“武經七書”,包括《孫子兵法》《六韬》《黃石公三略》《尉缭子》《吳子》《司馬法》《李衛公問對》,可以說是兵學文獻中最璀璨的明珠了。王陽明的批注,最大特色是将他的心學思想融入其中,如對《六韬·文師》“嘿嘿昧昧,其光必遠”的批注:“看‘嘿嘿昧昧’一語,而《韬》之大義,已自了然。”“嘿嘿昧昧”指的是不為私欲所遮蔽,也就是“不動心”的精神狀态,王陽明認為,這就是《六韬》一書的要義。能把兵學和心學結合起來的,大概也隻有陽明先生了。
遼甯省圖書館藏《王陽明批注武經七書》
《十一家注孫子校理》
《司馬法集釋》
《李衛公問對校注》
研習王陽明,繞不開的《傳習錄》錢穆認為,《傳習錄》是中國人必讀的七部經典之一。梁啟超稱,學陽明先生思想,應讀《傳習錄》。王陽明的主要哲學觀點,如緻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四句教等,在《傳習錄》中均有體現,可以說,讀懂了該書,也就讀懂了大半個王陽明。那麼,讀者應如何準确、高效地閱讀《傳習錄》呢?我們鄭重推薦王曉昕先生的《傳習錄譯注》。
王曉昕先生是貴州省陽明學學會會長、貴州陽明文化研究院副院長,長期從事陽明文獻的整理與研究,點校有《陽明先生集要》《王文成公全書》(其簡體字本為《王陽明集》),編著有《陽明學與陽明文化》等。通過長期對陽明文獻做抽絲剝繭式的整理與研究,作者在譯注《傳習錄》時,既能從整體上把握陽明思想的發展脈絡,又能于細微處加以準确注釋,對深入理解一些哲學領域的專業術語極有幫助。
《陽明先生集要》
除了譯注準确外,這本書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色,即制作了非常詳細的目錄和名詞索引,可以幫助讀者精準導航,快速找到想要了解的内容。如陽明學的兩大核心觀點“緻良知”和“知行合一”,裡面都提到了“知”,那麼,“知”在《傳習錄》中都有哪些内涵呢?打開索引最後幾頁,會看到這樣的内容:
緻良知(緻其知、緻其極):(8)(118)(135)(136)(137)(138)(139)(140)(147)(163)(168)(170)(171)(179)(183)(185)(187)(188)(189)(190)(201)(206)(222)(239)(243)(253)(262)(280)(284)(318)(319)(320)(326)(329)(330)
緻知格物:(8)(134)(135)(137)(138)(140)(148)(162)(164)(167)(169)(170)(174)(189)(210)(211)(212)(225)(283)(305)(317)(327)
知(知識):(8)(71)(78)(85)(95)(118)(119)(126)(134)(137)(174)(227)(282)(289)(290)(295)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321)
知覺:(101)(134)(195)(201)(213)(322)
知命:(134)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5)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5)
知天:(6)(134)(136)(192)
知行:(26)(133)(136)(137)(165)(291)
……
一看便知,這就是《傳習錄》字頭為“知”的名詞和術語。後面括注的數字,是譯注者為每篇文字取的小标題序号,如“(8)”,即正文的第八篇。與之相應,為了方便找到每篇的具體頁碼,我們配套編制了一個詳細目錄,樣子是這樣的:
“傳習錄上”,即《傳習錄》“上卷”“中卷”“下卷”中的“上卷”,下面的“一”“二”“三”等等就是篇章序号,“一”後面的“(9)”就是代表該篇所在的頁碼,即第一篇在本書的第九頁。如此,将索引和目錄結合起來,我們就能快速定位準确位置了。
節目中反複出現代表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兩句話,分别是“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通過本書的索引,可以知道都是在《傳習錄》上的第5章,再檢目錄,就知道是從第19頁開始,用起來簡直太方便了。翻到該處,就可以看到詳細的注釋和講解。
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思想豐富得很,比如前面展示的關于“知”字的索引,就有: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
知之匪艱,行之惟艱。
知之真切笃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
如果要想真切了解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豐富内涵和真谛,則還需要認真閱讀《傳習錄譯注》這本書。而要想全面了解陽明先生一生的立德、立功、立言,他是怎樣實現了“三不朽”,則還需要看《王文成公全書》或《王陽明集》。
《傳習錄譯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