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在日本吃最新鮮河豚刺身

在日本吃最新鮮河豚刺身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2 18:30:57

沒有去過日本的棉棉,自從小時候看蠟筆小新全家去吃河豚後,非常向往去日本體驗一次河豚大餐。

在日本吃最新鮮河豚刺身(日本流行的河豚做成火鍋和刺身)1

沒吃之前,先做做功課。研究研究為什麼河豚那麼貴,小新一家要爸爸發獎金才舍得去吃。

為河豚着迷的日本人

日本人每年要吃差不多一萬噸河豚,

旺季的時候,一公斤河豚要賣将近2000塊人民币

會做成河豚刺身、炸河豚、河豚火鍋,還有河豚酒……

在日本吃最新鮮河豚刺身(日本流行的河豚做成火鍋和刺身)2

河豚刺身,切得很薄很薄,像盤子上的花紋

在日本吃最新鮮河豚刺身(日本流行的河豚做成火鍋和刺身)3

河豚酒

河豚品種大約有120多種,日本政府允許在餐館食用的有22種。

其中毒性最強、也最貴的是虎河豚。經常出現在高級餐廳裡。

在日本吃最新鮮河豚刺身(日本流行的河豚做成火鍋和刺身)4

虎河豚本尊

因為稀缺所以價高

這幾年因為過度捕撈,虎河豚都快被吃成瀕危了。2005年,日本政府不得不出台政策來限制捕撈虎河豚的季節和數量。

看來吃貨力量大,是不分國界的。

另一個品種,中華多紀鲀也很慘。過去的45年裡,中華多紀鲀的數量減少了99%

在日本吃最新鮮河豚刺身(日本流行的河豚做成火鍋和刺身)5

中華多紀鲀

河豚這麼少,吃貨這麼多,養殖河豚行不行?

當然行,而且養殖的河豚便宜多了,日本街頭也逐漸出現了很多專賣養殖河豚的連鎖餐廳。

在日本吃最新鮮河豚刺身(日本流行的河豚做成火鍋和刺身)6

但是河豚不太好養殖,而且很多人嫌棄養殖河豚,說它們沒有野生的好吃

河豚數量少、吃貨們挑剔,在這種兩難局面下,高級餐廳找到合适的貨源也不容易。

通常來說,河豚捕撈自日本南部的海裡,再活着空運到東京等大城市。

在日本吃最新鮮河豚刺身(日本流行的河豚做成火鍋和刺身)7

但捕起來的某條河豚會被賣給哪家餐廳,就很有意思了。

在水産市場裡,河豚以不公開競價的方式發售:潛在買家們寫出自己的出價,放進一個黑袋子裡。最後價高者得。

如此刺激的競價方式簡直讓我想起九幾年時選電視廣告标王。

在日本吃最新鮮河豚刺身(日本流行的河豚做成火鍋和刺身)8

這麼一來,尤其是賣相比較好的河豚,大家都争着要,自然便宜不了

因為劇毒,所以更貴

大家都知道河豚有劇毒,裡面的毒素比氰化物還厲害,吃不好是會鬧人命的。

2018的時候,有個超市不小心賣了5盒裡面混了有毒肝髒的河豚,當地政府吓得動用了導彈預警系統來提醒老百姓不要吃。

在日本吃最新鮮河豚刺身(日本流行的河豚做成火鍋和刺身)9

白圈部分是肝髒

不過這種情況很少發生,日本對于吃河豚這件事的管理還是很嚴格的。每年大約有20個人因為吃河豚中毒,比吃生蚝中毒的人數還少,都得益于監管嚴格。

河豚如果處理得當,吃它是安全的。大部分河豚身上有毒的部位是肝髒、眼睛、心髒、腎等等。但是不同河豚有毒的部分還不一樣,更不用說還有雜交河豚了。

在日本吃最新鮮河豚刺身(日本流行的河豚做成火鍋和刺身)10

拿掉河豚有毒的部分

而且有的器官很難分辨。比如母河豚的L巢和公河豚的G丸就不好區分,L巢有劇毒,相反G丸卻是人間美味。

在日本吃最新鮮河豚刺身(日本流行的河豚做成火鍋和刺身)11

白子軍艦

于是這就對廚師的要求很高了,處理河豚的大廚必須持證上崗。廚師不光要會判斷河豚品種、哪些部位有毒,還要會小心地處理,别讓毒素污染了無毒的部分。

在日本吃最新鮮河豚刺身(日本流行的河豚做成火鍋和刺身)12

處理河豚的證書

更難的是,考證書的時候還有時間限制。在東京,規定完成一份河豚刺身的時間不能多過二十分鐘

也就是在二十分鐘内,廚師要完成殺河豚、剝皮、除掉有毒部分、分開幾個可食用部分、切刺身、擺盤的工序。

真是刀快手也要快啊。

在日本吃最新鮮河豚刺身(日本流行的河豚做成火鍋和刺身)13

考這個證書不容易,還不便宜。那麼這部分支出自然也算在河豚成本上,由消費者買單。這麼一來,在監管規範嚴格的現在,河豚更貴了。

河豚自己應該也沒想到,為了防止天敵,進化出了河豚毒素保護自己,卻沒想到毒素除了讓它往食物鍊頂端上了幾個台階,也讓它在人類餐桌上身價倍增。

在日本吃最新鮮河豚刺身(日本流行的河豚做成火鍋和刺身)14


完結撒花。

感謝您閱讀今天的文章,

如有不當或錯誤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要是覺得還不錯,轉發留言鼓勵一下吧。

關于作者

棉棉的葡萄酒日記:WSET 3/奢侈品管理專業/常住法國/吃喝圈非著名人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