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曆了分娩之後,産後媽媽身體虛弱,
風寒濕邪極易侵入體内,帶來月子病。
發汗可以排出體内寒濕,
而不當或過度的發汗反而不利于産後媽媽恢複健康,
那麼産後媽媽做發汗時要注意哪些細節呢?

什麼時候做發汗
“發汗”是中醫所說的“汗法”,屬于中醫常用治法的一種。
汗法通過開洩腠理,宣發肺氣,促進發汗,達到使在表的邪氣随汗排出的目的,這裡所說的邪氣包括風寒、風熱、濕氣等等。

當産後不小心感受了風寒,出現惡寒發熱、頭痛鼻塞,或者肢體關節疼痛的症狀,可用“汗法”驅邪,但同時仍然需要補虛。
需要注意的是,發汗不可太過,隻需微微汗出即可,并且要及時擦幹,注意保暖,别着濕衣,防風防寒。
産後發汗要得當
隻有當機體有邪氣在表,需要發散邪氣的時候我們才會用“發汗”的治法。如果并無邪可驅,不當的或過度的發汗隻會使得我們身體裡的津液虧損。

産後媽媽在分娩後,筋骨大開,腠理開洩,身體虛弱,邪氣本就極易侵入,在月子期間更是不可受風,不可寒涼,不可觸濕。
在這個特殊階段,如果發汗後的保暖沒有到位,反而招緻外邪入侵,再染風寒,出現發汗後背痛腿痛胳膊痛。
很多媽媽覺得不方便外出,往往會選擇上門發汗,上門發汗的衛生安全無法保證,很可能會造成細菌病毒感染,建議各位媽媽謹慎選擇。
發汗是一個排的過程,傳統中醫講究一排一補,如果一些機構的發汗隻知道給你熏蒸排汗,沒有補的這個環節,很容易造成身體越發越虛。
哪些人群不适宜發汗
高血壓、心髒病、重度貧血、動脈硬化症、急性傳染病等患者不宜;
剖宮産刀口未完全愈合、有開放性傷口的人群不宜;
出了月子惡露仍然很多的人群不宜;

仍有大汗淋漓,自汗、盜汗症狀的人群不宜。
産後發汗要注意哪些細節
第一次做發汗最好是滿月以後,此時身體已恢複到了一定程度,不容易引起感冒;發汗時間不宜太長,應嚴格按照專業人員指導控制在20~30分鐘以内。
發汗前後要及時補充水分,在進行發汗前先飲用溫開水(比較好的機構會提供中藥發汗湯),發汗過程中,可以準備淡鹽水,感到口渴要及時補充,以防發汗過多引起虛脫,也可準備滋陰補虛的紅糖水及各種補氣血的養生湯、粥等。

發汗後要謹防受寒,大量出汗後,不能立即到通風處或寒冷處,切忌不能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收閉,不利病邪外出。
發汗要因人因時而異,比如夏天炎熱,發汗不宜過多;冬天寒冷,發汗可以稍多;體質虛弱者,發汗溫度不要過高,時間不要太長;體質良好者,發汗時間可以稍長,以能夠耐受為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